官架子與花架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往往單指官場行為,俗稱“擺官架子”;而后者所指的行為就有很多類別了。如古戲舞臺上演武將的角色中專門有一種“架子花”,是花臉的一種,觀眾所欣賞的重點(diǎn)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稱“架式”),即看他像不像武將。除了戲臺之外,現(xiàn)實(shí)生活中所說的花架子,往往指一切專搞形式主義而不務(wù)實(shí)的人。這樣的人中,也包括既有官架子也有花架子的官員。而且,官員若是有官架子也必然喜歡搞花架子。欺上、媚上,必然搞花架子;壓下、蒙下,也必然搞花架子。
無論是官架子還是花架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國人看重架子的傳統(tǒng)一直未斷根。
孔子所提倡的“禮”,一大半意思指的就是架子。各式各樣的禮儀、禮態(tài)、禮規(guī),也都首先看重架子。
漢高祖劉邦,起兵討秦之前只是個小吏,而且不乏“市井無賴”的習(xí)性。起兵時與他共事的哥們兒除張良之外也大多是“操賤業(yè)”者,大多沒有什么文化,做事、出言也頗粗俗而無忌,不理會什么“禮”,也不會端什么架子。
稱帝之初,劉邦也是個沒有架子的人。這時有個叫叔孫通的人,幫他制定了“朝儀”,大體的意思是:文官武將分立兩旁,依據(jù)等級向高坐龍椅上的劉邦跪拜。事前還演練過多遍,直到達(dá)標(biāo)才請劉邦登基。見到這種陣勢,劉邦高興極了,無比亢奮:原來當(dāng)皇帝這么威風(fēng),今天我真的感受到了!
其實(shí),這無非是對架子的欣賞和陶醉。
此后兩千年,直到民國以前,皇帝架子、官架子都似乎是不可缺少的東西,好像缺了它就不能構(gòu)成官場。
官場上一經(jīng)有了官架子,就必然有花架子,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太多了。
南宋末期的大奸臣賈似道,為了粉飾升平、向皇帝宋理宗邀寵,竟然將餓死的饑民堆放到一起,用雪掩埋,上插梅花,顯示天下太平。這樣的花架子,只能使人毛骨悚然!
官架子的種類很多,除了“權(quán)架子”之外,還有一種“財(cái)架子”,即大講排場,以奢靡為榮。西晉時期的晉武帝,原有宮女幾千人,后來由于滅吳“有功”,又從吳宮之中挑選了五千個宮女,供他享樂,他的生活也就越來越荒淫無恥。
今天的官架子和由官架子衍生出的花架子,以及官場之外在各種領(lǐng)域中弄出的花架子,也不在少數(shù)。
官場上為了表現(xiàn)政績、表演政績,弄出的虛假匯報、虛假工程、虛假活動都叫花架子;商場上為了推銷,弄出的虛假契約、虛假合同、虛假廣告,都叫花架子;文場上基于追名逐利而弄出的虛假學(xué)術(shù)、虛假文學(xué)、虛假演藝以及虛假評獎,也都叫花架子。
官架子、花架子毫無正能量,必須大力整飭,才能使真正益國益民的人和事昂起頭來,大放光彩。
整飭官架子、花架子是個大工程,而且是綜合工程。我們的“架子史”和“架子積習(xí)”太悠久也太頑固了,必須動用法規(guī)、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力量才能見效。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武器,就是批評!
(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