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璞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為研究網絡虛擬財產交易欺詐問題,筆者發(fā)出了3600份紙質問卷,1073份電子問卷,問卷數據來源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南陽市、新鄉(xiāng)市、平頂山市、鄭州市以及內蒙古的烏海市。根據數據顯示,超過九成的網友碰到過網絡虛擬財產欺詐,63%的網友被欺詐過互聯(lián)網賬號、道具等虛擬財產,受到了一定的財產損失。其中3000元以上的6%,500元到2999元的占17%,100元到500元的占26%,100元以下的占51%,另外,超過4成的網絡虛擬財產所有人受到過郵箱、社交賬號等工具賬號的盜取。
近幾年來,我國電競產業(yè)進入一個新時期,網絡虛擬財產交易重要性空前突出,成為互聯(lián)網產業(yè)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但與此同時在網絡虛擬財產交易中還存在很多小額詐騙,因為數額較小不能立案等原因,許多網絡虛擬財產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在我國,網絡虛擬財產問題是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由于受傳統(tǒng)法律觀念的影響,在訴訟領域中,雖然網絡虛擬財產所有人因他人侵權行為而遭受財產損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由此產生的網絡虛擬財產交易問題在我國立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卻沒有得到明確的規(guī)范,刑事司法實踐中往往因為不能夠達到立案標準而對此采取不予受理的做法,將網絡虛擬財產排除在刑事立案之外;民事上由于涉案金額較小或地域原因導致提起訴訟的難度較大,因此對于這類案件多數都是不了了之。這種做法不僅使得刑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還對其他網絡犯罪形成了一種縱容的趨勢。
網絡虛擬財產在我國發(fā)展的這幾年中,立法一直處于落后狀態(tài),對網絡虛擬財產民法上權利的界定及其保護措施,都沒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而另一方面,司法裁判中的適用也因為地區(qū)不同、審判員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近年來,《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的適用逐漸增多,取得了大多數審判員的青睞,逐步替代了以往適用民法的原則等內容來支持裁判結果的情況。另外,我國逐步實行的一些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都為我國關于網絡虛擬財產民法權益的裁判提供了支撐。
在我國的產業(yè)環(huán)境下,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屬性被慢慢的承認。民法典草案中,確認了網絡虛擬財產為物權客體,但并未將其歸為動產或者不動產,只是以例外式的規(guī)定確認其屬性,在這一規(guī)定下,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定性有了明確的依據,對該類案件的審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以后的案件中也就不會再存在依照慣例或者判例來審理該類案件的情況。通過欺詐方式騙取網絡用戶通過合法途徑獲得的虛擬財產極其所附屬的權益,一方面是在民法、刑法范圍內侵害公民的財產權利,另一方面在社會層面也是對互聯(lián)網市場的巨大破壞,在理論上、實踐中都是得不到社會認可的。在我國網絡虛擬財產的市場中,虛擬財產的現實交易行為,在現階段沒有明確的制度來規(guī)定,因此存在了用戶與網絡供應商、用戶之間雙方之間、用戶的代理商之間的糾紛。在以往的實踐中,處理這些問題因為沒有規(guī)定虛擬財產的本質屬性而無法進行統(tǒng)一判決,民法典草案彌補了這一點的不足。因此,民法典草案中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規(guī)定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利于解決我國社會中的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