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富奎
有一篇報道曾寫:“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門口,開放著一朵雛菊,是冷酷中的溫暖?!痹跉埧岬膽?zhàn)爭面前,小小的溫暖也有巨大的力量。
在殘酷的鋼鋸嶺之役中,一名美國醫(yī)療兵多斯秉承著不殺人的信念,從戰(zhàn)場上救下了一位又一位傷員。在我看來,多斯的這一行為是人道主義與悲憫情懷的最好體現(xiàn)。
改編自多斯的故事的電影《血戰(zhàn)鋼鋸嶺》上映后好評如潮。多斯在電影中因為不殺人而受到懲罰,但他仍堅持:“正是不殺人的信仰,才使我活下來?!彪娪爸卸嗨乖趹?zhàn)場上翻著一具具尸體,發(fā)現(xiàn)有活人就救助,而這一幕也感動了熒幕前的觀眾。從現(xiàn)實來看,若多斯拿起槍,便能更好地殺敵,更好地保護自己。而若這世界失去了人性,失去了悲憫的情懷,這世界與被法西斯占領又有何不同?
狄更斯曾說:“利器完不成的工作,鈍器常能派上用場?!痹趹?zhàn)場上,斗爭與殺戮無法帶來的,由多斯這樣的“鈍器”帶來。《辛德勒的名單》中辛德勒挽救了猶太人的生命,而在日本,也有一個人被稱為“日本的辛德勒”。他在個人良心與國家立場的強烈沖突下,選擇了心中所堅持的悲憫之情。他的名字叫杉原千畝,他挽救了數(shù)千名猶太人的寶貴生命。他認為不同人種、不同國籍的人們是平等的。他對人道主義和悲憫情懷的堅持,與多斯的行為一樣,在殘酷的戰(zhàn)爭背景下顯得尤為可貴。
亨利·特里克斯曾在《經(jīng)濟學人》的文章里寫道:“作為戰(zhàn)地記者,后藤并不關注戰(zhàn)爭輸贏,而是講述那些被迫經(jīng)受沖突和恐怖的平凡人,特別是孩子們的生活。”而他所寫的這位記者就是后藤健二。他為了報道敘利亞戰(zhàn)火下的普通人的痛苦而穿梭于槍林彈雨中,最后犧牲。他去報道的目的是:“讓日本人民意識到同樣是人的他們正遭受戰(zhàn)亂的苦痛?!彼男袨橥瑯娱W耀著悲憫情懷的光環(huán)。雖然多斯與日本人,后藤與敘利亞人來自不同國度,卻一樣珍視他們的生命,一樣堅持人道。
“槍林彈雨過,片葉不沾身?!痹跉埧岬膽?zhàn)爭與血腥的殺戮中仍堅持救人的多斯令人敬佩,他同樣是一位戰(zhàn)爭英雄,一位堅持人道與悲憫的英雄。
(指導教師:豆黨鋒)
【上榜理由】★★★★
樊琳同學審題準確,立意上敢于打破常規(guī),反向思維,有獨特的思想,敏銳的見解,給讀者以新的認識,能站在更廣的層面上思考問題,使文章呈現(xiàn)出思想的深度。尤其是第五段,對問題進行分析,運用論述性語言,理性色彩濃,體現(xiàn)了議論文思辨性的特點。文章不入陳規(guī),而在擬題上還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舉例陳舊,未免白璧微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