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
【內(nèi)容簡介】
一直以來,我們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又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這很尷尬。我們所學的東西無不以“表達”為指向,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幾乎都以“表達”為依據(jù),可是作為最直接表達方式的“說話”,卻始終處于極其邊緣的地位,這也很尷尬。
尷尬之所在,正是機會所在。況且,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里,相較于出身、機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質(zhì),我們最能控制的,其實就是“說話”這件小事。那么多年輕人被《好好說話》吸引,這本身就是明證。
現(xiàn)代社會高度競爭的復雜人際關(guān)系,快節(jié)奏的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要求我們有更加智慧、更有銳氣、更強調(diào)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的“好好說話”之道。
所以,《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shù)精進技巧》拋開常見的教授套路,通過新鮮、有趣的說話技巧,達到修正讀者三觀,激發(fā)讀者思維,傳輸使用技巧,綜合提升說話之道。
說話之傷都是暗傷
世界上本來沒有“健康”這回事,所謂健康,只是尋常。同樣,好好說話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因為“壞壞說話”的人太多,給人心里添堵而不自知,才需要我們專門學習“好好說話”。在分科問診、吃藥打針之前,先來看個急診,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說話誤區(qū)吧。
不會說話是個大問題;沒意識到自己不會說話,是更大的問題。
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中有沒有經(jīng)歷過一些靈異事件?莫名其妙,有些人開始疏遠你;莫名其妙,有些邀約人家就是死活不同意;莫名其妙,你會碰到一些或明或暗的軟釘子。最可怕的是,你甚至根本不會意識到這一切正在發(fā)生,而只是隱隱覺得不順、隱隱覺得哪里不對。
說話之傷,都是暗傷,自帶緩釋效果,若無人點醒,至死不知。
道理很簡單:能意識到你問題所在的,通常都不會告訴你。心大點的,察人之過笑而不言,但是知道你這人不靠譜,以后有重要的事不能指望你,就會疏遠你;心稍微小點的,不跟你計較,但是客客氣氣找個別的由頭拒了你;等而下之的人,甚至會一邊給你穿小鞋一邊裝大度,讓你死都沒死個明白。
好在這本書是個合適的平臺,讓你能從別人的錯誤中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透過這本書,你會看到很多尷尬、很多是非,甚至很多殘酷的真相。但是若非知道這些“壞”,你的“好”真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當然,你也沒必要自責。好好說話的道理,只靠自己是很難悟出來的。你可能本能地覺得別人在某些方面不會好好說話,但是由于缺乏對背后原理的分析能力,你同樣也會本能地將其歸咎于態(tài)度或者智力,除了對方的“壞”或者“傻”之外,并沒有任何說話技巧上的收獲。其實,故意不好好說話的畢竟是少數(shù),在我們遵循社交規(guī)范的情況下仍然會存在的那些說話問題,才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同時,由于說話本身的復雜性,好好說話的能力也從來都不是一項天賦的技能。天性善良的人,容易木訥;天性聰明的人,容易尖銳;天性大大咧咧的人,容易傷人不自知;天性細膩柔和的人,容易絮叨惹人煩……特別是,說話有很多特殊的場域,比如公開演講,比如激烈爭辯,比如鉤心斗角的談判,比如扭轉(zhuǎn)局勢的說服,比如揣測人心的溝通,每一個都是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每一個都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藝。僅憑一身蠻力成不了將軍,僅憑自己的一點小聰明,離說話達人還遠得很。
所以,無論你多小心謹慎,也一定會不自覺地犯過很多錯,給人添過很多堵,讓人家明里暗里罵一句——“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我們和你一樣,我們和大家一樣,一直都在好好說話的路上不斷學習、總結(jié)。這本書里提到的很多誤區(qū),可能會以任何一種形式發(fā)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毫無人身攻擊,敬請對號入座。
說話的底氣來自實力
我們是醫(yī)師,不是禪師;我們教的是入世,不是出世。針對具體問題給出具體解決方案,一定會有技巧,一定會有心機。這不是腹黑,這是智慧。屬于這個時代的好好說話,有朝氣,也有銳氣;不傷人,卻也不用屈己從人。
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能好好說話,怎么辦呢?很多人自以為發(fā)現(xiàn)了解決之道——“既然禍從口出,那我不說話、少說話,只說客套話和場面話好不好?”
所以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日常語境里,好好說話的教誨經(jīng)常被當成“像好好先生那樣說話”,用來挫傷年輕人的銳氣。由于這種誤解,很多人以為,教人說話無非是講些恭順禮讓、與人為善、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陳腐論調(diào)罷了,似乎只要足夠?qū)捄袢蚀?,就能好好說話。
真是這樣嗎?看一個常被用來教導我們不要說話的案例。
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答: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是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之間的對話。我們先別管拾得的態(tài)度是否灑脫,先想一想:他的對仗之工整、用語之精準、反應(yīng)之敏捷,豈是常人能及?而且你知道嗎?這句話說完,拾得和尚接著又念了一首很長的偈子: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此處省去290字,全文一共360字)
是不是頭都暈了?現(xiàn)在想一想:如果我們跟拾得吵起來,以他這樣的口才,我們確定能贏?
知道人家為什么這么淡定了吧?因為有底氣。
底氣來自實力。淡定地“不說話”的底氣,來自“如果說,就一定能好好說”的實力。所謂靜水流深,才能胸有驚雷、面如平湖,不是說肚里一包草、臉上帶著溫暖的笑,你就能立地成佛。就像韓信能受胯下之辱,就像拳王不跟小混混動粗,就像劉國梁被無知網(wǎng)友說成是不懂球的胖子也不惱火。那些溫其如玉、不跟一般人計較的高手,都是先有說話的實力,再有從容淡定的風度。只是因為他們呈現(xiàn)出來的往往都是八風不動、娓娓道來的氣質(zhì),讓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學到了這個外表,就學到了好好說話的精髓。endprint
再舉一個經(jīng)常被用來教我們不要多說話的案例。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鮮矣仁?!?/p>
剛毅木訥,就是看起來不會說話的樣子;巧言令色,就是看起來很會說話的樣子。表面上看,這是把“會說話”當成了一種罪過,但是且慢,你比較一下孔子對他最喜歡的學生、以德行著稱的顏回是怎么評價的: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p>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跟你說了一整天,你沒什么語言來回應(yīng)我,這讓你看起來很蠢;第二,你私底下其實能把我的意思講得很清楚,還能做很好的發(fā)揮,這說明你不蠢。
可見,蠢不蠢,正是由“會不會說話”來判斷的!
其實,“剛毅木訥”是一種說話方式,“巧言令色”也是一種說話方式,關(guān)鍵看我們用的地方對不對。對老師講話,當然要剛毅木訥,有一說一,點到為止,不然老師會覺得你在懷疑他的智商;對其他同學說話,當然要善于鋪陳,有一說十,自由發(fā)揮,不然起不到充分講解、答疑解惑的作用。真正的“巧言令色”,其實就是按照不同環(huán)境變換自己的說話風格,只是偶爾沒轉(zhuǎn)換好、顯得浮夸,就會被人揪住小辮子。也就是說,遇到孔子,我們的“巧言令色”恰恰就是“剛毅木訥”;而能被看出來“巧言令色”,只能說明我們“巧言令色”的水平還不夠罷了。
覺得以上這段分析太暗黑?那就講個更暗黑的道理——心大,反而讓我們不能好好說話。
我們都知道“童言無忌”這句話,一派天真爛漫,想來是極可愛的??墒窃傧胂?,為什么非要專門拎出“童言”來說它“無忌”?豈不恰恰是因為,小孩子是最容易犯忌諱、最不會說話的?
為什么?因為心大。
心大,就會欠缺察言觀色的敏銳;心大,就會無法洞悉對方的言外之意;心大,就會說話欠考慮;心大,就會傷人而不自知?;貞浺幌?,我們有多少次被人樂呵呵地刺痛,然后人家還特別煩我們小肚雞腸?我們有多少次聽到的道歉是“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你不要多心”?
被這樣的人傷害,不回擊,憋屈;回擊,加倍憋屈。因為當心大成了美德,就不用好好說話了,反正這樣才是直率嘛!
你當然不喜歡這樣的世界,你當然不希望成為這樣的人,因為你已經(jīng)不是小孩了,聽話的時候可以心大,說話的時候卻必須要心思縝密。而這絕不是做個好好先生、提高個人涵養(yǎng)就可以做到的——好好說話,是個復雜嚴密的技術(shù)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