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李問對》治軍思想探究

      2018-01-23 15:52:19鄭立娟王方方
      孫子研究 2018年6期
      關鍵詞:將領士兵軍隊

      鄭立娟 王方方

      治軍思想是決定軍隊整體素質(zhì)和戰(zhàn)斗力強弱的主要因素。中國古代的治軍思想十分豐富?!秾O子》主張“令之以文,齊之以武”①(宋)吉天寶撰,(清)阮元輯:《孫子十家注》卷九《行軍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5頁。;《吳子》提出“內(nèi)修文德,外治武備”②(戰(zhàn)國)吳起著:《吳子》卷上《圖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司馬法》主張“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③(春秋)司馬穰苴撰,(清)錢熙祚輯:《司馬法》卷上《天子之義》,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4頁。,強調(diào)治國尚禮,治軍尚法?!短评顔枌Α罚ㄒ韵潞喎Q《問對》)則基于唐初的國情,在吸收歷代兵家治軍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節(jié)制之兵”的治軍思想,在中國治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教得其道”的練兵原則

      對于軍隊訓練的作用,諸葛亮曾言:“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④(三國)諸葛亮著,段熙仲、聞旭初編校:《諸葛亮集》卷二《兵要》,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43頁。意思是說軍紀嚴明的軍隊,即使將領的領導力不足,也有可能不被打??;軍紀渙散的軍隊,即使將領有再高的指揮才能,也不能打勝仗。武侯之言是強調(diào)治軍過程中“節(jié)制之兵”的重要性?!秵枌Α分刑铺卺槍χT葛亮的治軍之言曰:“此談非極致之論?!崩罹竸t為諸葛亮辨言,說武侯之言是針對“自古亂軍引勝,不可勝紀”的情況而發(fā)此言論,故“有所激云爾”?!秾O子》言:“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弊怨乓詠?,因為軍隊管理混亂導致作戰(zhàn)失敗的案例枚不勝舉?!秵枌Α穼Υ私忉屨f:“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閱無古法也;吏卒無常者,言將臣權(quán)任無久職也;亂軍引勝者,言己自潰敗,非勝敵之也?!雹輩侨玑浴⑼躏@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頁。軍隊的管理教育不嚴明,是因為沒有遵守古法進行軍隊的管理和訓練;將領和士兵關系混亂,是因為將領的權(quán)力和職務經(jīng)常發(fā)生變動;所說的亂軍引勝,是因為自己軍隊內(nèi)部渙散,不戰(zhàn)而敗,并非是被敵軍戰(zhàn)勝。故而,《問對》說“教得其道”,士兵則樂于聽從上級命令,教道不得其法,“雖朝督暮責,無益于事矣”。所以說加強對軍隊的軍事訓練和管理教育十分重要,“教得其道”是治軍的重中之重。

      《問對》中當太宗問“舊將老卒,凋零殆盡,諸軍新置,不經(jīng)陣敵。今教以何道為要”時,李靖對曰:“臣嘗教士,分為三等:必先結(jié)伍法,伍法既成,授之軍校,此一等也;軍校之法,以一為十,以十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將,裨將乃總諸校之隊,聚為陣圖,此一等也。大將軍察此三等之教,于是大閱,稽考制度,分別奇正,誓眾刑罰。陛下高觀之,無施不可?!雹賲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頁。李靖所說訓練軍隊之道分為三步,先是將將士結(jié)成伍,進行伍法訓練,伍法訓練成熟后擴大一級進行軍校訓練,這是第一步;軍校訓練是將一伍擴大為十伍,將十伍擴大為百伍的推演訓練,是伍法訓練向陣法訓練過渡的一個階段,這是第二步。之后將軍校交給副將,副將負責各個軍校的訓練,各軍校訓練完備后,集合起來,進行整體的陣法訓練,這是第三步。這三步訓練是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是由小分隊擴大到大軍隊、由分練到集訓的訓練方法,軍隊在經(jīng)過循序漸進的訓練之后,能脫胎換骨,展現(xiàn)整個軍隊令行禁止、節(jié)制有道的效果。而這三步之中,當屬初級的伍法訓練和最后的陣法訓練最為重要,這兩個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教得其道”的練兵方法。

      1.伍法訓練

      “伍”是軍隊編制與訓練的基本單位。管子言“五人為伍”②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齊語》,中華書局2002年版。,也就是說五個人組成一個伍,這是一般的民戶編制方法。用在軍隊中,就是五名士兵編為一伍,自周朝開始,“伍”就成為軍隊編制與訓練的最基本單位,后代多相沿此法。

      自古以來,兵家都十分重視伍法的訓練。春秋時期,桓公率領各諸侯國攻伐鄭莊公,鄭公設魚麗陣與之相抗,其法是“先偏后伍”③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桓公五年》,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05頁。,杜預注云:“《司馬法》,戰(zhàn)車二十五乘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缺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雹軛畈幹骸洞呵镒髠髯ⅰせ腹迥辍?,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05頁。就是說將二十五輛戰(zhàn)車組成一個戰(zhàn)斗單位,行于前方,步卒以伍為單位,行于各輛戰(zhàn)車之后,如此組成一支軍隊,強調(diào)的是步卒與戰(zhàn)車聯(lián)合作戰(zhàn)?!端抉R法》曰:“凡五兵(五)當,長以衛(wèi)短,短以救長?!雹荩ù呵铮┧抉R穰苴撰,(清)錢熙祚輯:《司馬法》卷中《定爵》,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7頁?!拔灞敝肝宸N兵器,即弓矢、殳、戈、矛、??!拔瀹敗笔侵肝宸N抵擋方式。五種兵器之間互有長短,根據(jù)敵人的兵器配置,輪換使用抵擋兵器。這時的伍法訓練就是五人為伍,并給每人分別裝備一種兵器,部伍之間相互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戰(zhàn)國時期,“伍法”的內(nèi)容變得更加豐富?!段究澴印酚小爸莆榱睢薄笆榱睢备饕黄?,主要講述部伍連坐、連保方法在作戰(zhàn)中的運用,“五人為伍,共一符,收于將吏之所”⑥(明)劉寅撰,(清)阮元輯:《尉繚子直解》卷四《束伍令》,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頁。?!胺笔俏閮?nèi)士兵相互擔保的憑證。到了漢代,軍制中有“尺籍伍符”⑦(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卷一〇二《張釋之馮唐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759頁。之法,尺籍即軍籍,是漢代軍中用以記載軍功、軍令的籍冊,因其為尺長竹木所制,故稱。伍符為各伍軍士之間互保的規(guī)則。后來符籍用紙版代替,流傳有失,古制原貌已不復存在。

      唐代時,“伍”發(fā)生變化。在《問對》中,李靖總結(jié)古法,又為適應當時軍情改進伍制,“自五人而變?yōu)槎迦?。自二十五人而變?yōu)槠呤迦?。此則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之制也。舍車用騎,而二十五人當八馬,此則五兵五當之制也”①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頁。。隊伍編制由五人擴大為二十五人,再由二十五人擴大為七十五人,這就是古制中一輛戰(zhàn)車有步卒七十二、甲士三人的編制方法。如果作戰(zhàn)時不用戰(zhàn)車,改用騎兵的話,則八馬為一伍,八名騎兵相當于二十五個步卒的戰(zhàn)斗力。這是伍法在步、車、騎三種不同作戰(zhàn)方式中的具體運用。這時,作戰(zhàn)中常用的主要兵器也發(fā)生了變化,多為弓箭、弩、刀、槍等,但這是為了適應作戰(zhàn)需要所發(fā)生的變化,都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兵器的威力。將伍法訓練靈活運用于步、車、騎三種作戰(zhàn)方式中,并將“五兵五當”原則運用于其中,可以增強軍隊的整體戰(zhàn)斗力。

      總體來說,作戰(zhàn)時最小的隊伍編制為五人,最大的隊伍編制為二十五人,三個大的隊伍有七十五人,就可以組成一個大的戰(zhàn)術(shù)群。五個戰(zhàn)術(shù)群就是三百七十五人,這樣的話就可以運用奇正之術(shù),三百個人可用為正兵,六十個人用為奇兵。隊伍分為左右兩列,左右各有一百五十人為正兵,各有三十人為奇兵,左右兩列的人數(shù)是相當?shù)?,變化奇正,敵人也無所覺。伍法訓練雖然簡單,但它是其他各項訓練的基礎,所以作戰(zhàn)前做好伍法訓練十分重要。所以,教戰(zhàn)必須先結(jié)伍法,“諸家兵法,唯伍法為要”②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頁。。

      2.陣法訓練

      陣,本義是指方形戰(zhàn)斗隊形中戰(zhàn)車和步卒的排列。古人將軍隊的方形戰(zhàn)斗隊視為一塊田,步卒則相當于田中的秧,戰(zhàn)車護衛(wèi)隊則是圍在田四周的田埂,這是車戰(zhàn)時代的軍事部署。隨著時代發(fā)展,陣逐步演變?yōu)樽鲬?zhàn)時軍隊的戰(zhàn)斗隊形和兵力部署。布陣,就是作戰(zhàn)時根據(jù)一定的戰(zhàn)術(shù)原則所安排的戰(zhàn)斗隊形和兵力部署?!笆坎凰亓?,當陣惶惑,將不素習,臨陣暗變?!雹郏ㄋ危┘鞂氉?,(清)阮元輯:《孫子十家注》卷一《計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頁。作戰(zhàn)前,對軍隊的陣形操練十分重要,保持好戰(zhàn)斗隊形,安排好兵力部署,能使軍隊更好地結(jié)成一個有效整體,發(fā)揮整支軍隊的戰(zhàn)斗力?!痘茨献印吩唬骸氨噾?zhàn)而勝敵者,此庶民之力也?!雹芎螌幾骸痘茨献蛹尅肪硎兜缿枴?,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868頁。要求士兵在戰(zhàn)場上,要動作協(xié)調(diào),相互配合,做到《孫子》中所說的“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⑤(宋)吉天寶撰,(清)阮元輯:《孫子十家注》卷九《軍爭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8頁。?!段究澴印匪f的“金鼓所指,則百人盡斗,陷行亂陣;則千人盡斗,覆軍殺將;則萬人齊刃,天下莫能當其戰(zhàn)矣”⑥(明)劉寅撰,(清)阮元輯:《尉繚子直解》卷一《制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頁。。而且,軍隊還應依據(jù)敵情以及地形的變化,根據(jù)戰(zhàn)場的實際情況實時地變換陣形,這就需要軍隊掌握多種陣法。

      《問對》中所講陣法是六花陣,是根據(jù)諸葛亮的八陣法演變而來。追溯八陣的源頭,源于黃帝時期所創(chuàng)的井丘之法,“井分四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⑦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頁。。殷周時期國家土地化為九塊,中間為公田,外部八塊為私田。八陣就如井田,前后左右加中間為五陣,將領居中指揮作戰(zhàn),其位置不變,另在四隅環(huán)繞列陣,所布陣數(shù)為八。待到作戰(zhàn)之時,軍隊隨勢而動,陣形亂而不變,散開是八陣,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大陣。戰(zhàn)國時期,孫臏在井丘之法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立八陣法,即方陣、圓陣、疏陣、數(shù)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各陣有各陣的優(yōu)勢作用,如方陣是用以截斷敵人,圓陣用于聚集隊伍,鉤形陣是用指左右翼彎曲如鉤,用以改變隊形、迂回包抄。到三國時期,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后人皆以為諸葛亮所作八陣法神秘,對其妄加揣測,言八陣為天、地、風、云、龍、虎、鳥、蛇等陣。《問對》對此進行辯解,曰:“傳之者誤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詭設八名爾?!雹賲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頁。其實,八陣本是一個陣,可分為八部分。天、地、風、云是陣法訓練時的旗幟名稱,龍、虎、鳥、蛇是陣法訓練時不同序列隊伍的名稱。八陣乃是一切戰(zhàn)陣的基本原理,而每個具體的戰(zhàn)陣又有其運行的具體細則?!段掌娼?jīng)》曾總結(jié)古代方陣隊形變化的基本原則,曰“陣數(shù)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準焉。陣間有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后,以后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數(shù)起于五,而終于八?!雹趨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頁?!秵枌Α吩趯χT葛亮的八陣法總結(jié)與升華的基礎上,繼承八陣的基本原理,創(chuàng)造出六花陣法。

      六花陣,因其外部有六陣,為方形,中央呈圓形,是外方內(nèi)圓的規(guī)制,形似六角花瓣,故稱之為“六花陣”。又因外由六軍,中有中軍,合為七軍,故又稱“七軍陣”。六花陣的基本陣形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③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頁。,六花陣作為一個大陣,其內(nèi)各小陣之間相互銜接,各陣交接之處相互對稱,不論大陣或小陣都井然有序,這種組合方式與八陣圖的隊形對稱原理如出一轍。六花陣的運行原理是:“方生于正,圓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圓所以綴其旋。是以步數(shù)定于地,行綴應于天。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雹軈侨玑浴⑼躏@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頁。就是說,六花陣外部的六陣是方形陣,方形是整齊劃一的,可以用來確定戰(zhàn)場的周長范圍,所以,方形陣所列士兵為正兵,這樣的話,方形可使正兵的步伐整齊有序。相反,六花陣中間是圓陣,圓形是靈活多變的,可以用來連接各方機動的路線,所以,圓陣所列士兵是奇兵,奇兵可以在圓陣內(nèi)靈活變換。方陣的正兵步數(shù)固定,圓陣奇兵靈活運動,不論大陣、小陣怎樣變化,也不會發(fā)生混亂??偠灾?,六花陣可以根據(jù)地形和兵力部署的變化而做出多種形式的變化。

      為了使六花陣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威力,《問對》對陣法訓練中士兵的基本戰(zhàn)術(shù)、陣基、步法及其動作、旗鼓、兵種等的運用都做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秵枌Α吩唬骸爱嫹揭砸姴?,點圓以見兵,步教足法,兵教手法?!雹輩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頁。六花陣外部方陣的正兵步數(shù)固定,故對步幅有準確的規(guī)定,這就要加強對足法的訓練;內(nèi)部圓陣的奇兵手拿兵器,要靈活地運用兵器,就要進行手法的訓練。吳起曾云:“絕而不離,卻而不散?!雹拊膬?nèi)容為“雖絕成陣,雖散成行”,見(戰(zhàn)國)吳起著:《吳子》卷上《治兵》,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頁。說的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在陷入絕境之時,軍隊的隊形仍舊不亂,隊伍雖然是在后退,卻是行伍整齊有序的后退。孫武說:“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shù),數(shù)生稱,稱生勝。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雹撸ㄋ危┘鞂氉?,(清)阮元輯:《孫子十家注》卷四《形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141頁。作戰(zhàn)時,作戰(zhàn)地區(qū)戰(zhàn)地的大小,決定軍隊的作戰(zhàn)部署;軍隊的作戰(zhàn)部署決定兵力投入的數(shù)量;兵力投入的數(shù)量決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中軍隊的戰(zhàn)斗力;而軍隊的戰(zhàn)斗力直接是軍隊勝敗的基礎。勝利的軍隊就像鎰稱銖,用絕對優(yōu)勢的力量去進攻敵人,取勝對他們而言輕而易舉;失敗的軍隊就像銖稱鎰,用絕對劣勢的力量去同敵人作戰(zhàn),失敗是必然的。太宗說:“孫武之言!不度地之遠近,形之廣狹,則何以制其節(jié)乎?”①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頁。孫武所說的是根據(jù)戰(zhàn)場距離的遠近、地形的大小來確定接敵距離。善于領兵作戰(zhàn)的將領發(fā)起進攻的接敵距離是短近的,而短近的接敵距離就需要陣法的戰(zhàn)術(shù)支撐。故六花陣對此種戰(zhàn)術(shù)有具體的規(guī)定:凡是立隊,每隊相距各十步;駐隊相距前隊二十步,每隔一隊立一戰(zhàn)鋒隊。軍隊以前進五十步為一節(jié),進行隊伍整理。第一次吹響號角聲時,諸隊伍就要停止前進,立正,此時各隊伍間相距不超過十步。到第四次號角聲吹響時,士兵呈現(xiàn)持槍跪坐的預備姿勢。擊鼓前進,各隊伍三次呼喊殺聲,三次持槍進擊,距敵軍三十步至五十步的距離時,要根據(jù)敵軍的情況作出陣形的變化,此時,騎兵從后方隊伍機動前進,也是以五十步為一節(jié),進行隊伍整理。戰(zhàn)陣前方是正兵,后方是奇兵,觀察敵軍的動向。再一次擊鼓前進,此時,戰(zhàn)陣前方變?yōu)槠姹?,后方變?yōu)檎?,向敵人發(fā)起挑戰(zhàn),等待其空隙之時,擊其虛弱之處。

      畫地布陣是陣法訓練的第一步,訓練陣形的轉(zhuǎn)換是靈活用陣的基礎。每一個陣法,都有自己所定的陣基?!短ā吩疲骸暗胤搅俨?,或六十步,表十二辰?!笔钦f方陣每個邊長為六百步或者六十步,是依照十二個時辰的順序標示的。一個方陣先劃定陣基,四邊共長一千二百步,陣形呈正方。每一個小的戰(zhàn)術(shù)單位縱橫各二十步,橫向每隔五步一人,縱向每隔四步一人,一共兩千五百人。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五陣,四隅留有空地,也就是“陣間容陣”的模式。武王伐紂時,虎賁各掌三千人,每陣有六千人,總共三萬將士,所利用的就是太公的畫地陣法。而李靖的六花陣則有自己的規(guī)制:在陣法訓練時,陣法每邊一千二百步,包有六陣,每個陣占有四百步,分為東西兩側(cè),中間空有一千二百步,為教戰(zhàn)之所。李靖曾用士兵三萬人進行六花陣的演練,每陣五千人,用其中一個陣進行示范訓練,其余五個陣進行方、圓、曲、直、銳形的變化演練,每陣每種變化演練五次,一共是二十五次。方、圓、曲、直、銳代表五種不同的陣形,其訓練是為了靈活地轉(zhuǎn)化陣形,在不同地形下布置不同的陣勢,“兵形象水,因地制宜,此其旨也”②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頁。。

      識別和使用旗鼓是陣法訓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代在寬闊的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沒有現(xiàn)代的通訊裝備,旗鼓是將領聯(lián)絡士兵、指揮作戰(zhàn)的主要方式?!叭羰勘戳曃岱ǎ栁词煳崃?,則必為之二術(shù)?!雹蹍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頁。所以,教戰(zhàn)時,各個部隊要學會識別指揮的旗鼓,不厭其煩地進行分散與集中的隊伍訓練。教閱既成,士兵皆明將領的指令,即使是不懂戰(zhàn)術(shù),整個軍隊的行進也會非常順暢。所以說,戰(zhàn)前旗鼓的訓練尤為重要?!秵枌Α穮⒄展胖疲瑢θ绾斡柧毷勘R別旗鼓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凡是三支隊伍合為一支,旗幟只是相互倚靠并不交叉;凡是五支隊伍合為一支,兩支旗幟則交叉混合;十支隊伍合為一支,五只旗幟相互交叉混合。號角聲一響,五只交叉混合的旗幟分開,隊伍也由一支分散為十支;而兩面相互交叉的旗幟分開,隊伍由一支分散為五支;兩支相互倚靠并不交叉的旗幟分開,隊伍由一支分散為三支。兵力分散,就以兵力聚合為奇,兵力合在一處,就以兵力分散為奇。如此,三令五申,多次進行兵力分合的訓練,然后回歸正兵的訓練,四頭八尾的陣法訓練才可進行。唐太宗曾仿照八陣圖四頭八尾之制作《破陣樂舞圖》,“前出四表,后綴八幡,左右折旋,趨步金鼓,各有其節(jié)”①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頁。。隊前有人執(zhí)四面旗幟,隊后方排列八幅長幡,或左右移動,或前后折旋,步調(diào)隨著鼓聲或快或慢,各有各的節(jié)奏?!镀脐嚇贰返年犘伟才啪褪歉鶕?jù)陣法演變而來的。

      不同兵種的協(xié)同作戰(zhàn)是陣法訓練的重中之重。古代常用兵有步兵、車兵、騎兵等幾個兵種,古制規(guī)定騎兵八騎相當于步兵二十四人,二十四騎相當于步兵七十二人。步兵、車兵教以正兵之術(shù),騎兵教以奇兵之術(shù),幾個兵種各司其職、各盡其用,相互配合,出奇制勝。春秋時期鄭莊公設魚麗陣與桓公相抗,其法“先偏后伍”,是有步兵、車兵而無騎兵的情況,命曼伯所率軍隊為“右拒”,即在右翼設方形軍陣拒御敵人,命祭仲所率軍隊為“左拒”,即在左翼設方形軍陣拒御敵人,左右兩支軍隊不間斷作戰(zhàn),保護莊公,這里是常規(guī)作戰(zhàn)。晉荀吳征伐狄人,舍棄車兵,利用騎兵,機動靈活作戰(zhàn),這不是單純的拒御,而是出奇制勝之法。三國時曹操將騎兵分為戰(zhàn)騎、陷騎、游騎三種,《新書》云:“戰(zhàn)騎居前,陷騎居中,游騎居后?!雹谠膬?nèi)容為:“臨戰(zhàn),陣騎皆當在軍兩頭;前陷,陣騎次之,游騎在后?!币姡ㄈ龂┎懿僦骸恫懿偌?卷三《步戰(zhàn)令》,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57頁。三騎組成一個梯隊?!秵枌Α犯鶕?jù)“三覆”的含義,將這三種騎兵不再拘泥于戰(zhàn)騎必在陷騎之前、游騎必在陷騎之后這樣的固定模式,在戰(zhàn)陣中,注意“回車轉(zhuǎn)陣”,變而為“游騎在前,戰(zhàn)騎在后,陷騎臨變而分”。靈活運用陷騎,出奇不意。李靖綜合以上兵種相互配合之法,對陣法中兵種的配置做出規(guī)定:一個騎兵相當于三個步兵,再配以一定數(shù)量的步兵、車兵,這三者組為一個編組,聽從將領的指揮。如此一來,敵人不知道我們“車果何出,騎果何來,徒果何從”,無法主動出擊,又不知如何防御,只能被動挨打。陣法訓練中兵種運用的精髓,就是要兵種配置得當,幾個兵種各盡其用,相互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這樣在實際作戰(zhàn)中的作戰(zhàn)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陣法千變?nèi)f化,其中蘊含的戰(zhàn)術(shù)千絲萬縷,在訓練時需一一掌握,才能在作戰(zhàn)時發(fā)揮陣法的最大威力,以陣取勝。

      另外,《問對》主張對待番漢士兵要各取所長,分別訓練?!秵枌Α氛f“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③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頁。?!秾O子》說善于領兵的將領能“擇人任勢”,對于番漢士兵也是此種道理,“漢戍宜自為一法,番落宜自為一法,教習各異,勿使混同”④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頁。。番兵長于馬,馬利于速斗;漢兵長于弩,弩利于緩戰(zhàn)。在訓練時要針對番漢士兵各自的特點,分別訓練,揚長避短,增強部隊整體協(xié)同作戰(zhàn)的能力。

      二、“愛威兼施”“先愛后威”的管理手段

      將兵關系是軍隊內(nèi)部的基本關系,處理好將與兵的關系,是治軍的前提與目的之一。建立良好的將兵關系,是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必然要求?!蹲髠鳌吩唬骸皫熆嗽诤?,不在眾?!雹輻畈幹骸洞呵镒髠髯ⅰせ腹荒辍罚腥A書局1981年版,第131頁。軍隊攻克敵人,贏得戰(zhàn)爭勝利,原因在于將兵內(nèi)部關系和諧,團結(jié)一致,而不是在于人數(shù)眾多?!秾O子》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焙笥纸忉專骸暗勒撸蠲衽c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ㄕ撸?、官道、主用也?!钡?,體現(xiàn)的是人文關懷的精神實質(zhì),可以令民眾與君主意志統(tǒng)一。法,是制度,法治。也就是說,在將兵關系上,將對兵既要有人文關懷,又要對其嚴加規(guī)范,嚴明軍紀。道是法的前提,法是道的保證。后來軍事家所講關于將兵關系的論述,如《六韜》曰:“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①(清)汪宗沂輯:《六韜》卷一《文韜·舉賢》,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5頁?!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曰:“信賞必罰,其足以戰(zhàn)?!雹冢ㄇ澹┩跸壬髯娬茳c校:《韓非子》卷十三《外儲說右上》,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328頁?!秾⒃贰吩唬骸靶∩票劁洠」Ρ刭p,則士無不勸矣?!雹郏ㄈ龂┲T葛亮著,段熙仲、聞旭初編校:《諸葛亮集》卷四《將苑·厲士》,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8頁。這些在將兵關系上多是強調(diào)“賞罰分明”“恩威并重”,這些觀點都是對《孫子》思想的闡釋與延伸,大體的精神實質(zhì)還是在于“道”“法”兩方面。

      《問對》在將兵關系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要求將對兵“愛威兼施”“先愛后威”,強調(diào)這是管理士兵的有效手段。首先,《問對》贊同前人所說的管理士兵要“愛威兼施”,仁愛與威嚴相結(jié)合,仁愛才能使士兵親附自己,為自己效命。同時,如果缺乏威嚴就無法服眾。嚴于治軍,士兵才會學會服從,聽從將領命令,將領才能指揮士兵克敵制勝。所以愛與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在愛與威的關系上,《問對》提出“愛設于先,威設于后,不是可反也”④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頁。的觀點,愛威關系的問題是由太宗與李靖討論嚴刑峻法問題時引出的,太宗曰:“嚴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敵,朕甚惑之?!雹輩侨玑浴⑼躏@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頁?!秵枌Α分欣罹敢浴秾O子》中的言論作為回答:“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雹蓿ㄋ危┘鞂氉?,(清)阮元輯:《孫子十家注》卷九《行軍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頁。士兵還沒有親附將領時,將領就用嚴刑懲罰他們,他們肯定會不服,心有不服的士兵不可用;士兵已經(jīng)親附將領,將領心生仁念,不能依法處罰士兵,以致士兵缺乏軍紀、軍規(guī),行動不能統(tǒng)一,也不可用。以東漢光武帝劉秀以孤軍阻擋王莽百萬軍師為例,光武帝劉秀并不是用嚴刑峻法的方法使得士兵聽從其命令,而是“蓋順人心之怨莽”,加上王莽的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不懂兵法,空有百萬之眾,也未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兵力。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前期成功打敗秦王朝軍隊,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味的嚴刑峻法是不可取的,在執(zhí)法之前要爭取民心,“先有愛結(jié)于士,然后可以嚴刑也”⑦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頁。。如果未使士兵親附就用刑罰約束他們,是不能取得期望效果的。所以《問對》說:“愛設于先,威設于后,不可反也。若威加于前,愛救于后,無益于事矣?!雹鄥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頁。對于愛與威的關系,《尚書》曰:“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雹幔h)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卷第七《胤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頁。威勝過愛,就會成功;愛勝過威,就會失敗?!渡袝放c《問對》的觀點有所不同,但這并不是二者誰是誰非的問題,而是同一問題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述。《尚書》所言出自《胤征》篇,當時夏帝仲康治理天下,胤侯奉命掌管天下六師,而羲和淫亂瀆職,故胤侯奉命征討羲和。“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的言論是胤侯在征討瀆職的羲和這一背景下發(fā)出的,目的在于告誡后人要重視刑罰,不要罔顧法律,肆意妄為。所以說《問對》關于愛威關系的言論與《尚書》中的說法并不矛盾,它是對《孫子》關于將兵關系言論的繼承性發(fā)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愛威兼施”“先愛后威”中的“愛”是兼愛,愛大眾,既要愛待我軍的士兵,也要寬待歸順的敵軍士兵。東漢光武帝劉秀平定赤眉軍后,打算將敗軍編入自己的軍隊,但敗軍心中疑慮,恐被劉秀所殺。劉秀料定他們有此種想法,于是令歸順的敵軍將領各回自己軍營,繼續(xù)統(tǒng)率自己的舊部。于是,投降的士兵皆心悅誠服,效忠于劉秀,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①(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 《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頁。時唐將李靖平定蕭銑,諸將領都主張沒收蕭銑和其屬下的財產(chǎn),用以獎賞有功的士兵,李靖沒有采納這一建議,而是善待歸降的士兵,結(jié)果江漢地區(qū)原來屬于蕭銑的勢力聞之后也都歸順了唐軍。所以說,“愛威兼施”“先愛后威”不僅適用于我軍,也能應用于投降的敵軍。要寬待真心歸附的敗軍,用愛感化他們,讓他們心悅誠服,為我所用。

      三、“德才兼?zhèn)洹薄笆字貙⒌隆钡倪x將原則

      自古以來,“治軍先治將”是兵家的通識?!秾O子》曰:“夫?qū)⒄?,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雹冢ㄋ危┘鞂氉ㄇ澹┤钤嫞骸秾O子十家注》卷三《謀攻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頁?!读w》曰:“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也。”③(清)汪宗沂輯:《六韜》卷三《龍韜·論將》,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4頁?!端抉R法》:“將軍,身也;卒,支也,伍,指拇也。”④(春秋)司馬穰苴撰,(清)錢熙祚輯:《司馬法》卷中《定爵》,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7頁?!段究澴印罚骸胺蚯趧谥畮煟瑢⒈叵纫??!雹荩鳎﹦⒁ㄇ澹┤钤嫞骸段究澴又苯狻肪淼谝弧稇?zhàn)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頁。對上來說,將領是安邦定國的支柱;對下來說,將領是士兵的楷模,是士兵行動上的指揮者,將領的行為直接影響軍隊的作風和對士兵的管理,所以治軍必先治將。而一個好的將領,必定要具備優(yōu)良的素質(zhì)。《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雹蓿ㄋ危┘鞂氉?,(清)阮元輯:《孫子十家注》卷一《計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頁。王晳解曰:“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quán)變也;信者,號令一也;仁者,惠撫惻隱,得人心也;勇者,徇義不懼,能果毅也;嚴者,以威嚴肅眾心也,王者相須,闕一不可?!雹撸ㄋ危┘鞂氉?,(清)阮元輯:《孫子十家注》卷一《計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頁?!秾O子》對將領提出五德的標準,仔細分析這五德,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對將領在文武兩方面的要求,即要具備智、信、仁的文德,又要具備勇、嚴的武德。具體來說,智,體現(xiàn)的是對將領在指揮才能上的要求,將領既要有智慧,又要會謀略,懂得謀安國之道,治強盛之軍。信、嚴,體現(xiàn)的是對將領管理才能上的要求,將領既要言必信、行必果,號令統(tǒng)一,令行禁止,又要嚴于治軍,樹立將領的威嚴,恩威兼施。仁、勇,體現(xiàn)的是對將領精神素質(zhì)上的要求,將領既要有仁愛之心,關愛士卒,又要不畏艱險,勇于作戰(zhàn),為士卒做表率。一個好的將領所擁有的優(yōu)良素質(zhì)大抵不出五德的范疇,后來像《淮南子》所說的“三隧”“四義”“五行”“十守”等都是對《孫子》五德要求的具體演繹。

      《問對》繼承了《孫子》關于五德的標準,主張“德才兼?zhèn)洹保瑫r《問對》又有所側(cè)重,強調(diào)“首重將德”?!秵枌Α分鲝垖㈩I既要有“才”,同時又要有“德”。《問對》對將領的才能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問對》中論及最多的就是“奇正之術(shù)”,一個有才能的將領在戰(zhàn)術(shù)上必須掌握“奇正之術(shù)”。“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雹賲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7、14、94、50、65、87 頁?!胺矊?,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斗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②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7、14、94、50、65、87 頁?!吧朴帽?,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策。故正亦勝,奇亦勝?!雹蹍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7、14、94、50、65、87 頁。有才能的將領要靈活掌握“奇正之術(shù)”,會變化奇正,因時、因地制宜,變化莫測,做到用正兵作戰(zhàn)能取勝,用奇兵作戰(zhàn)也能取勝。其次,有才能的將領必須熟知古代兵法,并能靈活運用。“善用兵者,能以陰奪陽,以險攻易?!雹軈侨玑浴⑼躏@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7、14、94、50、65、87 頁。掌握孟子關于天時地利的言論,學會《三略》和管仲所說的“任人利器”理論,前人的言論不僅要會背誦條文,更重要的是能引申發(fā)揮,學以致用。再次,有才能的將領領兵作戰(zhàn)要會治力之術(shù)?!吧朴帽?,推此三義而有六焉;以誘待來,以靜待躁,以重待輕,以嚴待懈,以治待亂,以守待攻?!雹輩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7、14、94、50、65、87 頁。以嚴密的智慧,保持我軍的戰(zhàn)斗力。復次,有才能的將領要有“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智慧,“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⑥(宋)吉天寶撰,(清)阮元輯:《孫子十家注》卷四《形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頁。。自己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quán),將己軍立于不敗之地,尋找機會將敵人一擊即勝。最后,有才能的將領懂得如何“節(jié)制之兵”。將領要對士兵“教得其道”“愛威兼施”,使其為我所用,增強我軍的整體戰(zhàn)斗力。

      將領不僅要有“才”,還要有“德”,且“德”在“才”之先。李靖說:“當朝正色,忠以盡節(jié),信以竭誠?!雹邊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7、14、94、50、65、87 頁。選將用人的首要原則就是忠義,竭盡忠誠的將領才能事事以國為先,以大義為先,不拘于個人得失。其次,將領要有仁愛之心,“有愛結(jié)于士”,不以殺戮立威。忠義和仁愛是將領應具備的基本德行。值得注意的是,當?shù)屡c才發(fā)生沖突時,要德在才之先,才在德之后??沼胁拍軈s缺乏道德的將領,是萬萬不可重用的?!秵枌Α分挟斕谠儐柪罹福骸袄钊襞c長孫無忌共掌國政,他日如何?”李靖對曰:“,忠義臣,可保任也。無忌佐命大功,陛下以肺腑之親,委之輔相,然外貌下士,內(nèi)實嫉賢。故尉遲敬德面折其短,遂引退焉;侯君集恨其忘舊,因以犯逆。皆無忌致其然也。陛下詢及臣,臣不敢避其說?!雹鄥侨玑?、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上,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7、14、94、50、65、87 頁。在李靖看來,李是忠義之臣可以任用,而長孫無忌表面上禮賢下士,實際卻是嫉恨賢能之人,尉遲敬德因面訴其短,便被隱退;侯君集恨其不念舊情,故參與承乾太子謀反。這兩樁事都與長孫無忌有關,長孫無忌雖然深有謀略,但德行有虧,李靖之意在于提醒太宗,對于有才無德的人要謹慎任用。德、才不能兼?zhèn)鋾r,要以德為先,德為將之本,才為將之輔,舍本取輔與舍本逐末的行為無異,是不值得提倡的。

      另外,《問對》還對君主統(tǒng)御將領提出要求,君主要能“論將將之道”“能將將之才”。《問對》說善于統(tǒng)御將領的君主即能“保全功臣”又能“任以吏事”。在我們認知范圍內(nèi),漢高祖算是善于統(tǒng)御將領的人,否則他何以奪得天下?!秵枌Α穭t提出劉邦、項羽“皆非將將之君”,劉邦起義之初,其麾下收入大量將帥之才,譬如張良、韓信、蕭何、曹參、樊噲、彭越之徒,劉邦能得天下,是因為其即有善于謀劃的良將,又有穩(wěn)固的后勤保障??稍谒麏Z得天下之后,諸如韓信、彭越一類都被殺害,這就和項羽不善用范增并無二異,不能保全功臣的君主“不能將將之才”。相反,光武帝劉秀成功奪得天下,雖有借助先人基業(yè)之因,但其中也有有智之將的助力,劉秀麾下云臺二十八將,諸如寇恂、鄧禹一類,其才干雖不如張良、蕭何,但劉秀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云臺諸將沒有重蹈韓信、彭越覆轍,除岑彭、劉植早亡,其余諸將皆得善終。從文治武功上看,劉秀雖不如劉邦,但在“能將將之才”上,劉秀是比劉邦賢明的。在出師任將方面,《問對》曰“每有出師,必于公卿議論,告廟而后遣……每有任將,必使之便宜從事?!雹賲侨玑浴⑼躏@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下,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頁。將領在出師之后,“假以權(quán)重”,可相機行事,即如古制所說“既行,軍中但聞將軍之令,不聞君命”②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淺說》卷下,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頁。。

      四、結(jié)語

      所謂軍,主要包括兩個主體,一是將,一是兵。所謂治軍,就涵蓋選將、治兵、處理將兵關系三個方面?!秵枌Α啡嫦到y(tǒng)地在這三方面論述其治軍思想。在治兵上,要在伍法訓練、陣法訓練等方面對士兵教得其道,使士兵掌握軍隊訓練的一般規(guī)律;在處理將兵關系上,要愛威兼施,爭取士兵之心,使其為我所用;嚴以待軍,形成良好軍風,使得整個軍隊行動統(tǒng)一;在選將的原則上,要堅持德才兼?zhèn)?。《問對》的治軍思想全面而豐富,不僅在當時具有可操作性,即使是在當下也有極大的借鑒作用與現(xiàn)實意義。

      猜你喜歡
      將領士兵軍隊
      英軍士兵正在放飛Puma-LE無人機
      軍事文摘(2023年23期)2023-12-17 09:59:00
      少兒美術(shù)(快樂歷史地理)(2019年2期)2019-06-12 08:42:58
      軍隊的4月1日
      士兵獨白
      軍隊組織形態(tài)解讀
      一個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一部頗具特色的將領傳——《彭雪楓傳》評介
      軍事歷史(2004年6期)2004-08-21 06:30:38
      國民黨將領觀摩八路軍打伏擊戰(zhàn)
      軍事歷史(1995年3期)1995-08-16 03:06:50
      五代后周的軍隊改革
      軍事歷史(1991年2期)1991-08-21 07:06:18
      古代士兵黥面瑣談
      軍事歷史(1989年6期)1989-01-18 06:10:41
      屏山县| 东方市| 江永县| 寻甸| 广州市| 卫辉市| 白城市| 正定县| 乐都县| 武强县| 扎鲁特旗| 肇州县| 巴彦淖尔市| 水城县| 荣昌县| 光山县| 婺源县| 抚松县| 无极县| 秦安县| 鄂托克前旗| 桂东县| 辽宁省| 巴塘县| 阿荣旗| 肇源县| 仁化县| 江油市| 台湾省| 湘潭市| 平顶山市| 沈丘县| 永济市| 汤原县| 邵武市| 界首市| 措美县| 寻乌县| 木里| 雅江县|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