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玥
(荊楚理工學院藝術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基礎鋼琴是高校鋼琴教育專業(yè)的基礎性課程,在整個高校鋼琴教學體系中處于基石地位,并對學生鋼琴能力、鋼琴素養(yǎng)等方面的培養(yǎng)與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教育作用。鋼琴教師的“教”與鋼琴學生的“學”構成了教學中的兩個平行而統(tǒng)一的活動體系,這兩個活動體系存在著極為密切、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聯(lián)系。本文通過對基礎鋼琴課程的學習與研究,在基礎鋼琴課程教與學和自我提升方面進行探索。
把鋼琴理論教授給學生這是傳統(tǒng)鋼琴教學的方式。但是,這種方法導致學生對內容掌握得差強人意。大部分學生對鋼琴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的不透徹,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這部分人大約占80%左右,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鋼琴基本功一竅不通,約占95%左右。由此可見在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課堂中,學生學到的實質性技能比較少。
學生進校之前鋼琴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基本功不扎實,對于音樂理論性知識掌握不夠詳細具體,導致上課效果不理想,從而使得學生失去學習基礎鋼琴的興趣。學習不主動不積極,上琴房有的只是為了刷琴點。有的甚至一個學期去不了幾次琴房。
有針對性進行教學。由于學生入學水平不一,大致可分為:①從未學習過鋼琴的,也沒有過多的音樂理論性常識。②具有扎實的鋼琴基本功,鋼琴演奏技能方面掌握較好。面對這兩類學生可進行不同的教學安排。針對從未學習過鋼琴的學生,教師可先講述簡單的鋼琴歷史,基本音樂理論知識,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教師可以先布置簡單的鋼琴曲目,循序漸進。針對具備扎實鋼琴功底的學生,可迅速進行到中高級或者是高級的曲目上來,但是基礎練習是每個階段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從而使其穩(wěn)定迅速的提高。
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①養(yǎng)成準確的讀譜習慣。從基礎學習開始就要正確的掌握好音高,節(jié)拍,指法,并且能夠在演奏中表現(xiàn)出來,同時,要弄清楚樂譜上音樂術語。②追求獲得譜外的知識與修養(yǎng)。想要彈好一首作品,一定要懂得這首作曲家的風格特點時代背景等。這些東西不要全靠老師去教而需要自己去查閱去領悟。
在大學的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鋼琴教學的目的,在指導學生進行鋼琴學習的同時,提升學生對鋼琴的興趣,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鋼琴的魅力。所以教師應該豐富鋼琴教學的內容。同時多利用多媒體技術,在上課的過程中,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感受到鋼琴的魅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以往的教學課堂中,通常都是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一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這樣傳統(tǒng)的模式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探究性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經驗來提高自身的演奏能力,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獨特的藝術審美觀念。
提高練琴效率。①分手練習。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多一個步驟;但是從整體效果來看,它為雙手打下良好的基礎,使練琴更加精細更有成效。并且要注意在練琴中要有分有合,分練與合練不斷交替與結合。②慢速練習。所謂慢速練習就是不以正常的速度來進行彈奏,將速度一定程度的放慢,彈熟練以后再恢復原速進行彈奏。
總之,在基礎鋼琴的教與學中,學生應加強自我意識,主動去感受鋼琴魅力,從而實現(xiàn)自我提升。教師也應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創(chuàng)造出高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更有效的學習鋼琴,強化學生對鋼琴藝術的體會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