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媛蘭
(江西省撫州市王安石紀念館,江西 撫州 344000)
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歷史長河中,紙質文物是彰顯文化景觀的重要資源之一,對當前歷史研究工作具有深遠的影響。紙質文物年代久遠,保存難度大,更應加強對它們的保護與修復工作,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傳統(tǒng)保護與修復工藝,達到延長紙質文物壽命的目的。
紙于西漢時期出現(xiàn),并在后期衍生出了手工及機械等多種造紙形式。現(xiàn)階段紙質文物的保護修復,需針對顏色、厚度等特征選擇修復紙張。依據(jù)紙質文物時代、質地及特征來看,保護與修復的紙質文物多集中于麻紙(由麻質纖維制造)、藤紙(由藤本對皮制造)、宣紙(由檀樹皮或稻草制造)等幾種類型。
造成紙質文物損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保存性差。造紙原料內含植物纖維或其他有機成分,不利于長久保存。
(2)溫度的異常變化。溫度過高會使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汽快速蒸發(fā),大大增加保存環(huán)境中的濕度,使得紙質文物表面受潮;溫度過低會導致空氣中水分減少,濕度降低,使得紙質文物難以正常保存。同時,溫度的異常變化更使得植物纖維熱脹冷縮,極大影響紙張的抗張強度。
(3)濕度不均衡。濕度較高會使紙質文物變潮分解,使文字褪色,無法發(fā)揮出其應有的科研價值[1]。潮濕的環(huán)境易于微生物的滋生,使紙質文物霉變或受潮,空氣中的有害氣體隨著水流進到紙質文物內部,形成具有更強腐蝕性的化學物質,加重紙質文物的損壞程度。
(4)光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對紙質文物損害極大,容易使其出現(xiàn)紙張變色、變脆等問題。
(5)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包括二氧化硫及硫化氫等。它們與空氣中的水分子結合后,使紙質文物更易發(fā)生腐蝕[2]。
(6)蟲蛀。在紙質文物存放期間會發(fā)生出現(xiàn)蟲蛀現(xiàn)象。此外,糨糊等物質也會使紙質文物的抗蟲害能力大大下降。
(7)霉菌問題。就目前來看,對紙質文物造成不利影響的霉菌主要有曲菌、短梗孢、青霉菌等。其中,霉菌孢子在生長過程中會產(chǎn)生各種色素,使紙張形成不同顏色的霉菌斑。這些斑點不僅會污染原有圖案及文字,還使得紙質纖維粘連到一起,增加了保護修復難度。
(8)人為因素。人們長期的翻閱及觀賞,造成紙張磨損、汗?jié)n污染嚴重[3]。此外,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人員專業(yè)技能及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升,避免紙張在接受修復的同時受到二次損壞。
現(xiàn)階段紙質文物主要有以下特征:"紙質文物分類較復雜,主要包括書畫、信件、報紙及手稿等,大大提升了紙質文物保護難度。#文物保護價值劃分尚未明確,一些收藏機構往往認為年代越久遠的紙質文物越具有保護及修復價值。其實此種觀點是錯誤的,文物保護價值遠不止體現(xiàn)在其年代上,還體現(xiàn)在文物的藝術性、歷史性及時代性等方面。因此,在對紙質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時,應從文物綜合價值方面考量。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快速增長,紙質文物保護技術也衍生出了多種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3.1.1 等離子脫酸法
由于紙質文物年代久遠,其內部具有濃度較高的酸性物質,對紙質文物產(chǎn)生極大危害。現(xiàn)階段較為常見的脫酸技術為液相脫酸法,在紙質文物的紙質纖維中加入脫酸溶液,從而降低酸性。也可利用甲醇等堿性物質,在不損壞紙質纖維的情況下改變酸性成分,延長紙質文物壽命。但就目前來看,實施等離子脫酸技術時,往往會出現(xiàn)因酸堿中和劑配置比例不合理而影響紙面清晰度的問題。這就需要修復人員加強對酸堿綜合溶劑的配置研究,防止添加劑在紙質文物表面停留過長時間[4]。
3.1.2 隔絕氧氣
這屬于物理措施,相較于方法",紙質文物受影響程度較小。氧氣隔絕法需通過一定的密封處理,將紙質文物與空氣隔絕,防止紙質文物受到光照或有害氣體的二次傷害,并防止因溫濕度變化而使紙張抗張力降低等情況出現(xiàn)[5]。雖然氧氣隔絕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xiàn)對紙質文物的保護,但由于耗費成本較高,且不同紙質文物對溫濕度的需求也有一定差異性,因此還需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
3.1.3 新型加固法
由于紙質文物中的植物纖維多屬于物質結構,因此在對其加固的過程中也可使用桿菌、根瘤菌等,使其快速生成的新纖維,提升原有纖維新陳代謝功能,并以此提升紙張的堅固程度。就目前來看,此種加固技術在絲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應用較廣。
3.1.4 多功能加固膠液的應用
多功能加固膠液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保護手段之一,其可在不影響紙質文物顏色及質感的前提下對文物進行加固保護,具有配置簡單、操作方便、周期短等優(yōu)勢,極大提升了紙質文物的壽命。
基于紙質文物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保護修復工藝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保護修復技術不僅延續(xù)傳統(tǒng)技術的優(yōu)勢,還加入了新技術成分,取得了更好保護修復效果。但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使用仍然還需進一步完善。例如,利用等離子脫酸方式雖然能夠能夠降低酸性物質對紙張的損壞程度,但其中堿性物質堆積過多,同樣也會對紙質文物的壽命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依然需要進一步探索。
(1)健全紙質文物保護修復風險管理機制。由于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仍然存在缺陷,且由于紙質文物個體差異過大,存在二次傷害的風險。建議聘請行業(yè)專家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yè)技術培訓,結合紙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制定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同時加強對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監(jiān)管力度,保證修復工作穩(wěn)定有序進行。
(2)控制環(huán)境溫濕度。結合紙質文物具體需求,對保護修復及后期存放的溫濕度進行及時的調控。一般情況下,紙質文物最適宜的溫度為14~24 °C,濕度則是5%左右。
(3)控制光線及氣體的侵害。為從根本上提升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有效性,應對光線及氣體進行合理控制。同時,在紙質文物存放庫房中,應盡量選擇較小的窗和較厚的磨砂玻璃,并安裝雙色窗簾。在紙質文物展出過程中還應防止紫外線對文物的損壞,并在普通光源上涂抹一層可吸收紫外線的過濾劑。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光導纖維照明。
在展示空間增設空氣過濾設備,定期清除屋內灰塵,并用軟布或排筆等清除紙質文物表面灰塵,最大限度保證紙質文物的清潔性。
(4)注重對紙質文物的殺蟲滅菌?;诋?shù)貧夂颦h(huán)境及紙質文物的存放條件,制定出階段性的殺蟲滅菌計劃,在不破壞紙質文物的前提下引進先進的滅菌技術?,F(xiàn)有殺蟲滅菌方式主要分為物理法及化學法兩種,需要結合紙質文物結構特征及保護需求選擇不同的保護方式。
(5)注重紙質文物保護人才的培養(yǎng)。為從根本上提升紙質文物保護有效性,還應從注重紙質文物人才培養(yǎng)方面入手。第一,基于紙質文物工作特征及需求,嚴格制定人才引進標準,基于人才專業(yè)技能及職業(yè)素養(yǎng)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從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第二,針對紙質文物保護新技術及理念,定期進行教育學習工作,確保其能夠充分掌握紙質文物保護技術;第三,將業(yè)績考核機制與獎懲機制進行有機融合,明確人員紙質文物保護技術的掌握情況,并以此在紙質文物保護期間營造出積極嚴謹?shù)墓ぷ鞣諊?,從根本上提升紙質文物保護質量與效率[6]。
隨著學界及大眾對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認知度不斷提升,紙質文物保護修復質量及效率也應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基于紙質文物的結構特征及形成年份,合理安排保護維修順序。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保護修復技術,提升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有效性,以便增強紙質文物的利用及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