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暢
(云南省文物總店,云南 昆明 650000)
古羅馬人常給小孩掛些珊瑚枝,相信能保佑孩子健康、安全。意大利至今依然很流行這種觀念,羅馬人稱其為“紅色黃金”。印第安人認為“貴重珊瑚為大地之母”,紅珊瑚在印第安人心目中的精神地位非比尋常。
19世紀早期珊瑚在英國非常流行。成串的珊瑚珠是最受少女們喜愛的禮品,在蘇格蘭人們相信珊瑚可以令少女更加美麗健康。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小時候受贈于她母親一條粉紅色圓珠珊瑚項鏈,同樣的紅珊瑚項鏈伊麗莎白的女兒安妮公主在1951年1月生日時也佩戴過。一直以來,英國王室擁有世界上鑲嵌最精致的鉆石的權(quán)杖和王冠等,所以這條飽含英國王室傳統(tǒng)的粉紅珊瑚項鏈,亦被作為珍寶世代傳承。
歷史上紅珊瑚與佛教關系密切,與金、銀、珍珠、瑪瑙、琥珀、琉璃并列稱為佛教“七寶”。在信仰佛教的地區(qū)中,印度和西藏人都把珊瑚作為“如來佛”的化身?;蛴脕碜鳛榧婪鸬募槲?,或做成佛珠來佩戴。也常見將紅珊瑚、綠松石、青金石等材料巧妙搭配裝飾佛像。在藏民心中,紅色代表了他們心中的“西方之阿彌陀佛”,紅珊瑚是備受珍視的首飾寶石。
我國古籍多有記載,如《山海經(jīng)·海中經(jīng)》中記有“珊瑚生海中”;《格古要論》中說到“珊瑚生大海中山陽處水底”;三國曹植詩“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漢人因珊瑚之形、色稱之為“烽火樹”,班固《西都賦》、明朝《本草綱目》都有記載。
漢代,“珊瑚為枝,以碧玉為葉”,王室貴族興起前庭植玉樹的風氣,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此后唐、宋至元、明、清各個朝代,皇親貴戚、富豪權(quán)貴也一直把珊瑚視為愛物。盛唐時候由于社會富足,女子們流行梳高發(fā)髻、戴珊瑚發(fā)釵,著名詩人韋應物留下了《詠珊瑚》的名句:絳樹無花葉,非石亦非瓊。世人何處得,蓬萊石上生。明代,皇家專門設有儲存珠寶珊瑚的文華殿,珊瑚成了皇家非??粗氐馁F重飾品。
唐代才子薛逢詩云:“坐客爭吟去碧詩,美人醉贈珊瑚釵。”宋代時珊瑚的用途主要分大小,料大并且完整的就作為擺件陳設于廳堂,小而殘缺用作首飾。明代皇城中設有文華殿,作為皇家珠寶庫專門收藏金珠、玉帶、珊瑚、寶石等。清代的官制嚴格規(guī)定,頂珠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紅珊瑚,不得隨意更替改換。
藏傳老珊瑚,在藏族人看來,珠子配飾就是財富,這不僅是象征著地位,更具有實實在在的商品價值。在古代西藏珠配可以與牛羊、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等價交換,游牧民或農(nóng)耕人群在需要時,都用珠配來交換生活用品和生產(chǎn)資料。當?shù)厝苏J為珠子和配飾比貨幣更有價值,在習慣了貨幣交易的內(nèi)地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藏民族的珠飾多是外來品,而非本土產(chǎn)出,紅珊瑚就是其中之一。在很長的時間里,珠子一度替代了貨幣。
淺海珊瑚:指孔隙大、密度小的造礁珊瑚。顏色通常為白色珊瑚礁多生長于水深約20米以內(nèi)的淺水海域,需與藻類共生進行光合作用,已列入華盛頓公約內(nèi)的保護項目,不可采集交易。
深海珊瑚:一般生長在100~2000米深海中,分布范圍很小,局限性很大,由于鈣化過程需在深海中完成,所以孔隙小密度大結(jié)構(gòu)致密,是作為雕刻藝術品和珠寶首飾的寶貴原料,因此又被稱為貴重珊瑚。深海珊瑚不需要與藻類共生,亦無須進行光合作用,形體成枝狀,色澤由白、粉紅、桃紅至深紅,無法被人工養(yǎng)殖,可正常采集交易。
紅珊瑚屬于鈣質(zhì)珊瑚,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紅珊瑚分布的深海水域,其海底都發(fā)現(xiàn)大量火山、地震活動,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常量元素,如有色元素鐵、無色元素鎂以及微量元素。紅珊瑚在鈣化(被碳酸鈣代替)過程中,吸附了海水中各種元素。紅珊瑚是由于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
顏色為紅色的珊瑚主要是吸附了大量鐵元素;如吸附以鎂元素為主,兼有少量鐵元素,則珊瑚的顏色呈粉紅、粉白;如吸附以鎂元素為主,兼有少量微量元素,則為白色的珊瑚。白色珊瑚也是難得的珍品。
火山、地震頻繁活動的地區(qū)為紅珊瑚的生長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物質(zhì)條件。臺灣、日本、琉球群島、地中海、意大利半島、夏威夷群島及中途島分布較多。其中珊瑚最大的出產(chǎn)國是日本,產(chǎn)量世界第一。日本將珊瑚藝術與茶道藝術、插花藝術、珍珠藝術(東珠)并稱為“四大國粹”。
臺灣也是紅珊瑚的重要產(chǎn)地,在鼎盛時期的產(chǎn)量占世界產(chǎn)量的80%,所以臺灣地區(qū)有“珊瑚王國”的美稱。臺灣島與菲律賓的呂宋島之間育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溝,使得臺灣島東部海岸帶較為陡峻,這就為紅珊瑚在深海中生長發(fā)育提供了有利條件,而臺灣四周蘇澳水域至花蓮以南水域是深海紅珊瑚的重要產(chǎn)區(qū)。臺灣基隆和澎湖列島更是蘊藏著豐富的紅珊瑚,品質(zhì)優(yōu)良,成為“紅色黃金”的主要產(chǎn)區(qū)。
紅珊瑚生長在海水溫度高于20攝氏度(最宜的溫度22~28攝氏度)平靜而清澈的巖礁平臺斜坡和巖面、凹縫中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溫度和海水的潔凈度是影響珊瑚生長的限制性因素,過多的陸源物質(zhì)污染海水,便會抑制珊瑚取食、呼吸等正常生理作用的進行。就是說紅珊瑚要求生活在標準鹽度范圍的海水中,即每升海水含35克的鹽,而受污染的海水內(nèi)的陸源物質(zhì)也會降低海水的鹽度。
紅珊瑚的生長受陽光、水溫、水壓、鹽分濃度、食物豐度、海流速度、自身健康狀況、海洋污染等影響,至今無法用人工養(yǎng)殖的方法來生產(chǎn)。紅珊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無法在實驗室中生成的寶石。
紅珊瑚的生長紋自然斜橫,精細,線條不規(guī)則,呈散亂狀態(tài),從橫截面看同心圓狀結(jié)構(gòu),像樹木年輪。側(cè)面看是像水流狀或旋渦狀紋路。紋路間距較小,一般只有0.5毫米左右。
海竹紋路比紅珊瑚紋路寬,更明顯突出,由于生長速度快,生長紋粗壯。紅珊瑚紋路比較細,不明顯。越好的紅珊瑚生長紋越細,有的細到肉眼直接難辨,但一定有。海竹橫截面是放射狀紋路,側(cè)面看是平形狀紋路。紋路間距較大,一般在1毫米以上,甚至更大。
紅珊瑚(阿卡、莫莫)的白芯出現(xiàn)的位置不固定,有時在截面中間,有時在一側(cè),有時在背面,有時在枝杈冒出位置。
海竹仿紅珊瑚,顏色是化學染色,觀察顏料聚集的地方,化學染色“有妖氣”,畢竟與天然顏色有區(qū)別。染色的珊瑚白芯多數(shù)白色部分界限不清晰。染色珊瑚多數(shù)把白芯做在截面中間。染色珊瑚多數(shù)能看到黑點的斑點,是由于染色珊瑚的外部疏松,染色劑容易聚集在一起,屬于過度染色而發(fā)黑。海竹表現(xiàn)呈現(xiàn)粗糙的豎紋,表面有粗大的槽狀紋理。海竹內(nèi)部比外表層密度高,染色劑難以滲透導致染色后顏色不均勻,產(chǎn)生色差。凡染色者,光澤不柔和自然,除了過分的妖艷,紅色沒有層次,顏色較為均勻,內(nèi)外顏色差別不大。而真的紅珊瑚紅色有層次,有的還紅白相間,顏色不均勻,是從外向內(nèi)逐漸變淡的。
用珍珠貝殼琢磨成假冒白珊瑚的白色念珠,可通過貝殼上的平行生長結(jié)構(gòu)及其粉紅色的色帶來鑒別。珍珠貝的光澤有一定的方向性,低倍放大時,顯示出一種極像火焰的圖形。
人工合成品指的是用紅珊瑚的粉末壓制而成,不像海竹,整體顏色無深淺,色澤一致,人工合成品已經(jīng)做出顏色有深淺色彩有過度,最大的弱點是無生長紋(日本技術)。未染色的海竹顏色有白色、黃色,黃色主要是由于長期氧化而形成。海竹因為生長方式的限制,只能長成小節(jié)狀,且分叉極少、極短。初步骨骼化的海竹竹節(jié)處還會有骨骼覆蓋,一段時間后就剝落,出現(xiàn)明顯的節(jié)狀。骨節(jié)處質(zhì)地極為疏松,可以輕松掰開。
目前來說,由于紅珊瑚生長極其緩慢,且不可再生,因此極為罕見,很受收藏愛好者喜歡,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與收藏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