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鉤
南宋理宗朝(1224—1264)的一年春天,臺州城的市民一覺睡醒,忽然發(fā)現(xiàn)“絕無一文小錢,在市行用”。也就是說,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一枚銅錢流通了。這是何故?原來,市面流通的錢都被日本商船收購走了。日本商人看中宋朝的銅錢,低價出售日貨,大量回收銅錢。
其實,不僅日本“所酷好者銅錢而止”,許多國家都對宋錢趨之若鶩。因為宋朝銅錢制作精良、幣值穩(wěn)定,且這一時期經(jīng)濟發(fā)達,門戶開放,與日本、東南亞、阿拉伯乃至非洲保持著密切的國際貿(mào)易。宋錢差不多成了這一貿(mào)易區(qū)的國際貨幣,有點接近今日美元的貨幣地位。交趾(今越南)人跟宋人交易,“必以小平錢為約;而又下令其國,小平錢許入而不許出”;爪哇國“胡椒萃聚,(中國)商舶利倍蓰之獲,往往冒禁,潛載銅錢博換”;“高麗地產(chǎn)銅,不知鑄錢,中國所予錢,藏之府庫,時出傳玩而已”;今天在東非、印度、波斯灣等地,均有宋錢出土,一千年前,宋錢在這些地方是作為輔幣使用的。
宋人說“緡錢原為中國財寶,而今四方蠻夷通用之”,并不是夸張之詞。那些與宋朝通商的國家,“得中國錢,分庫藏貯,以為鎮(zhèn)國之寶”。
銅錢的大量外流,顯然加劇了錢荒。為禁止銅錢流入海外,宋政府立法規(guī)定,凡攜帶“銅錢出外界,一貫以上,為首者處死”,從者刺配遠惡州,相關官員以失察坐罪。又規(guī)定與蕃商交易,不可使用銅錢,違者,二貫以上刺配。懲罰不可謂不嚴厲。但民間走私銅錢出境的活動屢禁不止,因為宋錢對蕃貨的購買力實在太堅挺了,“每是一貫之數(shù),可以易番貨百貫之物;百貫之數(shù),可以易番貨千貫之物,以是為常也”。
宋人對銅錢外流很是苦惱,以至于有人提議:干脆關閉貿(mào)易港,中斷與外商的貿(mào)易。認為這才是徹底阻止銅錢外流的“拔本塞源”之道。這當然是一種很愚蠢的想法,幸虧宋朝政府并沒有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