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軍,尹國富,劉福華,岳 敏
(濰坊市中醫(yī)院風濕病科,山東 濰坊 261041)
白塞?。╞ehcet’s disease,BD),又名白塞氏綜合征、貝赫切特綜合征,是一種以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為臨床特征,并可累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肺、腎以及附睪等系統(tǒng)或器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2]。該病目前西醫(yī)主要依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控制病情,短期療效尚可,但停藥后復發(fā)率高,長期應用毒副作用較大,患者難以堅持[3]。我院風濕病科根據(jù)中醫(yī)理論研制的白塞補瀉顆粒,從疾病的病因病機、標本緩急入手,選用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益氣健脾、補虛伏火功效的藥物,臨床上用于白塞病的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納入病例共40例,均來自于我院風濕病科門診。隨機分為白塞補瀉顆粒治療組20例,沙利度胺對照組20例。其中治療組男9例,女性11例;發(fā)病年齡19~56歲,平均年齡(31.86±11.03)歲;病程6個月~12年,平均(6.39±6.02)年。對照組男性10例,女10例;發(fā)病年齡18~52歲,平均年齡(17.63±11.05)歲;病程8個月~11年,平均(5.55±5.06)年。2組性別、發(fā)病年齡、病程分布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 診斷標準 參考1989年國際白塞病研究小組制定的國際分類標準[4]。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白塞補瀉顆粒治療。藥物成分: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牡丹皮、丹參、酒大黃、北沙參、麥冬、五味子、吳茱萸、干姜、生甘草、炙甘草、山茱萸、土茯苓、苦參、當歸、黃連、黃芩、黃柏、炒白術等(濰坊市中醫(yī)院制劑中心加工生產(chǎn)),三餐后溫開水沖服,口服6 g/次,3次/d。對照組口服沙利度胺片(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25 mg/片),100 mg/次,1次/d,睡前口服。2組均連續(xù)服藥2個月。
2.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擬定。臨床控制:口腔、外陰、眼等主要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恢復正常。顯效:大部分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恢復正常。有效:部分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及實驗室各項檢查指標無變化或加重。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包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
3.1 2組臨床療效分析 治療組臨床控制5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0.00%;對照組臨床控制3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75.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3.2 2組癥狀、體征療效分析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結合臨床癥狀的主次自擬癥狀分級量化評分表,如表1所示,各項癥狀體征治療前后平均積分進行對比,在改善主要癥狀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炎等方面,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后積分值均降低,治療前后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2組在改善上述癥狀、體征方面均有效,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 ,n =20)
表1 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 ,n =20)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P<0.05
組 別 時間 口腔潰瘍 外陰潰瘍 眼炎治療組 治療前 5.92±1.90 4.84±1.68 2.20±1.23治療后 1.11±1.63#△ 1.12±1.27#△ 0.55±0.63#△對照組 治療前 5.35±1.43 4.59±1.25 2.86±1.38治療后 2.29±1.77# 2.10±1.63# 1.57±1.05#
3.3 實驗室檢查療效分析 如表2示,治療后2組ESR 、CRP數(shù)值較本組治療前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降低ESR、CRP 數(shù)值方面2組均有效,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2組治療前后實驗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n = 20)
表2 2組治療前后實驗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n = 20)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 時間 ESR/(mm·h-1) CRP/(mg·L-1)治療組 治療前 30.31±5.78 15.90±4.11治療后 18.10±3.96#△ 9.03±3.33#△對照組 治療前 27.99±4.36 19.90±5.03治療后 23.10±4.60# 12.29±3.79#
3.4 隨訪結果分析 療程結束后,對患者進行了3個月的隨訪,對復發(fā)情況進行比較,以期對遠期效果進行總結分析。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白塞病為全身性慢性疾病,通常表現(xiàn)血管炎癥,主要癥狀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或者是眼炎等,患者還會表現(xiàn)出來一些眼部損害。甚至累及患者身體的一些其他器官,比如血管神經(jīng)系統(tǒng)、腎、附睪等。從中醫(yī)角度而言,白塞病(BD)屬“狐惑病”范疇,該病始載于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中,“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6-10]。古今醫(yī)家繼承張仲景對狐惑病的認識,多從濕熱內(nèi)蘊或陰虛內(nèi)熱方面論述本病。我們依據(jù)祖國醫(yī)學理論,總結BD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臨床上所表現(xiàn)的證候特點、病變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為本病屬“虛實夾雜”之證,濕熱互結、瘀血阻絡為實,是其標;脾失健運、相火不位為虛,是其本[11-15]。確立了“標本兼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采用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益氣健脾、補虛伏火的治療方法,研制出成藥白塞補瀉顆粒。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土茯苓清熱解毒、利濕通淋;黃芩、黃連、黃柏、苦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16];丹參、牡丹皮涼血活血;當歸溫經(jīng)補血,防涼遏之弊;酒大黃導熱下行;生甘草清熱解毒;炙甘草“補土”以“伏火”;白術健脾利濕,杜絕內(nèi)濕之源;沙參、麥冬、五味子取生脈散之義,清熱生津為主,合當歸、山茱萸滋補肝腎,收浮游之熱;吳茱萸、干姜入肝脾二臟,補陽祛濕,兼防苦寒敗胃,以為反佐[17-20]。以上諸藥相合,達攻補兼施、寓補于通、標本兼治之目的。本研究證實,白塞補瀉顆粒對于白塞病有良好的療效。其中采用白塞補瀉顆粒治療的治療組患者其臨床有效率高達90.00%,而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僅為75.00%,且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效果顯著,治療組總復發(fā)率(15.00%)也顯著低于對照組(45.00%),2組比較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白塞補瀉顆粒治療BD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沙利度胺,可能與其抗炎、抗感染、調節(jié)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與血液流變學等作用有關。
[1]楊敏. 補腎活血愈瘍湯治療白塞病90例臨床觀察[J]. 四川中醫(yī), 2013, 4(3):92-93.
[2] 陳德霞 , 姜偉洲,付新利. 白塞病中醫(yī)病因病機探討[J]. 吉林中醫(yī)藥, 2008, 28(7):472-473.
[3]石海軍, 尹國富, 劉福華,等. 運用補瀉兼施法治療白塞病體會[J]. 中醫(yī)研究, 2014, 27(2):50-51.
[4]施桂英,栗占國.關節(jié)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1:472.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113-117.
[6]田軍偉. 反應停聯(lián)合雷公藤多甙治療64例白塞病臨床療效觀察[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3, 11(20):4611-4612.
[7]田英利, 劉寧, 高麗喬. 中西藥結合治療白塞病的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 10(20):75-76.
[8]曲環(huán)汝, 奚善君, 曹左媛,等. 益氣解毒祛瘀方聯(lián)合沙利度胺治療白塞病臨床觀察[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16,7(5):48-50.
[9]李娟, 李澤光, 黃吉峰,等. 中藥治療白塞病濕熱壅盛證40例[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4, 22(9):31-32.
[10]劉志偉. 中藥治療白塞病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 8(11):82-83.
[11]陸小萍. 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美他環(huán)素治療白塞病20例療效分析[J]. 黑龍江醫(yī)藥, 2010, 23(6):975-977.
[12]李國銓, 劉楠, 鄭顏萍. 白塞病20例臨床分析[J]. 海南醫(yī)學, 2016, 27(21):22-23.
[13]汪學群. 沙利度胺、潑尼松聯(lián)合小劑量環(huán)磷酰胺治療白塞病六例臨床觀察[J]. 天津醫(yī)藥, 2010, 38(11):989.
[14]谷占卿, 王勇, 郝靜敏,等. 化痰祛瘀方加減聯(lián)合硫唑嘌呤片治療白塞病27例臨床觀察[J]. 河北中醫(yī), 2015,30(4):494-496.
[15]陳璇, 安鳳敏. 中醫(yī)藥綜合治療白塞病19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研究, 2010, 23(10):921-922.
[16]李曉婷, 孔德軍. 中藥治療白塞病的臨床觀察[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08, 29(14):1671-1673.
[17]徐健, 呂昭萍, 陳華英,等. 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薄芝糖肽治療白塞病28例臨床療效觀察[J]. 皮膚病與性病, 2008,30(4):33-34.
[18]顏美心, 韓慧, 張勤開. 中藥結合沙利度胺治療白塞病臨床觀察[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3, 29(2):309-310.
[19]柏超然. 中醫(yī)藥治療白塞病98例臨床研究[J]. 中醫(yī)雜志,2000, 41(8):480-482.
[20]范團起, 李衛(wèi)紅. 白塞病15例臨床分析[J]. 山東醫(yī)藥,2009, 49(3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