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薇 施萬潔
多項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顯示,無論是單藥還是聯(lián)合用藥治療,目前傳統(tǒng)的糖尿病治療方案雖然在治療前期效果不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法長期控制糖化血紅蛋白和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事件,也無法持久有效地保護人體胰島B細胞和延緩進行性的胰島B細胞功能減退,導致血糖得不到長久控制。因此,糖尿病治療的藥物不斷上市,但各有優(yōu)劣,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做到獨占鰲頭。
在此背景下,作為一種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的藥物——噻唑烷二酮類藥物(TZDs)應運而生。1999年,經(jīng)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胰島素增敏劑格列酮類藥物上市;我國于2001年批準生產(chǎn),2004年上市。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為唯一的胰島素增敏劑,其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效果優(yōu)于二甲雙胍。噻唑烷二酮類藥物通過激活過氧化物酶增殖體γ型受體(PPARγ),提高肌肉、脂肪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可延緩糖尿病的進一步發(fā)展。此類藥物主要包括曲格列酮、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其中曲格列酮因為有較高的肝衰竭風險現(xiàn)已退出市場,目前市場上使用較多的為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適用范圍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單獨應用,也可與二甲雙胍、磺酰脲類及胰島素聯(lián)合應用。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使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下降0.7%~1.0%(去除安慰劑效應后)。它主要適用于以下幾類患者。
1.對于二甲雙胍單用治療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胰島素抵抗患者,加服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后可提高降糖療效。
2.胰島素治療時,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加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控制血糖,并減少胰島素用量和注射次數(shù)。
3.由于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具有改善脂質(zhì)代謝紊亂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所以適宜治療伴有血脂異常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其他代謝問題的2型糖尿病患者。
注意事項
低血糖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單獨使用不會導致低血糖,但與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聯(lián)合應用可增加低血糖發(fā)生風險。
體重增加和水腫 是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在與胰島素聯(lián)合使用時表現(xiàn)更加明顯,因此,建議心衰和心功能不全、水腫患者及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慎用。
其 他 較少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肝功能異常、頭暈、頭痛、腹瀉、貧血等,因此,有活動性肝病或轉氨酶超過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禁用本類藥物。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有小樣本研究顯示,服用吡格列酮1年以上會輕度增加膀胱癌的發(fā)生風險,因此建議膀胱癌患者慎用吡格列酮。但最新的長達10年隨訪的美國北加利福尼亞州凱薩醫(yī)療機構(KPNC)研究否定了以上結論。此外,研究顯示,吡格列酮可能會增加骨折風險,故有骨折病史或嚴重骨質(zhì)疏松的患者慎用吡格列酮。
由此可見,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就如糖尿病治療的“雙刃劍”,一方面對于改善胰島素抵抗效果顯著,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藥物安全風險。因此,在藥物選擇時,一定要征求專業(yè)醫(yī)生的意見,根據(jù)自身情況,權衡利弊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