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飛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美術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寧夏書法學術論文走過了近四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充分認識寧夏書法學術研究所取得的成績,找尋不足,對未來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寫作意義重大。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為未來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寫作指明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寫作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1981年尹旭先生撰寫《試論書法美》入選第一屆全國書法學術討論會(亦稱“書學討論會”)為標志。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第一、前人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書法文化遺產,我們要主動承擔繼承與弘揚的責任。第二、由于多種原因,書法美學理論研究是亟待我們開墾的“荒原”和罕無人跡的“處女地”。前人的書法理論研究僅局限于書法源流、碑帖考證、執(zhí)筆用筆、結體章法等方面。新的時代,要求我們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書法美學角度對書法藝術和書法理論進行哲學的、探本求源的研究。
尹旭先生的《試論書法美》對書法美的本質、書法美的內容與形式、書法美的特征、書法美的欣賞、研究書法美的意義等五個問題做了大膽地研究和嘗試。該文1985年收入《書學論集》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寧夏書法學術論文的產生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伴隨著書法熱的興起,與全國書學討論會相呼應。就當時來看,尹旭先生的書法美學研究在國內具有領先意義,顯示出敢為人先的學術勇氣和不同凡響的思想品格,引起全國書學討論會的重視。
正是全國書學討論會吸引了寧夏學者自覺投身書法理論研究領域,使寧夏書法學術論文的寫作經受住近40年的歷史考驗,得到鍛煉和成長,在全國書法理論研究領域贏得一席之地。寧夏書法學術論文以尹旭先生為杰出代表,其書法美學研究成果通過區(qū)內外各種有影響的期刊雜志和報紙得以發(fā)表,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較好地展示了寧夏學者的理論素養(yǎng)和研究水平。國內影響較大的書法專業(yè)期刊雜志有北京的《中國書法》《中國書畫》、上海的《書法》《書法研究》、安徽的《書畫世界》、河南的《青少年書法》《青年書法》、黑龍江的《書法賞評》等全國各地有影響的書法專業(yè)期刊,都多次刊登過寧夏學者的學術文章。還有全國重點美術學院學報,譬如中央美院學報《美術研究》和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也先后發(fā)表過寧夏學者的學術文章。
尹旭先生發(fā)表有代表性的期刊論文有:(1)、《晉代玄風獨振與書風尚韻》發(fā)表于《中國書法》2001年第5期;(2)、《書法層次批評論》發(fā)表于《書法》1996年第2期;(3)、《回歸與叛逆》發(fā)表于《書法研究》1993年第5期;(4)、《文字的制約與心畫的沖擊》發(fā)表于《文藝研究》1992年第5期;(5)、《意與趣的向往與追求》發(fā)表于《美術研究》1991年第4期 。
尹旭退休以后,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寫作主要以楊開飛為代表,其代表性的期刊論文有:(1)、《阮元書法品評標準》發(fā)表于2004年第1期《書法研究》;(2)、《自成一家始逼真》發(fā)表于2008年第3期《書畫世界》;(3)、《東漢書法家梁鵠研究》發(fā)表于2010年第2期《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4)、《文化自覺與當前文藝存在的問題》發(fā)表2013年第1期《文藝爭鳴》;(5)、《得法全自古人書》發(fā)表于2013年第5期《中國書畫》;(6)、《宋代儒學與書學的關系》發(fā)表于 2016年第4期《中國書法》。
還有綜合類人文社科雜志《寧夏社會科學》《甘肅社會科學》《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也發(fā)表過寧夏學者的書法學術論文。
全國書學討論會是國內各省區(qū)書法界專家學者相互交流學習的盛會,也是集中展示書法最新研究成果的盛會,更是相互競爭優(yōu)勝劣汰的學術擂臺。從1981年迄今舉辦了十一屆,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在全國書法學術討論會一直有不俗的表現。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在全國書學討論會上的表現主要有以下三位作者:
其一、尹旭論文入選第一至三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中國書法的文化透視》榮獲第四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二等獎,《儒家思想與中國書法》榮獲第五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三等獎。
其二、丁自明論文《繼承與創(chuàng)新》入選第五屆全國書學討論會。
其三、楊開飛論文入選第六屆全國書學討論會,《宋人胸次論》榮獲第八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二等獎(排名第一),《宋代心畫書學觀念的演變》榮獲第十屆書學討論會最高獎。
可以說,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寫作具有良好的水平和實力。與其他省區(qū)相比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1)寧夏從事書法學術研究的人數較少;其他省區(qū)高校書法博士、書法碩士組成規(guī)模可觀的書法研究群體。(2)寧夏書法學術活動很少;其他省區(qū)書法學術活動持續(xù)有序開展,譬如重慶書法家協會已舉辦了九屆書學研討會,甘肅每兩年舉辦一次張芝書法獎理論獎評審活動,極大地活躍了區(qū)域書法學術氣氛;譬如第二屆張芝獎書法展覽共收到有關書法史論、技法、批評、教育及甘肅古代地域書法資源研究等各個方面的論文85篇。(3)寧夏高水平研究成果數量較少,尤其是寧夏地域書法研究成果匱乏;而鄰近省區(qū)在地域書法史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2011年1月何炳武撰寫的《陜西書法史》由陜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同年張永基、劉云鵬合著的《甘肅書法史》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2017年馬國俊《敦煌書法藝術研究》由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
在書法學術論文寫作和書法學術活動的開展方面,我們應該坦率承認,寧夏與周邊省區(qū)有距離,寧夏與其他省區(qū)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寧夏書法學術論文選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書法史研究。當前各省區(qū)書法史研究有兩個特點:一是中國書法史研究,即一般書法史所涉及的問題研究,或一般書法史所忽略的問題研究。這些問題屬于書法全域問題,任何研究書法史的人都需要關注和研究,是對已有的中國書法史研究的再深入再拓展再發(fā)掘。
例如,重慶市第九屆書學討論會選題說明:有關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的技法、創(chuàng)作、美學、批評、教育、史論、交流、工具等研究,均在征稿范圍之內。第三屆山東書學討論會10篇獲獎論文中有9篇屬于中國書法史研究,即于漢軍《漢字筆順論》,王艷軍《秦漢文字中的美術字及相關問題研究》,王曉光《漢末簡牘墨跡與漢魏晉楷書行書》,呂文明《社會變遷視界下的晚明書風嬗變問題研究》,杜捷《黃庭堅書法美學思想的莊禪精神》,李慧斌《唐宋書學轉型研究——以制度為視角的書法史考察》,楊加深《書外功夫:中國書法之外域傳播瓶頸》,楊子墨《漢魏晉南北朝石碑形制研究》。
寧夏書法學術論文選題應以此為借鑒,對中國書法史上的全域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深度發(fā)掘。
二是地域書法史研究,通常是對局部地區(qū)書法史跡或書法遺存的研究。這些問題多為特定區(qū)域的學者所重點關注,客觀上是區(qū)域學者特有的學術資源和學術優(yōu)勢,值得人們認真對待和珍惜。
譬如重慶市第九屆書學討論會關于地域書法史選題作了具體說明:(1)、重慶書法篆刻歷史(包括書法遺存、書法家、書法理論、書法群體、書法教育、書風等)研究。(2)、西南地域書法文化研究。
寧夏書法篆刻歷史,西北書法文化研究應該作為寧夏書法學術論文選題的亮點和重點。譬如《朔方道志·人物志》記載了很多擅長或喜愛書法的人物事跡,馬福祥親筆題寫書名。還可以從《萬歷固原州志》《嘉靖固原州志》《乾隆中衛(wèi)縣志》中發(fā)掘寧夏地域書法史料。王學曾于宣統(tǒng)元年為《固原州志》題簽“蕭關攬勝”四個大字。
寧夏區(qū)域書法價值較高的碑刻有隋唐墓志,如2007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寧夏歷代碑刻集》歷時10年,收集整理了寧夏境內102件碑刻拓片及照片,所收錄的碑刻種類中,有墓志、塔銘、詩文、題記及寺觀、廟宇、道路、水利等碑銘,還有幾件彰政績、頌德行的功德碑等。碑文涉及寧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地震水災、歷史掌故、人物傳記等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書法藝術價值,對考證史籍、輔翼方志、存史資政具有重要意義。
其二、當代書法研究:包括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觀念、書法評判標準。
當前各省市書法學術論文選題的另一個趨向是對書法創(chuàng)作現狀進行研究。同樣包括兩部分,即全國書法展所引發(fā)的問題思考和某一省區(qū)的書法創(chuàng)作方法、觀念、欣賞標準所引發(fā)的有關當代書法發(fā)展趨向的爭鳴和討論。譬如:山東省第三屆書學討論會劉鎮(zhèn)的獲獎論文《當代篆書創(chuàng)作傾向芻議》,甘肅省第四屆“張芝獎”書法大展理論獎馬莉的獲獎論文《20世紀敦煌簡犢書法的影響及其對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的啟示》,孫亞利李建祥《銘石書的視覺表達對時下書法創(chuàng)變的影響——以魏正始〈大代持節(jié)豳州刺史山公寺碑頌〉為例》。甘肅省這兩篇有關當代書法問題的論文實際上主要研究傳統(tǒng)書法對當代書法的影響。從山東和甘肅兩個省區(qū)的書學討論會論文來看,有關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論文較少。
從全國書學討論會論文來看,研究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論文也為數寥寥。以第十屆全國書學討論會為例,29篇獲獎論文中,研究當代書法現象的論文有6篇,大概占獲獎論文總數的五分之一,即:米華翔《當代書法展覽評判機制存在的不足—以2013年的多次國展評審反思為例》;王夢筆《小篆在當代書法展覽中的弱勢境遇探析》;祝帥《學術史視野中的“文字”與“書法”——二十世紀文字學與書法研究的學科關聯及其反思》;宋寧《文人書法的圖式與文人書法的真實——當代“文人書法”的悖論所引發(fā)的探討》;吳開賦《天趣與人工:新媒體語境中的中國書法展覽設計論略》;彭雙龍《統(tǒng)計學視角下的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考察與文化反思——以近十年來蘭亭獎、全國展獲獎作品為對象》。第十一屆全國書學討論會入選論文75篇,與當代書法有關的研究論文只有7篇。
有關當代書法的研究選題在目前學術界所占比重較小,原因值得深思:(1)當代書法正在進行中,處在轉型期,既然如此,對其價值的判斷為時過早。(2)在紛爭與塵埃尚未落定之前,任何肯定或者否定,只會導致更大的混亂或迷茫。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人們崇拜“形式至上”和“技術至上”,再比如人們崇尚“多元”,鼓勵創(chuàng)新。這些對傳統(tǒng)書學價值觀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zhàn)。比如甘肅省第五屆“張芝獎”書法大展征稿啟事明確“鼓勵書寫文學內容完整的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自作詩文作品、歌頌甘肅絲綢之路作品,不提倡過度拼貼、染色、做舊等形式?!边@實際上是對“形式”的削弱和內容的重視。寧夏青年書法提名展要求作品不超過三尺整張宣紙,這是對一度炫耀“大尺幅”的反擊。
其三、書法教育研究:包括小學書法教育、中學書法教育、大學書法教育。
書法教育作為書法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各省市和全國書學討論會均有所呈現。全國第十屆書學討論會獲獎教育類論文中有2篇:(1)《新形勢下小學書法本色課堂的反思與構建——以〈臥鉤〉寫法為例》;(2)《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基礎教育階段書法教師素質能力體系之建構》。全國第十一屆書學討論會入選論文教育類論文有4篇,在入選論文中所占比重很少,大概十八分之一:即(1)《蘭亭學:從學科定位到學科構建》;(2)《論高校境外生的書法教育及其數字課程建設》;(3)《藝術與實用:民國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境遇》;(4)《模塊化:中小學書法教學設計的路徑選擇》。
全國各省區(qū)舉辦的書學討論會中也有教育類論文,譬如甘肅第四屆張芝理論獎入選論文:(1)范繼宏《通渭書畫教育成因分析》;(2)熊炘《論當代專業(yè)書法工作者的使命管理視閾——以蘭州城市學院“國培計劃2015”書法培訓項目為例》。
書法教育類論文雖然很少,但作為一個獨立單元而存在,一直受到人們關注。未來隨著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體系的建立,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普及,書法教育類的論文一定會迎來量的劇增和質的飛越。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在選題上理應關注本土書法教育的歷史與現在。
(1)選擇濃厚興趣,而且在某方面比較擅長的課題,如徐無聞先生喜歡褚遂良書法,一邊臨寫褚遂良書法,一邊進行學術研究,寫了《禇遂良書法試論》,以創(chuàng)作驅動研究,從書寫興趣轉向論文寫作。
(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詳的領域中尋找課題,如《宋代筆記中的書法文獻研究》。
(3)要善于獨辟蹊徑,選擇富有新意的課題,如白謙慎《書法中的修辭問題》——來源于高居翰所謂“酬酢往還”觀。
(4)選擇能夠找得到足夠參考資料的課題,如《宋代心畫書學觀念研究》。
(5)命題作文,一些出版社或文博單位策劃的大型叢書,如《中國書法全集》《中國歷代印風》等。對于具體負責該書編寫的每位作者來說,這就屬于命題作文。
論文選題確定以后,接下來就應該了解書法論文的具體寫作步驟。即從“寫什么”到“怎么寫”。學術論文寫作的首要任務是搜集資料,緊接著甄別資料、分析資料和使用資料。對于論文正文格式也有具體嚴格的要求,論文的結尾還要寫清楚參考文獻。
撰寫書法論文所需要的資料包括兩種:一種是文獻資料,另一種是實物資料。
文獻資料的種類有:(1)正史,主要指《二十四(五)史》(2)政書,主要記載典章制度沿革變化及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狀況的專書,比如“十通”就是《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續(xù)通典》《續(xù)通志》《續(xù)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xù)文獻通考》等十部政書的合稱。(3)地方志,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或特定事項的書籍文獻。2016年7月26日,《寧夏舊方志集成》出版座談會在銀川召開,這項工作將為研究寧夏歷史文化的學者們提供極大的方便,同時也提升了寧夏歷代舊方志方面整理的深度,將對寧夏地方史志傳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文集奏議 。比如《歷代名臣奏議》,是中國從商朝到元朝的奏議匯編。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楊士奇、黃維等應詔編纂,張溥為序。凡350卷。全書分為君德、圣學、孝親、敬天、郊廟、法祖、儲嗣、宗室、經國、用人、選舉、考課、水利、賦役、御邊等64門,輯錄名臣奏疏八千余篇。該書取材廣泛,舉凡歷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賞罰,無不收錄,是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史料。(5)金石學著作。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冥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學成為獨立研究的部門,是宋代學術的一大成就。宋代金石學發(fā)端于宋真宗時期對古銅器的研究。宋代金石學著作有歐陽修《集古錄》,呂大臨《考古圖》,李公麟《考古圖》,王黼《博古圖》,趙明誠《金石錄》等;清代受乾嘉學派影響,金石學進入鼎盛。乾隆年間曾據清宮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鑒》等書,推動了金石研究的復興。其后有《考工創(chuàng)物小記》《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捃古錄金文》《齋集古錄》《綴遺齋彝器款識考識》《寰宇訪碑錄》《金石萃編》《古泉匯》《金石索》等書,均為有成就的金石學著作。(6)筆記隨筆,宋人筆記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龐大,《全宋筆記》是中國宋代文史學界繼《全宋詩》和《全宋文》后第三部大型總集,是一部系統(tǒng)整理過的收羅齊全的宋人筆記總匯,全書采用繁體字豎排,新式標點,具有很好的史料價值。(7)叢書 ,主要有《中國叢書綜錄》(中華書局 1959-1962),收錄叢書2797種,均系古典文獻,分《總目》《子目》《索引》3冊。還有《叢書集成初》《美術叢書》《中國書畫全書》等。
實物資料:主要指古代書法傳世作品、碑刻墓志等。比如研究西夏碑刻書法就需要關注如下實物資料:(1)《唐靜邊州都督拓跋守寂墓志銘》,現載于《中國藏西夏文獻·金石編(碑石題記18卷)》,1965年出土于陜西橫山縣韓岔鄉(xiāng)元岔洼,實物在陜西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藏。(2)《唐延州安塞軍防御使白敬立墓志銘》,陜西靖邊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藏。(3)《故永定破丑夫人墓志》,陜西榆林市榆陽區(qū)城墻文管所藏。(4)《大晉故定難軍攝節(jié)度判官毛漢墓志銘》,陜西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藏。(5)《大晉國故夏銀綏肴等州觀察支使何德磷墓志銘》,陜西靖邊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藏。(6)《大晉故定難節(jié)度副使劉敬塘墓志銘》,陜西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藏。(7)《大晉綏州刺史李仁寶墓志銘》,陜西榆林市榆陽區(qū)城墻文管所藏。(8)《大晉故貌王 (李仁福)妻讀氏墓志銘》,內蒙古烏審旗文管所藏。(9)《大漢故沛國郡夫人(李彝謹妻)里氏墓志銘》,內蒙古烏審旗文管所藏。(10)《綏州刺史李彝謹墓志銘》,內蒙古烏審旗文管所藏。(杜建錄《中國藏西夏文獻碑刻題記卷綜述》載于2006年《西夏學(第一輯)》)
(1)用二手或多手資料代替一手資料。
第一手資料也叫原始資料。第一手資料包括兩種:(1)自己直接經過搜集整理和直接經驗所得;第一手資料就是持資料的人是最先接觸該資料的,而且具有高度保密性。(2)指文獻資料(指原創(chuàng)的)和實物資料、口述資料。第一手資料具有實證性、生動性和可讀性的優(yōu)點;第一手資料的特點是證據直接,準確性、科學性強。
在文字,實物和口頭資料中,由當事人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資料,由同時代或者距離那個時代較近的人記錄下來的資料,是比較直接的證據。而后人的有關說法是比較間接的證據。前者是第一手資料,也叫原始資料。如原始文件、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照片、文物古跡和其它實物等。但是,有時尋找第一手資料十分困難,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我們只有采用后人的說法,即第二手資料。
史料就是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所依據的東西。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二者的界限有時并不明確,例如《史記》,如果涉及到西漢時期,那么就是第一手史料;如果涉及到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西漢以前的史料,就是第二手資料。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很多研究者,不注意搜集一手資料,很容易用二手資料來代替一手資料,致使研究質量和結論出現問題。
(2)資料范圍的人為縮小。比如有一篇論文《石嘴山小學書法教學現狀研究》,如果只對石嘴山兩三所小學進行實地調研,這顯然是不夠的。屬于資料范圍認為縮小。
(3)資料范圍的無限擴大。一些初涉足論文寫作的研究生,不懂得針對課題劃定清晰的特定的研究范圍,往往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資料范圍無限廣闊。最近看到一篇論文《兒童手繪本的稚氣美研究》,就屬于資料范圍無限擴大。
資料分析其實就是理性思考,理性是書法研究者的重要素質。理性是與感性相對的一個概念。斯賓諾莎認為“理性的本性在于認為事物是必然的,不在于認為事物是偶然的”。對一手資料的理性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史料所蘊含的客觀必然性,剔除偶然性和隨意性。
從資料出發(fā),有一分資料說一分話。從資料中提煉觀點,并且對其觀點加以切實有效的論證。
還要注意對眾多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大類之中有小類,環(huán)環(huán)相扣)。發(fā)現資料之間的不同與差別,資料不同則所要說明的問題也不同。
(1)論文題目:要求準確、簡練、醒目、新穎。
(2)內容提要: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
(3)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匯。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tǒng)標引論文內容特征的詞語,便于信息系統(tǒng)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匯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4)正文: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導言、緣起,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并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
正文必須做到立論客觀,具有獨創(chuàng)性;論據翔實,富有確證性;論證嚴密,富有邏輯性;體式明確,標注規(guī)范;語言準確,表達簡明。
為文切忌:抄襲,迎合,落套(按講義、教材模式寫論文,面面俱到,沒有重點和獨到見解;套話連篇,空泛平庸),包裝(生吞活剝,不懂裝懂,洋人名人成堆;生僻、獵奇),拼湊(東拉西扯,剪剪貼貼,概念積木,濫竽充數,牽強附會,不知所云),潦草(文字馬虎,概念糊混,資料不準,圖表歪斜、注釋錯漏)。
(5)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于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進行。
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參考文獻內容格式要求一致,即先寫作者,次寫標題,再寫出版物信息(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期),最后注明頁碼。
書法屬于人文學科,其論文撰寫應遵循《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試行)》(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此文件對人文社會科學所應遵循的學術規(guī)范作了全面具體的說明,其中“學術引文規(guī)范”“學術成果規(guī)范”“學術評價規(guī)范”“學術批評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內容尤其需要注意。這里摘要分列于下:
(1)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凡引用他人觀點、方案、資料、數據等,無論曾否發(fā)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均應詳加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
(2)學術論著應合理使用引文。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準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1)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
(2)應注重學術質量,反對粗制濫造和低水平重復,避免片面追求數量的傾向。
(3)應充分尊重和借鑒已有的學術成果,注重調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關研究資料和學術信息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研究方案,講究科學方法。力求論證縝密,表達準確。
(4)學術成果文本應規(guī)范使用中國語言文字、標點符號、數字及外國語言文字。
(1)學術評價應以學術價值或社會效益為基本標準。對基礎研究成果的評價,應以學術積累和學術創(chuàng)新為主要尺度;對應用研究成果的評價,應注重其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
(2)學術評價機構應堅持程序公正、標準合理,采用同行專家評審制,實行回避制度、民主表決制度,建立結果公示和意見反饋機制。
評審意見應措辭嚴謹、準確,慎用“原始”“首創(chuàng)”“首次”“國內領先”“國際領先”“世界水平”“填補重大空白”“重大突破”等詞語。
評價機構和評審專家應對其評價意見負責,并對評議過程保密,對不當評價、虛假評價、泄密、披露不實信息或惡意中傷等造成的后果承擔相應責任。
(1)應大力倡導學術批評,積極推進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自由討論、相互交流與學術爭鳴。
(2)學術批評應該以學術為中心,以文本為依據,以理服人。批評者應正當行使學術批評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責任。被批評者有反批評的權利,但不得對批評者壓制或報復。
小結: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寫作主要由寧夏書法家協會組織,針對日常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一項學術培訓工作。意在主抓創(chuàng)作的同時,兼顧學術研究。立足寧夏實際,在十九大“新時代”精神的感召下,新一屆書協努力開創(chuàng)書法學術研究的新風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一次寧夏有史以來范圍最廣,規(guī)模最大的書法論文寫作培訓會,希望引導、啟發(fā)、幫助廣大書法愛好者積極投身書法學術研究,了解寧夏書法學術論文寫作的歷史,熟悉寧夏書法學術論文的選題,掌握書法學術論文寫作步驟,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團結并服務所有書法愛好者,共同為繁榮發(fā)展寧夏書法事業(yè)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