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隨著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深入,當下的中考題越來越體現(xiàn)出它的智慧所在,這種智慧不僅表現(xiàn)在題目的科學、合理、縝密上,還表現(xiàn)在他的引領性、啟發(fā)性。這種通過考題來指導我們教學方向的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促進學校教育價值的最大化、最優(yōu)化,而教師則需要用智慧與情懷去做好我們的教育事業(yè)。
引出案例并分析失分原因
教學背景:2017年南通市中考題第9題,用高速攝影機拍攝子彈射穿雞蛋前后的兩幀畫面(如下圖)。已知拍攝兩幀畫面的時間間隔為6.0×10-4s,則子彈的速度約為()。A.80m/s ;B.180m/s ;C.280m/s ;D.380m/s。這道看似簡單、熟悉的情景,卻讓很多學生失分,也再次啟發(fā)了教師反思。筆者借助此文和大家一起分析、反思,以此促進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很難預料這道題目會失分,而學生真正失分的根本在于沒有準確的把握去估測一枚雞蛋的大小。在考試的過程中,學生面對答案,一直在糾結一枚雞蛋到底是6cm還是8cm呢,學生在反復糾結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無奈與無助,眼睜睜的看著分數(shù)失去。
失分下的反思
面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需要反思。準確的說,反思的不是學生,而是我們老師。
首先,反思目標定位。長度測量的教學目標很多教師都定位在測量中,將很多的時間與訓練都花在測量中,其實在測量以前,我們都忘卻了一個小的細節(jié),那就是單位的導入,在單位導入前,我們都會讓學生去感受“對比”,最終發(fā)現(xiàn)我們需要一個公認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這,學生已經(jīng)學會的了對比,與一個標準去對比,更容易比較物體的長度、大小、關系。學會對比就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隱性教學目標。其次,反思能力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是測量,而從廣義角度去分析,測量不僅僅要學會用刻度尺去估測,會估讀,還要學會估測,即在沒有測量工具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采用估測的方法來達成對已知物體的長度進行估測,而估測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大小就反饋了學生估測能力的強與弱。而這是學生一項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學生固有科學素養(yǎng)中的一項。最后,反思能力提升。目標鎖定了,我們需要反思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形式來提升學生的這項能力,即應用,在這種運用“對比”去估測,再用估測到的長度大小去解決速度、壓強、質(zhì)量、密度等常見物理量的計算。為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去訓練“對比”,及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持續(xù)的、有意無意的對其應用下的再應用進行不斷的訓練和實踐,真正將這種技能轉變成學生的一種能力。
反思下的成長
學會反思,并在反思下成長,不但能促進課堂效率的優(yōu)化,而且能促進學生成長速度的增長,也能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成長。面對這些成長,我們需要讓課堂經(jīng)歷更多的思維和生長。
物理思維的經(jīng)歷 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需要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這么一個思維,那是基于實際問題的思維。我們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都會采用讓學生來參與一個活動,那就是請同學們不用測量工具來比一比我們用的課桌的長和寬,哪個長度更長一些,學生都會用手臂、書本來比劃,也有學生用自己拇指和中指間的最大距離來對比,即平時所說的“一拃”。而對此,教師又會追問學生,小明和小華兩個同學的桌子的長度又是誰的長呢?每位學生都會報告自己的測量大小,小明說5拃,小華說是4.5拃,那么,此時是不是小明的桌子長度要比小華的桌子長度更長一些呢?此時,學生發(fā)現(xiàn)小明的“一拃”和小華的一拃不是同一個“一拃”,因此,無法比較,學生的思維中就會出現(xiàn),我們需要用同樣的“一拃”才能辨別出來。即這一個“同樣”自發(fā)的萌發(fā)在學生的腦海中,也正是因為這個“同樣”,讓學生感受到在測量的過程中需要有個標準,在國際通用,就需要有個國際通用的標準,在幾個人逐漸對比,就需要有一個大家都公認的標準。
能力提升的感悟 在能力提升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再一次分析估測本質(zhì)。學生要去估測一個已知物體中的某一物理量的長度時,我們還是回歸到“對比”與“標準”中來,無論是直接目測還是比劃著估測,都需要建立一個“對比”的思想,并尋找一個“標準”來估測。比如,在估測一枚雞蛋長度時,學生先在腦海中呈現(xiàn)雞蛋的形象,然后再去腦海中尋找一個“標準”,來和雞蛋長度對比。比如,學生鉛筆盒的寬度,橡皮和圓規(guī)的長度等,通過“對比”再去估測或者測量鉛筆盒寬度、橡皮長度等物理量的大小。
在平時的訓練中,我們要引領學生善于觀察,適時應用,讓這種觀察、對比、思考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素養(yǎng)。比如,在功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有一個測量功率的活動,此時就存在長度、高度、時間的估測;在壓強的教學中,就有壓強的估測,此時就存在面積、壓力的估測等等,這些估測的行為是常態(tài)化的,是基于陌生情景下的能力再應用、方法再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真正提升,并在提升中,真正促進學生的再生長、可持續(xù)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