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生
雖然早在15世紀,注射器的構(gòu)想就被腦洞大開的意大利人提出了,但是直到1853年,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注射器才被法國人制造出來。最早的注射器是白銀做的,容量只有1毫升,小巧精致,和鼻煙壺、袖扣、隱形香囊一樣是彰顯品位的尖貨潮品,在當時“以病為美”的歐洲上流社會頗受青睞。由于制作成本高,以及使用者令人難以置信的神經(jīng)大條,早期的注射器是重復使用的,有的注射器甚至比醫(yī)生年紀還大,是醫(yī)生從他的醫(yī)生師父或醫(yī)生父親那里繼承來的。
經(jīng)常在痛苦或曖昧的氣氛下與形形色色的人進行肢體接觸,使注射器產(chǎn)生了自我認同障礙: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吸進和排出液體是為了什么?恰恰在這時,吸血鬼故事在歐洲流行起來。與其在古老傳說中的原型不同,經(jīng)過文人再創(chuàng)作的吸血鬼成了風度翩翩的紳士、迷人而危險的尤物。合上初版《德古拉》明黃色封底的那一刻,注射器的靈魂宛如撥云見日,豁然開朗——原來自己是個吸血鬼。
雖然自詡為吸血鬼,但早期的注射器其實很少吸血,更多情況下是把藥物注射到患者體內(nèi)。可這項工作只是注射器一張文明的假皮。
由于血液分析技術(shù)還沒出現(xiàn),早期注射器吸血的機會大多來自放血療法。放血療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療法,差不多和偶像崇拜同時出現(xiàn),曾被認為包治百病,雖然這一療法在19世紀初就被證明是瞎胡鬧,但是由于歷史車輪可惡的慣性,還是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信徒。注射器問世不久,改良主義者就把它引入了放血療法的領(lǐng)域,聲稱這種尖端科技可以使放血過程干凈、得體、輕松、無痛(最后一條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在此之前,放血的工作主要由刀片和水蛭負責。
注射器在吸血時會陷入一種迷狂的情緒,時而沉醉:“啊,血!神秘而珍貴的血!血是生命之源!”時而陰險:“只有傻瓜才不愛惜自己的血液。你以為我吸血是治你???其實是要你命?!睋?jù)說導致放血療法退出歷史舞臺的致命一擊,就是一個注射器說漏了嘴。注射器的名譽也因此降到了最低點,隨后遭到了大清洗。大清洗后,人們確立了一條原則:注射器只能使用一次,用后即焚——讓火焰凈化惡魔的靈魂。
只有少數(shù)古董注射器幸免于難,被鎖在博物館的玻璃展柜中,就像吸血鬼被封閉在棺材里。當年輕的參觀者湊近時,注射器用貪婪的針眼打量他們藍綠色的頸靜脈,回想那奔涌的生命河流曾帶給它們的青春和激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