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方人,沒有經(jīng)過“兒化音”的熏陶,被問及各種門應(yīng)該讀“門”還是“門兒”,肯定會相視無言,并回答“有差別嗎?”
在北京,你會常常聽見兒化音——“這個快遞到了你們西門兒”“我們家里院子的前門兒有個信箱”……好不容易接受了這個奇怪的事實,打算把所有地名的“門”加上兒化音,卻又被北京的朋友糾正,“安定門”不應(yīng)該加兒化音,“前門”站的“門”也不應(yīng)該說成叫“前門兒”。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惑,不妨今天一起看看“門”的奧妙。
聽見兒化音的時候,南方人第一反應(yīng)大概是“這是個北方人”,北方人說兒化音時,往往順口而俏皮,表達(dá)的多是嫻熟、喜愛之情。所以,并不是任意什么東西都可以帶上兒化音,必須滿足一些條件才行。
對于現(xiàn)在的北方人來說,“門”字要不要加兒化音基本上只取決于門的大小和正式程度。如果是正常的小門,那么就加上兒化音來讀,如果是一個正式的城門,就不加兒化音。比如說,學(xué)校、公園的“東門兒”,下一站的“安定門”,等等。但是也有少數(shù)例外,城門中“東便門兒”“西便門兒”都屬較小、較破敗的,所以談及時也是加“兒”的,而頤和園、故宮里面的門,雖然小,但是因為是特定的門,所以念的時候都不加兒化音。
北方的大多數(shù)東西似乎都遵守著這個準(zhǔn)則,大而正式的東西不加兒化音,小的東西總要帶個“兒”。聽得久了,倒真的覺得連普通的小物都加倍可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