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人文歷史
馬嵬坡兵變后,唐玄宗完全失去了與叛軍對抗的決心。他只想投奔蜀地,這是一個最安全但也最沒有復(fù)興希望的地方。歷史上,偏安于蜀地的政權(quán),從來不曾有過進取天下的競爭力。百姓們圍了上來說:“宗廟宮室陵寢在此,陛下您要到哪里去呢?”而對這樣的疑問,玄宗無法回答。他把太子子留下來撫慰百姓,自己抽身離去。
歷史記述里,這里是比較和諧的畫面;百姓說,皇帝不肯留下,太子你就來帶領(lǐng)我們擊破叛軍吧,不然,誰來做中原百姓的主人呢?太子說,父皇前途那么艱辛,我要跟在他身邊盡孝啊。就算留下,我也要當(dāng)面和父皇說一聲啊。有人提出,擊破反賊,使社稷轉(zhuǎn)危為安,然后接皇帝回來,才是真正的孝。太子就留下了。玄宗在前面久候太子不來,留下二千禁軍給太子,派人帶話說:“你努力吧,不要掛念我。西北地區(qū)的胡人,我向來對他們很好,一定可以為你所用。”
這樣的敘述,當(dāng)然包含著史家的修飾。如果后來肅宗表現(xiàn)出雄才大略,那么我們可以確定,他這時顯得被動不過是作秀而已。但由于此前此后,他確實多半是暗弱無能的樣子,倒使人反而難以斷定,他此刻的表現(xiàn)究竟有幾分真實。
和唐玄宗分道揚鑣之后,太子歷經(jīng)艱辛波折,終于到了朔方軍的治所靈武。太子在這里得到軍方的擁戴,進位而稱皇帝。
玄宗南下到漢中,就詔令諸皇子,分別兼領(lǐng)天下節(jié)度使。張巡守睢陽的事跡天下皆知,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但是為什么張巡只能孤軍作戰(zhàn)?真正應(yīng)該在這一帶負擔(dān)起平叛主力重任的河南道節(jié)度使哪里去了呢?原來,玄宗和肅宗各自任命了一個河南節(jié)度使,兩個節(jié)度使并存,反而造成了一種無所適從的局面。
至德二年冬季,唐軍終于在回紇騎兵的幫助下相繼攻克長安、洛陽。不久,太上皇也從成都迎回。第二年的正月五日,太上皇為皇帝加“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的尊號?;实圻d謝之后終于接受,投桃報李,為太上皇加“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尊號。此時,叛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已呈現(xiàn)出“土崩之兆”。但肅宗忙于這種父慈子孝的道德演出,竟沒有做出進一步軍事行動的部署,從而給了叛軍喘息之機,導(dǎo)致賊勢又熾。
史家通常把李輔國當(dāng)作唐代宦官專權(quán)的第一人。李輔國本來是高力士的下屬,后來被推薦到太子?xùn)|宮。所有的史料均稱,太子與玄宗分道揚鑣,是李輔國極力促成的,這奠定了他后來的特殊地位。
玄宗回到長安后,史料稱李輔國用盡一切手段挑撥玄宗、肅宗的父子關(guān)系。最戲劇化的一則記錄稱:李輔國假傳旨意,逼玄宗離開他心愛的興慶宮,遷往高墻深院與世隔絕的太極宮。隨行的只有幾十個老弱,經(jīng)過十字路口的時候,李輔國率領(lǐng)許多甲士,手中利刃耀日,包圍上來。玄宗驚惶,幾次幾乎墜馬。幸虧高力士躍馬上前:“陛下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你也是舊臣,不宜無禮,李輔國下馬!”老領(lǐng)導(dǎo)威勢尚在,李輔國嚇得不敢妄動。平安到太極宮后,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沒有將軍你,我已經(jīng)是刀下之鬼了。”
實際上,這類事當(dāng)然不可能是李輔國任意妄為,背后必然有肅宗的默許甚至授意。十多年太子生涯近乎慢性折磨,現(xiàn)在他也要用這種手段回報自己的父親。北宋人的雜記中稱,玄宗最后是被李輔國派人刺死的,倒是有可能的。肅宗病重,不久于人世的時候,玄宗突然去世,時間上未免有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