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廣祿
科舉時代,用來考試的考場稱作“棘闈”,亦稱“闈”,闈姓賭博賭的是在考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中,什么姓氏的人能考中,故稱“闈姓”,亦稱“榜花”。榜,即榜眼,花,即探花。
闈姓賭博大約興起于清道光末年,最初僅僅是一種民間賭博形式。咸豐十一年(1861年),廣東的士紳向官方提交了開辦“闈姓”的報告并獲批準,闈姓賭博開始由民間發(fā)展成為經官方認可、開賭局收票的合法賭博形式。大約在光緒朝后期,闈姓賭博蔓延到廣西,并極盛一時。光緒六年(1880年),杭州著名學者劉學詢到北京參加會試,曾將闈姓賭博帶到北京。但北京畢竟是在天子腳下,闈姓賭博在北京僅僅是曇花一現。
闈姓賭博的規(guī)則是每科考試前,由賭局訂出猜買條例,規(guī)定周、區(qū)、胡、馬、麥等姓稱之為“小姓”,猜買人必須在其中選擇方有效。而陳、張、王、李等姓,因每年應試的人特別多,幾乎每榜都有中的,故稱為“大姓”,或“限姓”,不許投買。凡大姓、小姓均事先公布,并印在票薄的前面。
鄉(xiāng)試、歲考、科考之前,參賭者可隨意在小姓中選擇20個姓投買為一票,票值分半元、一元、數元以至十元若干等。買一元的,合足一元的1000票為一薄,數元、十元分薄方法依此類推。票局先發(fā)給收據,然后發(fā)給所買共1000票的票薄一本,收據上編有號碼,作為猜中后領獎的憑證?!鞍癜l(fā),視所中者之多寡,以第所得之厚薄,往往以百十萬為博注”。具體做法是,以一?。?000票)為單位進行查對。一薄之中,中姓最多者為頭彩,依次為二彩、三彩。三彩以下的便為負。一薄中若有中姓數目相等的,則比較雙方中姓者的多少。如甲、乙兩票同時猜中10個姓,甲票每姓中一人,計10個名額;乙票內有一姓中2人,則合計為11個名額。那么,乙票就比甲票多,計彩時就以乙為頭彩,甲為二彩。
彩金的分配原則是,以票值一元的一?。?000元)為例,其中彩金占60%,頭彩得300元,二彩200元,三彩100元。如果中姓名額有幾個人完全相同,則將彩金平分,名為“同中同得”。彩金余下的40%,以200元充餉(稅捐),200元為賭局開支,包括各項票券費用、衙役、武弁、官紳的紅包以及賭商本人的利潤。這有些類似現在的彩票,故有人稱闈姓賭博為中國最早的彩票。其實,闈姓賭博和彩票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會試前也賭,但因為參加會試的人數較少,錄取的名額也非常有限,所以每票可選擇10個姓,且無論大、小姓均可投買,投買方法與鄉(xiāng)試一樣。
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賭博相比,闈姓既是賭博,其結局自然是有人因此暴發(fā)而成巨富,也有人因此而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然而,闈姓賭博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它是利用科舉考試來進行賭博的,而科舉考試在當時人們心中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這就給闈姓賭博蒙上了一層神圣的外衣,使人容易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它與一般的賭博,如牌九、擲骰子等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是一項十分高雅的活動,從而吸引了不少人參與,包括一些上層人士在內。其次,這種賭博不是采用一般賭具來賭博,開彩的依據也是官方的金榜,而科舉考試的閱卷、錄取又是在戒備森嚴的闈中進行的,這就給人造成另一種錯覺,闈姓賭博不容易作弊。第三,闈姓賭博選擇姓氏和認定票據自由度相當大,熟悉士子的人還可以根據自己對士子的了解估計他能否考中。如估計某姓考生定能考中,以猜買的方式既能檢驗一下自己的判斷力,又能賭到一筆可觀的收入,人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誠如今天賭球案中的黑哨一樣,由于闈姓賭博是利用考試來進行的,參加考試的人和考試的結果,直接影響到投票者的利益。賭商們?yōu)榱双@取更多的收益而千方百計地控制考試結果。如設法拉攏、賄賂考官,讓考官有意錄取一些偏姓考生,買這種偏姓的人當然很少。還有就是從考生方面入手,比如勸那些猜中姓氏中可能考中的考生故意發(fā)揮失常而落第,從而使一般投買者落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甚至不惜對那些不接受賄賂的考生進行威脅、恫嚇。更為可怕的是如果主考官、閱卷老師也參加了闈姓賭博,那貌似公正的科舉考試又能有什么好結果呢?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姓僻者,則且代之作文,通關節(jié),使之必中而后已”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清末小說家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書就曾將闈姓賭博看作“怪現狀”之一進行描述:
繼之道:“不知是什么道理,單是廣東人歡喜賭。那骨牌、紙牌、骰子,制成的賭具,拿他去賭,倒也罷了。那絕不是賭具,落了廣東人的手,也要拿來賭,豈不奇么!像那個闈姓,人家好好的考試,他卻借著它去做輸贏。”
述農道:“這種賭法,倒是大公無私,不能作弊的?!?/p>
我道:“我從前也這么想。這回走了一次廣東,才知道這里面的毛病大得很呢。第一件是主考、學臺自己買了闈姓,那個毛病便說不盡了。還有透了關節(jié)給主考、學臺,中這個不中那個的。最奇的,俗語常說,沒有場外舉子,廣東可鬧過不曾進場,中了舉人的了?!?/p>
述農道:“這個奇了!不曾入場,如何得中?”
我道:“他們買闈姓的賭,所奪的只在一姓半姓之間。倘能多中了一個姓,便是頭彩。那一班賭棍,揀那最人少的姓買上一個,這是大眾不買的。他卻查出這一姓里的一個不去考的生員,請了槍手,或者通了關節(jié),冒了他的姓名進場去考,自然要中了。等到放出榜來,報子報到,那個被人冒名去考的,還疑心是做夢,或是疑心報子報錯的呢?!?/p>
繼之道:“凡賭,自然不會沒弊的,然而這種未免太胡鬧了?!?/p>
闈姓賭博之風盛行后,清政府的官員對其或主張禁,或主張開,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往往旋禁旋開。咸豐年間,廣東巡撫郭嵩燾明令禁止闈姓賭博,違禁開局者處以罰銀,所罰款充作軍餉。旋又準其立案,招賭商開局。戶部尚書羅惇衍因其影響科舉考試,敗壞社會風氣,曾奉請朝廷禁止,但不久即開禁。同治年間,兩廣總督劉長佑、瑞麟先后下令禁止闈姓賭博,致使賭局一度移至澳門存身。兩廣總督張樹聲也曾奏請朝廷嚴禁投買闈姓,稱:“廣東闈姓賭風最熾。前經申禁,乃奸徒將賭場徙至澳門地方,聚賭愈盛?!苯Y果,禁而不絕。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李鴻章任兩廣總督,以籌款建海軍為名,奏弛賭禁,招商承辦。闈姓廠,即經營闈姓賭博的組織機構隨之復興。光緒十一年,欽差大臣彭玉麟、總督張之洞等又相繼上奏,準予招商承餉,并美其名曰“截緝”,賭局又大批從澳門移回廣東,賭博之風再度盛行。張之洞也因此先后從賭捐中抽出約500萬兩,分別用于修復黃浦船塢,建造巡河炮輪,訂購布機,加固堤防。值得一提的是,闈姓賭博所捐巨款雖然對張之洞在中法戰(zhàn)爭期間援助廣西,支援福建、臺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此事素為各衙門詬病,稱其為“黑錢”,“議及此者,必遭誹毀”。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考試,利用科舉考試的闈姓賭博活動也隨之銷聲匿跡,可恥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摘自《各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