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回族自治州路政海事局 宋文蛟
1994年寒假,我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回族自治州到阿勒泰地區(qū)的公路總段看望父親。凌晨6點,我從家里出發(fā),到昌吉客運站。在花費一個多小時的排隊后,才買上了去阿勒泰的長途車票,接著又是一個多小時的等候,冬季的冷風(fēng)吹得我瑟瑟發(fā)抖。好不容易上車找到座位后,才發(fā)現(xiàn)車是雙扇門,密封性不好,留下很大一條縫隙,后窗的玻璃還是破的,乘務(wù)員用膠帶粘著,勉強擋住寒風(fēng)。
那時候的路況很差,有的路段是土路,路面窄且坑洼不平,坐車里的人東搖西晃,苦不堪言;有的險得嚇人,只能緊緊抓住扶手,害怕一松手就被顛出車外,摔到山溝里。那時候得出行感受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車在路上跳,人在車里跳,心在肚里跳。
從昌吉到阿勒泰的路程大約800公里,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顛簸,我到阿勒泰已經(jīng)是晚上9點,一下客車,我便馬不停蹄地趕到阿勒泰公路總段。臨睡前,我向父親訴說著一路的艱辛。當時,父親是阿勒泰公路總段的職工。父親告訴我,1949年解放軍凱歌西進,那時的新疆貧窮落后,百廢待興,全疆僅有簡易公路3300多公里和371輛破舊汽車。當時,人們代步主要工具依舊是清末民初啟用的轎馬車、皮包車和名叫“哈迪克”的六根棍馬車,運輸只能依靠騾馬、毛驢和駱駝。1950年1月,新疆自治區(qū)交通廳成立,翻開了新疆公路交通歷史嶄新的篇章,從此,一代代公路交通人肩負黨和人民的重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公路基本是簡易的砂石路。1965年,新疆第一條瀝青路面公路——烏魯木齊至獨山子公路建成。后來,國道312線烏魯木齊至伊犁、國道314線大河沿至喀什段鋪設(shè)了瀝青路面,使新疆的道路技術(shù)等級有了質(zhì)的飛躍。1985年,新疆實現(xiàn)了一級公路“零”的突破,建成當時我國西北第一條一級公路——烏昌公路,同時,在烏魯木齊市建成了迎賓路、人民路兩座互通式立交橋,當年地方媒體給予了高度的贊譽——“當流線型的橋體隆起在絲綢古道上時,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到通達天堂的‘七彩長虹’?!?/p>
當父親告訴我新疆的交通事業(yè)將迎來大發(fā)展時,他眼神中閃爍著期待和喜悅,我至今記憶猶新。1998年,我從部隊退伍,分配到昌吉公路總段(現(xiàn)昌吉公路管理局)參加工作,每當一條公路不斷伸展、拓寬的時候,我的內(nèi)心就無比的振奮與自豪,因為這些路承載著新疆公路交通人的夢想。8月20日,全長283.9公里的吐烏大高等級公路(吐魯番—烏魯木齊—大黃山)建成通車,這是當時新疆建設(shè)等級、標準、規(guī)格最高的一條公路,實現(xiàn)新疆高等級公路“零”的突破。2000年11月3日,全長265.5公里的烏奎高速公路(連霍高速公路烏魯木齊至奎屯段)建成通車。緊接著,一條條高等級高速公路在天山南北穿越時空而來:小草湖至和碩路段、和碩至庫爾勒路段、奎屯至賽里木湖路段,庫爾勒至阿克蘇段……新疆高等級公路建設(shè)如雨后春筍般在天山南北遍地開花,大大改善新疆的出行環(huán)境,成為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2011年9月30日果子溝大橋建成通車。這標志著新疆公路史上建設(shè)難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最為壯觀的賽至果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從此,新疆的大道更加暢行,新疆的門戶更加大開,新疆文化更加繁榮。
新疆公路交通的發(fā)展速度著實讓人驚嘆,截至2017年年底,新疆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8.6萬公里。若不是我親身經(jīng)歷,真是恍如隔世。
2017年7月,我到阿勒泰辦事,早晨7點從家里出發(fā),不到20分鐘就坐上客車,一路過經(jīng)省道、國道、高速公路,直達目的地。公路兩邊綠樹成蔭,當年的“糟心路”已不復(fù)存在。公路宛如一條條飄逸的彩練,四通八達連接著城市、鄉(xiāng)鎮(zhèn)、村落、田野……多樣化、開放式的交通“大格局”把日新月異的新疆帶上經(jīng)濟騰飛的“快車道”。公路通,百業(yè)興,人盡其游,物盡其流。一改往日的絲綢之路的悲壯蒼涼,新疆不再是遙遠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