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禹
吳慶生十四歲起開始拜師學畫。近十年他轉(zhuǎn)向國畫創(chuàng)作,先后師從婁師白、康寧等老一輩書畫家
他說,中國畫本來是寂寞的事業(yè),因為習畫者必須長年累月地進行技巧、學養(yǎng)、見識、心性的磨練,方能取得成功他曾有詩云:翰墨丹青四十年,世間滄海變桑田。少年立志終不悔,豪情依舊氣沖天
松鶴延年,仙鶴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物之一,代表著富貴與安康,在藝術(shù)家吳慶生的筆下更是展現(xiàn)得筆墨淋漓,仿佛展翅群舞一般。吳慶生的花鳥和人物畫作多次在《中國藝術(shù)名人》等畫刊上發(fā)表,他創(chuàng)作的多數(shù)作品被英國、新西蘭、日本等國友人及國內(nèi)各界人士收藏。
吳慶生生于1961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設計系,畢業(yè)后他從事了多年的廣告出版工作。如今,更多人稱呼吳慶生為“吳老師”,因為他現(xiàn)在不僅擁有自己的獨立教學工作室,還在北京師范大學才藝班教授成人繪畫,從事教學工作已達七年之久,學員中不僅兒童,還有出國任教的對外漢語青年教師和留學生。
因為自小酷愛繪畫,吳慶生十四歲起開始拜師學畫,此后一直沒有間斷過學習。近十年他轉(zhuǎn)向國畫創(chuàng)作,先后師從婁師白、康寧等老一輩書畫家。婁師白先生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入門弟子,全面繼承了齊老的藝術(shù)技法特色,并加以創(chuàng)新,這種精神也影響到了第二代弟子吳慶生的創(chuàng)作風格。吳慶生自陳,在四十多年的繪畫學習生涯中,對他影響較大的畫家是吳昌碩、齊白石、李苦禪等大師。在向前輩大師學習吸收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他深入生活高度提煉生活中的創(chuàng)作素材,繪畫力求形式美、色彩美,雅而不俗,筆墨淋漓,形神兼?zhèn)洹T趯W習后期他融中西繪畫為一體,勤而習之?!爸袊嫳緛硎羌拍氖聵I(yè),之所以寂寞就是因為習畫者必須長年累月地進行技巧、學養(yǎng)、見識、心性的磨練,方能取得成功。畫壇之內(nèi)自甘寂寞之人,真是少之又少?!?/p>
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題材山水、人物、花鳥三大畫科中,花鳥畫是較為獨特的一個,它獨立成科,尤其是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更帶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靶撵o才能畫好畫,要畫好畫,前輩畫家陳師曾說過: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只有膽敢獨創(chuàng)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取得繪畫成就的人一定是具備天才、性情、眼界、勤奮缺一不可?!眳菓c生補充說。
仙鶴是花鳥畫科常見的題材之一,吳慶生獨愛畫仙鶴。為了畫鶴,他臨摹歷代大師們的大量作品,同時反復觀察仙鶴的生活習性,每年都會堅持寫生,累積下來了大量素材,畫出了二百多幅以仙鶴為題材的作品。在他的認知里,畫仙鶴和練氣功是一樣的狀態(tài),關(guān)鍵部分如腿部等幾乎是一氣呵成的,及至“鶴喙的部分,是有像麻一樣的東西,就需要細致把握。而鶴的脖子要靈巧,仿佛有一股韻律感,昂起頭頸,仰向天空,雙翅聳立,引吭高歌。”
仙鶴形態(tài)優(yōu)雅,雍容華貴,有君子之風度,代表著長壽吉祥。仙鶴的伸腰、抬頭、彎腰、跳躍、展翅、鞠躬、銜物等等,姿勢幅度和快慢都有所不同。這些動作大都有比較明確的目的——鞠躬,一般表示友好和愛情;全身繃緊的低頭敬禮,表示自身的存在、炫耀、恐嚇之意;彎腰和展翅則表示怡然自得、閑適消遣;亮翅表示的是歡快的心情……”這些形態(tài)在吳慶生的腦海中仿佛一直是動態(tài)的,表現(xiàn)在他的筆下才如此活靈活現(xiàn)。
Q=《北京青年》周刊A=吳慶生
Q:您幼時是怎么學習繪畫的?
A:我那時候?qū)W畫畫可不容易。首先要找到一個好的老師,但是找到好老師以后上學也真是挺難的,十幾歲時候我就自己從廣安門坐公交車到北京動物園那邊去上課。那個年代也沒電話,通訊很不方面——有時候自己急匆匆地趕過去,正好趕上老師有事沒在家,只得垂頭喪氣的回家來。還有時候大冬天的騎著自行車去上課,路滑人又趕得著急就老是跌倒。所以說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幸福。
Q:您在這幾年里有什么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面的轉(zhuǎn)變嗎?
A:從十四歲學畫到現(xiàn)在有四十多年了,學過國畫、素描、水粉、油畫、水彩、平面設計。其實國畫是一門綜合的學科,不僅匯集中國繪畫藝術(shù)特色,還有西方的比如光感,物體的質(zhì)感、量感、空間感,還有一些透視,吸收一點西方的東西,還要不斷的到現(xiàn)實中去體驗生活。
比如我畫仙鶴,首先是學習古人的,再向自然學習,最后再根據(jù)自己各方面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來表現(xiàn)。動物園和植物園有好些東西值得去學習,比如鴛鴦,荷花,每年荷花盛開我都去,從年初的水仙,梅花,再到四五月份的藤蘿、牡丹,七八月份就是荷花,然后入秋就是菊花了,這些都是我深入寫生的素材。
Q:相比許多中國畫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您受西畫影響比較大?
A:對,我學過十年的油畫。西畫畫派分類是比較細致的,像印象派啊,抽象派啊,后現(xiàn)代主義派等等,中國畫的表現(xiàn)方法跟西畫不一樣,從古至今都講求一種文人情懷,反映人的內(nèi)心世界。比如畫竹子,鄭板橋畫竹子不僅是有詩情畫意的,他還帶出了一種感情。早年他當縣太爺?shù)臅r候?qū)戇^一首詩,其中有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看得出來他特別有傳統(tǒng)文人的那種民生情懷。還有些詩句,比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一首詩表現(xiàn)出了傳統(tǒng)文人的骨氣。純粹的繪畫沒有什么價值,必須加一點詩情畫意啊,加一些聯(lián)想什么的,可以畫中國故事,意境就出來了。
Q:繪畫藝術(shù)在當下有什么價值所在呢?
A:繪畫能改變?nèi)说男愿?,比如性格急躁的人,學習繪畫就能夠沉靜下來,就能對為人處事有好處,提高人的自身藝術(shù)修養(yǎng),任何事情都能夠心平氣和的去處理,你看現(xiàn)在學習書畫的人一般都不是急脾氣了,也能夠跟古人對話,比如書法上像顏真卿,看他的書畫感覺就像能夠跟他在溝通一樣。繪畫也是一樣,比如千年前宋徽宗畫仙鶴,我就看他畫的仙鶴然后跟我的對比,也像是在藝術(shù)上溝通似的,仿佛是穿越一般,現(xiàn)代審美跟千年前的審美有什么不同,我覺得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有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現(xiàn)在作畫的人基本上都是長壽,因為它比較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什么都不想,就想怎么可以畫好然后陶醉其中,不高興的時候,比如畫竹子,有一種說法叫怒畫竹,畫一會竹子就沒脾氣了,把那種生氣感覺就畫出去了,而且畫畫特別用勁,不是隨便一畫的,相反就像是練氣功似的,創(chuàng)作的時候筆都不像筆了,像是手持一把刀子在木板上刻畫一樣,有這種感覺功夫就練到家了。
Q:您覺得國畫這一藝術(shù)形式真正傳承下來的是什么?
A:我希望能傳承下來齊白石先生的繪畫精神。因為我的師父婁師白是齊先生的弟子,齊老先生有一句話叫“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要子弟學習他的創(chuàng)作精神和方法,而不是他的筆墨痕跡。
其實他自己就是在有了繪畫基礎(chǔ)以后,又能吸收眾家之所長,再豐富詩、書法、篆刻等藝術(shù)門類,最后會吸收一點西方的技法素描啊水粉油畫什么的,以多種方式去豐富自己,不是去“死”學了,而是要“活”學起來——創(chuàng)作中要有對生活的感受,還要包含時代的特色。
Q:20世紀的國畫藝術(shù)有沒有受西方的沖擊和影響?
A:很多藝術(shù)大師如徐悲鴻、吳作人等都是留學法國的,建國后期蘇聯(lián)的油畫專家在美院搞了個培訓班,一時間對國畫的沖擊也挺大,記得當時還有把水墨畫系改名為彩墨畫系的事情出現(xiàn)。
現(xiàn)在習主席提出要有文化自信,國畫跟西方相比還是更勝一籌的,你看西方從寫實到后期也是抽象的。所以就看到藝術(shù)都有一個循環(huán),從寫實到寫意這樣。
Q:那么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中,國畫藝術(shù)該如何傳承呢?
A:我認為比較好的一個形式就是展覽,你看前幾天故宮的展覽(《千里江山圖》),中國美術(shù)館(《美在新時代》)等等,這些展覽的口碑、效果都非常好,展的都是大師的作品,吸引了那么多參觀者。這樣的活動對于我們認識和傳承國畫藝術(shù)有很大的幫助。
Q:回首這許多年的學藝路,您有什么感悟嗎?
A:從藝四十多年過去了,這期間有時候盛夏酷暑難熬,大多數(shù)時候沒有電扇空調(diào),每到夜深人靜我就赤膊上陣鋪紙揮豪獨寫丹青,我的感覺就一個詞:很爽。
到如今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卷宣紙,用了多少瓶墨汁。年輕氣盛時也恨不能一夜就想成功。但我至今記得恩師康寧先生曾指著一扇窗戶對我說:“學畫就像蓋房子,先得把地基打牢了才能安窗戶。”老師的教誨過去三十多年了回想起來還像是在昨天發(fā)生的一樣。我是康寧先生、婁師白先生家中???,情同父子一般?!皩W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誨我會永遠記得。有時候閑下來就細心揣摩、日積月累就會有所心得?,F(xiàn)在我人已到中年,就是希望自己的人生無悔。我還做了一首詩:“翰墨丹青四十年,世間滄海變桑田。少年立志終不悔,豪情依舊氣沖天”。
也要感謝那些曾經(jīng)對我善意、惡意批評之人,正因為有了他們的不解而使我堅定了信念,永不放棄對中國畫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