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博國學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很多事情今天可以做,明天可以做,后天也可以做。但有兩件事,等不得。
等不得的兩件事,一是孝,一是善。
人的生命有限,這是命運。但孝也是人之不可逃避的命運。
時間流逝,生命有限,孝敬父母要及時,否則會留下遺憾。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啊。
易道變化,各正性命。但變化的后面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誠。而孝,是天底下最真誠的情感。
《孝經(jīng)》中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上通天意,下順人情,把孝敬父母的真誠之心,推之于做事,推之于做人,人生又怎么不順呢?
普通人被命運所拘,不得解脫。只有兩類人命運拘他不住,一種人是特別頑劣的人,好走極端,做惡不考慮后果,一手好牌也會被他打爛;另一種人就是行善的人,行善積德,即使手握一手壞牌也可以改變命運。
人生最要緊的,不是知道善的道理,而是馬上采取善的行動。有的人行了一點小善,就想馬上有回報,這是非常膚淺的想法,只有堅持行善,行善不問回報,積德久了,力道就會改變常數(shù),從而改變命運。
《易經(jīng)》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善的家庭,有多余的喜慶;積不善的家庭,有多余的災禍。
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人都順從你,寡助之至,天下人都背叛你。如果樂于助人,把福報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幫人越多,得到的助力也越多,福報也越大;反之,損人利己,害人越多,得到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倒霉起來,損失也成倍增加。
人這一生,幼年要惜福,成年要造福,老年才有機會享福。
幼年一定要珍惜時間,愛惜生命,不可放縱,不可淫逸,養(yǎng)成勤勞、節(jié)儉、努力的好習慣。成年人走入社會,要發(fā)揮所長,敬天愛人,利己利他,多多行善,積功累福。年老體衰,到了享福的時候,也要發(fā)揮余熱,教育后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生命雖然有限,時光盡管匆匆,只要把握當下,時時記得孝順父母,積德行善,就能實現(xiàn)人生的快樂幸福,惠及家庭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