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詞歷來被人們稱為“文學之母”,古典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名家名作卷帙浩繁,教者需尋求規(guī)律,方能提高教學效率,完成繁重的詩詞教學任務。多年經(jīng)驗總結其規(guī)律為:把握詩眼、揣摩意象、體會意境、掌握典故、強化風格、品析情愫、重視朗讀、詩畫結合。
關鍵詞:教學;詩詞;規(guī)律
我國素有“詩的王國”之美譽,源遠流長的詩脈激發(fā)了一代又一代騷客文人創(chuàng)作的靈感。古典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之重不言而喻。而古詩詞名家名作卷軼浩繁,教學任務繁重。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想輕松、明確、完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就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詩詞鑒賞是讀者面對詩詞中的情景而觸動內(nèi)心情感的一系列反應過程,是獲得審美享受的閱讀活動。因而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擁有詩意的眼睛,方能帶領學生走進詩詞藝術的殿堂。更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從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規(guī)律和方法,指導學生用于詩詞鑒賞實踐,從而達到讓學生準確地理解、評價作品、提高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教學目的。那么古典詩詞教學到底有哪些規(guī)律可循呢?
一、 正確引導 把握詩眼
古典詩詞最講究“詩眼”。陸機《文賦》中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稱“詩眼”,它是詩詞中最凝練、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字句,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尋找最明亮的那顆珍珠,注意關鍵詞語即“眼”的理解。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詩詞的題目,因為標題往往對其內(nèi)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抓住詩詞題中的關鍵字詞,往往可以猜測出詩詞的題材類別和情感基調(diào)。如一些表達離情別意的詩詞的題目中常有“贈”“別”“寄”等字眼,以表達惜別與擔憂,李白《贈汪倫》;懷古類詩詞多用“感”“懷”“憶”等字眼,借古諷今,白居易《憶江南》;詠物類詩詞一般用所詠之物或用所詠之物+詠、題、贈、贊、歌的格式為標題,如《長恨歌》提示了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類別。其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在詩詞中的展開。如鑒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讓學生找找詩歌的詩眼是什么——是“破”。詩歌的四部分“秋風破屋”“群童盜茅”“秋夜屋漏”“期盼廣廈”皆緣于屋“破”,前后內(nèi)容互相勾連、互為因果。另外,“破”字還有著雙重的隱喻——“家破”和“國破”,屋破漏雨,詩人徹夜未眠;山河破碎,詩人更是憂愁不已,“家破”的背后是杜甫更著意表現(xiàn)的“國破”。
二、 增加知識 揣摩意象
我國古代詩詞的特殊意象,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詩詞中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景和物,是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文化意象。能夠辨別和篩選詩詞中的意象,對教授古典詩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而教者在講授詩詞時,一定要學生留心詩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把握詩人的感情。如送別詩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抒發(fā)愁苦的常用“流水”“秋雨”“杜鵑”等意象;表現(xiàn)志向氣節(jié)常用“竹”“梅”“菊”、“蘭”“松”等意象。還有諸如①塞外、大漠、南浦、長亭等;②芳草、芭蕉、梧桐、梅花、松柏、蓮、桂等;③杜鵑、烏鴉、蟋蟀、蟬、青鳥等;④狼煙、羌笛、胡笳、明月、白云、水等;⑤元日、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陽等——這些涉及地點、植物、動物、景物、節(jié)令等意象都有特殊的文化意義,教授古典詩詞慣用意象,能使學生增加知識,揣摩意象的含義,可以快速找準理解詩詞的切入點。使語文詩歌教學得以順利完成。
三、 巧設疑問 體會意境
意境是指詩詞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fā)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它包括情感和景物(或者事物)兩種因素,情景交融構成意境,而不同的意境又往往表現(xiàn)為不同的基調(diào)、氛圍。讓學生體會意境,增強意境意識,有助于搞好詩歌教學。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xiàn)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diào),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種意境是通過詩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古道”“西風”“瘦馬”等景物來表現(xiàn)的。要體味這首詩的意境,就必須針對這些描寫的對象設置疑問,讓學生說出自己對這些意象的感覺。使學生自己體會意象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再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歸來倚仗自嘆息”一句,詩人為何嘆息?結合詩中描寫的情景和詩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詩人“嘆息”不僅僅因為群童盜茅,更是嘆出了他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嘆息自己生活無依、身體孱弱;嘆息國家戰(zhàn)亂頻繁、社會無所安定……再如“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一句,“少睡眠”的詩人在想些什么呢?自己苦難的生活、和他有著同樣命運的寒士、山河破碎的唐王朝,等等。由此延展,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便深入了,也使學生逐步了然了,也讓學生體會到了“茅屋為秋風所破”并不只是杜甫的身世之慨,更展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
四、 輔助講解 掌握典故
古典詩詞常用典故,這是詩人為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常常采用一定的藝術手法,它可收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這些典故含蓄、洗練、委婉,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倘若學生不能熟知這些典故,不僅會給欣賞古典詩詞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在審美過程中無法產(chǎn)生翩翩聯(lián)想。這對語文教學非常不利。所以教師應對典故進行輔助講解,它有助于學生掌握典故,理解詩詞。首先教者必須向學生明確的是:常見的用典的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如南宋詩人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爸裎骷烟帯笔菑亩拍痢额}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②引用神話故事。如李白的《行路難》中借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就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在抱負擱淺時仍對從政有所期待,仍然渴望能為民效力、為國效忠。③運用歷史故事。如李商隱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句,就用“商女”和“后庭花”的典故,道出了當年的陳后主萎靡的宮廷生活。作者借用這個典故,來抨擊晚唐宮廷的奢靡生活。其次教者應該對學生接觸過的典故予以加深印象,如“武陵人”“廉頗老矣”“司馬青衫”“豆蔻詞工”“封狼居胥”等。而對不熟悉的典故須借助注釋或是查閱資料給予輔助講解,幫助學生掌握典故。endprint
五、 抓住個性 強化風格
風格是作家獨特的創(chuàng)作個性,是作家在生活實踐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獨特的個性氣質、人格精神、藝術追求、審美情趣和藝術才能等精神特點的總和。正是這些精神特點制約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制約著他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認識生活和表現(xiàn)生活,制約著他怎樣去建構一個為他所有而別人所無的獨特藝術世界,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藝術風貌。李白的雄健奔放,想象豐富。白居易通俗易懂,明白曉暢。辛棄疾的悲壯雄渾。李清照年輕時的活潑秀麗和后來的低沉凄涼?!瓰榇私陶咴谥v授詩詞的時候,一定要把風格知識灌輸給學生,抓住作家的個性,強化風格意識。如果教者對這些詩人的風格都加以強化,那么學生學起來就會舉一反三,教學目標的完成就很容易了。
六、 全面考量 品析情愫
全面考量,品析情愫是指教授一首詩詞要從各方面進行綜合全面考慮,從而理解詩詞的整體情感。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表面是寫沙湖出游途中,忽然遇雨的事。同行的人都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痹谕蝗缙鋪淼娘L雨中,作者沒有雨具,卻依舊手拄拐杖,腳穿芒鞋,吟詠長嘯著從從容容地緩步行走,的確是達到了一種不為環(huán)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詞中出現(xiàn)了手持竹杖,腳踏草鞋,身著蓑衣,自由自在,不慌不忙的詞人形象。詞人為何能這樣呢?詞中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任平生”三個字充滿了藝術張力,拓寬了全詞的境界,它一下子就把眼前之實景描寫放擴為整體人生態(tài)度的光輝寫照,它已經(jīng)不是寫自然界這場風雨的短暫變故,而是寫人生旅途中的政治上的大風雨。這就讓我們聯(lián)想到蘇軾的一生坎坷經(jīng)歷,慘遭詩案厄運,流放黃州的境遇。然而,胸懷坦蕩、任天而動的蘇軾并不以此為悲。經(jīng)過對詞句的深入挖掘和詞人經(jīng)歷的全面考量后,我們知道,這首詞蘇軾屢經(jīng)政治風雨的洗禮,磨煉了他的頑強意志,沙湖道中的漫步,就是他在坎坷人生旅途中的漫游。只有這樣全面分析,才能提高詩詞教學的效率。
七、 提高效率 重視朗讀
在詩詞教學中,還有一個重中之重的環(huán)節(jié),即朗讀的環(huán)節(jié)。古人云:“書讀千遍,其義自見?!彼粌H適合其他文體的教學,在詩詞教學中尤為重要。在詩詞教學之前,教師要進行有感情的范讀,必要之時要加以配樂,學生認真聽讀之后加以模仿。這已成為多年的教學習慣。通過這樣的朗讀,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物形象、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畫卷,優(yōu)美動聽的歡歌替代了枯燥無味的文字,真有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進入了五彩斑斕的世界,提高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通過這樣的朗讀,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感知詩詞的節(jié)奏、音韻的能力得以加強。它還可以鍛煉學生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構造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強了。這些能力作用于語言上,學生的表達能力就趨于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從這一角度講也提高了詩詞教學的效率。
八、 發(fā)揮想象 詩畫結合
在講授山水田園詩詞時,常常對意象進行分析,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是隱居的詩人為秋天的黃昏所感而發(fā),前三聯(lián)寫景,后一聯(lián)是抒情。在寫景的前三聯(lián)里,出現(xiàn)了“明月”“青松”“山泉”“奇石”“竹”“蓮”“浣女”“漁舟”意象,構成了秋天黃昏幽深靜謐的意境,冷色調(diào)顯出暖意和濃麗的色彩。根據(jù)這些意境分析,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繪出與詩歌意境相符的圖畫,畫中有月、有松、有泉、有石,目視之處,詩出于口,然后指導學生按畫背詩就非常容易了,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數(shù)學課教學中,講解一個法則,分析一道例題,然后訓練學生做幾道練習題,就能舉一反三輕松地達到了授課目的。如果學生能抓住古典詩詞學習的規(guī)律,就可以以點帶面、提綱挈領,更好、更快地理解中國古典詩詞乃至中國古代文化。
作者簡介:
郝麗萍,遼寧省鞍山市廣播電視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