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
你明明沒有心情,卻還要佯裝高興,并且是極致的興奮。
你的“假嗨”,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耗力噬心的巨大折磨。
01
前兩天,我的朋友楊光氣憤地告訴我一件事。
他跟上周約朋友們聚會,想邀請一個前不久剛認識的朋友參加。
在發(fā)出微信的瞬間,被氣了個半死,對話框中彈出的是:
“對方開啟了好友驗證,你還不是他好友。請先發(fā)送好友驗證請求,對方驗證通過后,才能聊天。”
據(jù)說他們在某個飯局上第一件見便聊得熱火朝天,從國家大事到兒女教育,無所不談。
兩個人還摟著肩膀,從震耳欲聾的《死了都要愛》,唱到感人至深的《朋友》。
臨走時,對方拍著胸脯說:“兄弟,以后有事招呼一聲,沒事也多聯(lián)絡?!?/p>
楊光以為,他們之間就此蓋上了“朋友”的章。
楊光還特意跟當天組局的朋友道了謝,多虧了他,自己多交了個朋友。
沒想到,暴擊來的那么快。
這是一場成人世界中最常見的虛假社交。
楊光、我以及很多人都曾經(jīng)歷過,你以為的真心是假意,你以為的交情是假象,你以為的嗨只是一場自我高潮。
培根說過:“人類在相互的交往中尋求安慰、價值和保護?!?/p>
所謂的安慰,是通過社交得到的情感慰藉。
所謂的價值,是通過社交得到的利益鏈條。
所謂的保護,是通過社交得到的心理依賴。
想從虛假社交中實現(xiàn)任意一種“得到”的你,像不像在癡人說夢?
02
在知乎上看見有關人類與情感關系的回答,其中提到了一部關于人類進化的紀錄片。
一千萬年前,大腦尚未完善的類人猿還沒有感情,當同伴落入水中喪生,他們只會繼續(xù)往前走,不會在河岸上停留。
兩百萬年前,類人猿已進化為接近人,當同伴在過河時被鱷魚咬死,他們會有人停下,有人叫喊,甚至集體會陷入一種沉默。
人類從此,變成了感情動物,嘗遍喜怒哀樂各種滋味,對感情的依戀與需求也成為與人交往的本能,同時也極易成為被人利用的把柄。
現(xiàn)代社會,在各種各樣的社交場合,都能見到拿著“情感”當名片的人。
情感在他們手中,是一種工具,是一種人設,更是一個隨叫隨到、隨用隨丟的糖衣炮彈。
糖衣讓你沉浸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社交假象中,炮彈是為了稍后炸你一個片甲不留。
吃一頓飯,喝幾杯酒,觥籌交錯的數(shù)小時對他來說僅僅是與你同乘一輛車,車程短暫。
他看似熱情拋出的橄欖枝,被你受寵若驚地抓住,抓著抓著才發(fā)現(xiàn),他在下車時已松了手,你卻惶然不知。
與其浪費笑容對著這些虛情假意的面孔,為何不轉身離去,將時間用在更為牢固、可靠且真實的情感維系上?
去陪家人吃一頓飯,與朋友聊個通宵,甚至養(yǎng)一只狗、一只貓或者是一缸金魚。
起碼家人永遠愛你,朋友真心待你,而動物更不會騙你,讓你回到家,落得一場空。
你所尋求的安慰,在這里朝夕以待。
03
很多人在提到“圈子”時都帶著一些嫌惡,似乎不管是什么圈子,都有些黨同伐異的意味。
可事實上,從小時候起,“社交圈子”就有了雛形。
每個人都愛跟那個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朋友玩,那些零食、玩具就是吸引人的籌碼。
那個小朋友,或許希望放學有人陪他玩,或許是希望你的作業(yè)能給他抄一抄。
進入成年世界后,零食、玩具上升為利益、價值,沒有心機的小朋友變成機關算盡的成年人,社交成為一件需要拼智商、斗情商甚至再加上靠體力才能實現(xiàn)的高級游戲。
你被工作纏身一整天,卻接到朋友的消息,有一個重要人物,可能會幫你接下一個更大的訂單。
你打起十二分精神,趕赴現(xiàn)場,硬著頭皮與重要人物逢場作戲。
他開著不合時宜的玩笑,你咧開嘴哈哈大笑。
他說著沒有用處的經(jīng)驗,你點點頭連稱受教。
可第二天回到公司才知道,競爭對手連夜做出了更為精簡的方案,讓客戶拍案叫絕,那個更大的訂單已被對手拿下。
你想起前一晚自己的假模假樣,不由地泛起一陣惡心。
你明明知道,你遞過去的名片,下一秒可能就被扔進垃圾桶,你發(fā)出的贊美,轉身后可能就被嗤之以鼻為馬屁精。
你恨自己,為什么不撇下那些0.1%的機會,去專注于讓自己積攢拿得出手的等價交換物,那可是99%的可能。
這不是什么社會的殘酷法則,而是永恒的等價交換定律。
唯有你手中有價值,才有資格站在利益鏈條中,社交的自主權也將重新回到自己手上,嗨與不嗨,你說了算。
你所尋求的價值,在這里貨真價實。
04
有雜志做過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遍布各行各業(yè),大家不約而同地處于同一種社交焦慮中。
他們討厭無休止的社交活動,卻又在每一個晚上、周末、假期奔赴在熱鬧的社交活動中。
社交焦慮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害怕被任何一種社交所拋下。
他們需要從剪不斷理還亂的社會關系中確證自己的存在,他們不愿被排除在外。
被包裹其中,讓他們感覺安全,雖然并不舒適。
他們甚至無法自在的與自己相處。
二十歲的A說,只要回到空蕩蕩的宿舍,想到其他人都在約會、聚餐甚至只是在開會,他就不愿一個人待著,總想立刻加入他們。
三十歲的B說,最厭煩的就是公司聚餐占據(jù)太多私人時間,可又不愿自己被拉下落單,每次領導通知聚餐,她都跟在人群中揚起一張興致高昂的臉。
四十歲的C說,人到中年,參加最多的就是八竿子打不到的親戚聚會,不是比誰換了大房子,就是比誰的孩子出了國,不是慶祝誰高升,就是求著誰幫忙,可她不敢不去 ,畢竟沒人缺席。
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感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潛伏在假嗨面具下,無法示人的痛苦。
他們在勉強自己的同時,滋長了焦慮,卻殺死了真實的自己。
在他們?nèi)諒鸵蝗杖斡勺约合駴]頭蒼蠅一樣,扎進社交焦慮中尋求保護時,那些真正讓自己覺得既安全又舒適的事卻被遺忘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專攻一項技能,堅持健身,甚至只是從虛假社交中抽身而出,給自己留出靜坐發(fā)呆的時間。
不管是哪種方式,它們才是專屬你的人生保護傘,讓你遠離焦慮,戒除不必要的心理依賴,僅僅依附于日益充盈的自我。
你所尋求的保護,在這里如假包換。
▽
虛假社交不過是黃粱一夢,不如趁早從假嗨中醒來,去找尋一個牛逼閃閃活著的自我。
當你不再需要從“假嗨”中獲得那些不存在的情感慰藉,一碰就斷的利益鏈條,你才能有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價值社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