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秉志的科學救國和科學立國思想

      2018-01-30 11:58:02
      關鍵詞:科學

      (中國科學院 《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北京 100049)

      科學救國思潮雖然發(fā)軔于鴉片戰(zhàn)爭和甲午戰(zhàn)爭之后,但只是在民國時期,它才與教育救國、實業(yè)救國等思想一起風行于科學界和知識界,真正變成一種經(jīng)久不衰的強大社會思潮。在這個時期,科學中堅人物大都擁有科學救國思想,并將其切實付諸實踐。秉志(1886—1965)作為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中國現(xiàn)代科學的開拓者之一,自然也未置身事外。他不僅操觚染翰竭力鼓吹,而且身體力行加以實施,為此奔走呼號,費盡心力。本文擬集中展示和論述他的這一打上時代烙印的思想。

      科學救國思想基于科學立國理念,而科學立國的國策又通過科學救國的呼聲得以張目和確認,兩個術語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互為表里、互為因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鑒于二者意涵大同小異,因此筆者在本文對其不加區(qū)分混合使用,而以科學救國——這也是當年的常用的提法或口號——術語為頻。

      一、科學何以是救國之唯一要術和立國之基

      秉志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場合,多次重申他的觀點:科學是立國之基和救國之要術,乃至是唯一之要術。他一針見血地揭橥:“外患肆焰,禍逼眉睫,錦繡河山,日削月蹙,而內地之人民瞢瞆如故也。各處之盜匪,焚掠自若也。宵小壬僉之貪污,未嘗因之少艾,百萬生靈之流離,迄未得有救濟。處今日之世,慘日傷心,未有不以國祚淪亡為懼者。然竊以為有一術,可以轉危為安,要視國人之努力何如,此術維何?曰科學是也。”[1]101“今日世界人類之幸福,何者非由科學所致,吾國之弱不足憂,倘能使科學發(fā)達,則轉弱有方也,吾國之貧不足慮,倘能使科學發(fā)達,則療貧有術也,吾國一切困難,盡可訴諸科學,以圖解決。目前雖危急萬分,欲得救濟之法,亦唯求諸科學而已。吾政府社會,其亦明乎此義,速返本源,努力為科學之建設;吾國之習科學者,倘憂國心切,不忍聽國家人民,為人所亡,其亦勇猛精進,發(fā)展科學之研究,實行科學之教育,以靖內亂而御外侮乎?”[1]105他甚至更進一步強調:“數(shù)十年來,熱心志士奔走國事,圖救阽危,而國家危急乃日益加甚,噬臍燃眉,岌岌莫保者何也?曰缺乏科學之故??茖W者,救國之唯一要術也。一國之中,科學發(fā)達,國家之事,無大無小,盡本科學之精神、知識、經(jīng)驗及方法,以資應付。所謂安內攘外,利用厚生者,無不迎刃而解。觀于世界各國之己事,可以知已。今日科學昌明之國家,人民勢力,彌漫全球。反是者,其人民不能自立,其國家為人吞并。然則欲救吾國目前之危迫,亦唯訴諸科學之一途乎?!盵2]139他肆力宣明,科學在二十世紀無疑是立國之基:“二十世紀之國家,未有不恃科學以為生存者。試觀世界各強國,其國內之科學,有不極形發(fā)展者乎?一種民族有發(fā)展科學之能力,產(chǎn)生多數(shù)之專家,有重要之貢獻,促進學術造福人群者,其國有不日興月盛,凌駕他邦者乎?覘國勢者,無不以科學發(fā)展之程度為之衡,科學之特識,為人類最大之珍品。其中高深之學理,專精之技術,能達人類夢想不到之成功。科學之常識,足以增進人民之幸福,范圍人民之思想,使社會永就軌道,民族日見強盛。教育、實業(yè)、政治、國防,無不日見修明,長形優(yōu)越。一言以蔽之曰:科學者,二十世紀立國之基礎也?!盵3]171后來他又反復申述此觀點:科學面對吾國積弱積貧的困躓可以起死回生,科學之能可以興邦。[4]49“今日世界,已成科學支配之局面。文化發(fā)達之國家,日夜萃全力于此途。以求國力之益充,人民幸福之廣被?!盵5]直至1949年后,他還不忘科學立國的初心,呼吁政府大力提倡科學,科學家一心一意,孜孜鉆研科學:“我國以科學立國,共同綱領和憲法中皆強調科學研究。欲使科學研究基礎加強,科學水平提高,科學家必須以此為終身事業(yè),奮斗不息,至于其生之最后一日。有一分精力及時間,要當從事研究,努力深造,以便有所貢獻于人民,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萬不可中道而廢,外慕徙業(yè)??茖W家盡半生力量,有可觀成績,而于中年以后,因人事關系,間斷其實驗室中之工作,或競完全放棄,乃國家極大之損失。我盼望凡治科學者,都存一奮斗到底之決心,萬不可偶因人事上之牽連,使其工作中止。國內務須有多數(shù)之終身埋頭苦干之科學研究者,方能使科學基礎鞏固,方能使研究空氣濃厚,方能使大隊青年,訓練成科學專家,應付國家建設之需求。希望政府提倡于上,并希望科學同人,自己策勵,互相勸勉,共赴一的?!盵6]309

      秉志以歷史為鑒,批評洋務運動只重技藝、無視科學的舍本逐末之舉:“吾國古昔,未嘗注意于科學也,近世西力東漸,國人始憬然于舊學之不足恃,思采人之長,以為御侮固圉之計,如創(chuàng)設江南制造廠、馬江船廠,繼之招商局、漢陽鐵廠等,未嘗不思以科學方法,救我啙窳,然其時科舉之勢力太大,士大夫盡駑于無用之學,政府未嘗努力提倡科學,社會亦鄙夷而不屑道。且其時興辦一二事業(yè),亦不過襲人成法,只求習其技藝,以為治標之計。其結果也,國勢日就貧弱,終于不可收拾。今日國勢之危,不堪言狀,國人所從事之事業(yè),幾無一不失敗。欲挽回厄運,舍科學別無徑途?!盵7]113他對國人只重眼前實用而輕純粹科學不以為然:“吾國人缺乏知識,目光短淺,對于科學與國家大計之關系,只能見其最淺顯者,欲速見小之精神,誤人最甚,政府近知提倡科學之研究矣,而困于經(jīng)濟,所舉辦者,不抵人百分之一,大規(guī)模之工作,不知何日始能實現(xiàn),而社會方面,漠然毫無聞問,偶有少數(shù)熱心人士,知科學研究之當提倡,又往往誤于實用非實用之說,殊不知無純粹科學之研究,則實用科學不啻面墻而立,寸步難行。今日若再踏五六十年以前之覆轍,國難方急,時豈我待,然則吾政府吾人民其下最大決心,盡力以興科學,科學若在吾國有突飛猛進之勢,則萬象更新,世界觀聽為之轉移,而吾國民窮財盡,亦有療治之方。全國用科學之方法,得競競以備非常,國家之實力既充,何憂外患之侵入乎?”即使國難當頭,他仍然申述吾國今日之國防,不能不訴諸學術,當盡力提倡科學,提倡作為實用科學之根基的純粹科學者??茖W發(fā)展之國家,人民富,社會寧,國力膨脹,兵力雄厚,自不待言。科學為鞏固國基、發(fā)展民族之要術,欲謀國家之生存,不能舍此而他騖,而國難頻仍,危亡在即者,尤當力講此術,以濟燃眉。國防所需之器械,需用科學之處,人人知之,而其所需資料,以為足食足兵之計者,亦不能不恃此以圖征集。今日世界強國,凌駕他邦,其兵士人民,率具科學之常識。故戰(zhàn)事一啟,效命沙場,—兵一卒,皆能利用科學,以圖制勝。吾國科學工作方始萌芽,迷心實用者,忽視純粹科學之研究,貽誤將來,豈堪設想?吾國造船、造炮、煉鋼、航業(yè)等工作,經(jīng)營五六十年,所謂富國強兵之大計,盡成畫餅,蓋人方日夜努力于研究,精益求精,而吾抄襲因循,自甘啙窳,欲以此鞏固國防,只是笑談耳,況吾國人體力之薄弱,知識之缺乏,以如是之人民,置身行伍,縱有最新之利器,終難抗強勁之民族。故養(yǎng)兵千日,無一日不需乎科學也。吾國天產(chǎn)富饒,關于制械、足食、籌款、饋餉、交通運輸、經(jīng)濟挹注以及所有設施,無一不恃科學以資開發(fā)整理,而收其利用。況科學之精神,乃使人忠實勤奮,日新月異者,吾國墮落之民氣,尤宜藉此振勵之。國人倘能浸漬于科學之精神,養(yǎng)成勇猛精進之態(tài)度,即足以克服一切之困難。[8]154-155

      秉志呼吁國人認清科學之所以能夠救國和立國的物質和精神雙重功能:“要當對科學有相當之認識。此學為格物致知,利用厚生之學,即是救國救民,轉弱為強之舉。因為人民有科學之技能,可以解決物質上之問題;有科學之思想及眼光,可以謀社會之安寧,并可以抬高國民之道德,促進政治之清明?!盵9]他更看重的是科學能夠救國和立國的精神功能,其中科學方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受科學之熏陶,知以科學方法應付一切問題,輕舉妄動,可以避免,其態(tài)度能穩(wěn)健沉著,貞固有恒,眼光既已遠大,思慮亦復深周,無論大事小事,不為感情所動,不為浮議所搖。一國之內,多數(shù)之人民能如是,求國家治理,猶反手耳?!盵10]136-137他還坦言:“當國家多事之秋,科學家所負之責任,極其重大。唯國家困難之問題甚多,無一不恃科學之方法,以圖解決。歐美、日本之所以富強,皆食科學者之賜??茖W可以使其國防鞏固,國力膨脹,實業(yè)教育,一日千里。我國只因科學未能如人之發(fā)展,所以屢受外侮,而無可如何,國內民生凋敝,亦因以日甚。故今日欲救國家之貧弱,唯有提倡科學為當務之急?!盵11]156他更為看重科學精神(公而忘私、忠于所事、信實不欺、勤苦奮勵、持久不懈五者)作為立國根基的精神功能:“吾人欲振起國人之萎敝,唯有訴諸科學之精神,對癥施藥而已。蓋今日世界人類,未有不恃科學以圖生存者。其有反科學者,皆不能存于天壤之間。缺乏科學之知識及技能,其害固大,而缺乏科學之精神,其國家必日見剝削,其種族必不免于淪亡。救國家者,必以提倡科學精神為先務?!茖W精神,影響于英法兩國之人民,其國家乃蒸蒸日上,其國防足以左右全球。其余世界各強國,亦何嘗不唯科學是賴。以科學之精神,為立國之根基,陶鑄人民,使全國盡浸漬于上述五者之中而不自知,此固由政府之提倡,亦由其國內科學家之奮力,以身作則,率導人民,蔚成民氣。今其國家無內憂外患,人民享自由之幸福,毫不受人凌侮者,豈非受科學精神之賜乎?”[12]“科學之精神,一旦發(fā)達,舉國皆視科學如菽粟水火之不可須臾離,人民習之者眾,專門人才,日形增多,高深學理,及精妙技能,繼長增高,突飛猛進,國家所有問題,皆用科學方法解決之,欲謀富強,猶反手耳?!盵3]171-172為此,他向科學家發(fā)出呼吁:“科學家欲符國家之希望,宜本科學之精神,為國家宣勞。吾國習科學之人,有在政府任事者,有在學校任事者,又有在工商各界及其他途任事者,分布國內,不為不廣。倘皆本科學之精神,以求稱職,則國人所犯之惡弊,可以廓清,無論所在何界,必為忠誠服務之人,所任必皆盡其職責,可以對國家與人民而無愧。蓋科學之精神,即實事求是,忠誠不欺。國家對科學家,望其人人如是??茖W者日新月異而歲不同者也。”[11]156

      進而,秉志深入探討了科學能救國和立國的理由或原因,實際上也是追尋科學與國力強盛和民族復興的關系。在早先的“科學與國力”一文中,他著眼于當時的國內情形,從國防鞏固、民力發(fā)達、政事咸宜、實業(yè)興盛、生活提高五方面,詳細臚列和分析二者的密切關系,闡明所論五端,無一不需乎科學也。(一)國防。吾國之受外侮,乃因缺乏實力,無以固其國防,然吾國之兵士,非不能喋血沙場,與敵人抗衡奮斗。徒以器械窳劣,致人之能加于我者,而我不能加之人。假使吾國科學發(fā)達,自然科學之研究日新月異,有精奇之發(fā)明,凡國防需用之具,恃物理化學工程之進步,皆足以供給補足之,而兵士之訓練、衛(wèi)生、軍事學、醫(yī)學,皆使圓滿無缺,舉一切海陸空所恃以固疆域者,皆用科學解決之,實力既充,國防何患不固乎?(二)民力。何謂民力,愛國之心與自立之知識是也。民力何以發(fā)達,必須教育。教育發(fā)達,則人民知國家與個人有密切之關系,愛國之心,必然強摯;人人有相當之知識,可以自立,則同仇御侮之精神,自然發(fā)生,改良社會,充實國力,亦易于著手??偠灾?,民力之發(fā)達,非有學校不為功。然一言及學校,則必需乎科學,蓋教育本身,乃科學也。其高深者無論矣,即以最普通之教育而言,凡所以開發(fā)民智,灌輸常識,如地理、生物、社會、衛(wèi)生,及一切自然之現(xiàn)象,無一不本諸科學。為今之計,莫如急行教育之普及,而以科學之方法推廣之,普通人民,皆有科學之常識,國家庶政,易于改進矣。(三)政事。吾國人民之大病,即輕舉盲從也。欲醫(yī)此病,必需科學。知識階級,若皆有科學之訓練,實事求是,則一切感情之沖動,可以減少。普通人民,若皆有科學之常識,處處能平心觀察,則盲從之害,亦可以無。舉國上下,養(yǎng)成科學之習慣,國家之事,皆開誠布公,腳踏實地,以應付之,一切內政,何者不可使攸往咸宜。(四)實業(yè)??茖W為實業(yè)之本,人人知之,吾國實業(yè)之不發(fā)達,即科學不發(fā)達之實證。農(nóng)也、工也、商也、礦也、交通也,無一不恃乎科學??茖W發(fā)達,則實業(yè)自然興起,任何問題,皆可以科學方法研究之,國家何復患貧乎?(五)生活。吾國人民之窮困,幾非人類所宜有。有知識之人,勿再存觀望之心理,謂談科學救國者之迂緩,不足以救燃眉之急也。吾國唯以不能發(fā)達科學,致人民生活如此困窘。欲救此害,唯有本諸科學而已。有科學訓練者,宜奮力于研究,期以所學濟國之貧。有普通科學知識者,宜奮力于普通教育,期以所知者灌輸于社會,致力之久,影響必深,實業(yè)也,教育也,不難因之而有希望。欲救陳腐之弊無他法,唯有施行科學,使社會至于科學化。他的結論是:“吾國今日之困難,指不勝屈,然無論其為何種困難,未有不可由科學解決之者。蓋科學者,解決困難問題之利器也?!盵1]101-104

      在“科學與民族復興”一文中,他徑直回答了“談救國者不能不訴諸科學”的理由:科學造福人生。世界各國之富強,何者不由科學所致,舉凡文明民族所需者,何者不由科學而來。吾國今日最急切不容稍緩之務,唯有推行科學之教育,培養(yǎng)科學之人才,發(fā)展科學以圖自救,解決國家之急需??茖W之效力甚宏,國家必能漸脫阢隉之狀態(tài),入于健全之境況。人民之知識必因科學之發(fā)展而日高,人民之技能必因而日增,人民之生活必因而改進,人民之體格必因而加壯,人民之思想可因而進步,人民之道德可因而日新。“總而言之,吾國人民急需科學以為起死回生之計,吾人能發(fā)展科學,人民之知識、技能、生活、體格、思想、道德,均將之而日有起色,由衰老之民族,變?yōu)槎κ⒅褡澹瑧n國之士,宜知所從事也!”[10]135-137

      秉志明確指出,科學是“立國之二元素”之一。按照他的觀點,國家一偉大之生物也。此一生命之能存在延綿,日新月盛,必有其基礎。此基礎為何:“(一)為國民道德之優(yōu)越;(二)為國民技能之發(fā)達?!^技能者,即人民智育之發(fā)達,一切利用厚生之技術,皆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世界盡有無窮之變遷,而人民之知識能力,可以應付裕如,且更能利用時機,為整個民族,甚至全世之人類謀幸福。一言以蔽之曰,一國之人民,若于道德之精神及科學之智力,有高度之發(fā)達,其國家必郅隆興盛,居全世領袖之地位。蓋道德與科學,實國家生命之所系也。”[13]由于秉志一直認為科學有正德和進德的功能,加之他所謂的道德或美德的內涵與科學精神的內涵多有相同或相近之處,所以科學在立國中既是直接元素之一,同時也對另一元素具有促進作用,即有助于國民道德優(yōu)越。由此看來,科學在立國中的權重似乎顯得更大一些。

      二、關于科學救國的主張和舉措

      如何切實實施科學救國的方針,秉志提出諸多主張和舉措,現(xiàn)擇要者覙縷之。

      一是純粹科學與實用科學并舉,各個學科并重,對科學充分信任,不能急功近利,否則欲速則不達。秉志看到,中國人民知識之落后,既已不堪,知識階級之不肯奮勉,又復如此,政府與社會欲提倡科學,以圖轉弱為強,豈非當務之亟。然為國難所迫,人人盡注意于實用之科學,對于根本計劃,視為無足重輕,視純粹科學,以為無所需要。唯知速求一術,以救貧弱,此與昔日之僅求治標之計者,相去幾何,恐紛紜數(shù)十年,仍歸無效而已。故為今日計,欲求科學在國內發(fā)展,其唯一途徑,則望習科學者努力研求,求能在國內有所貢獻,而有力提倡科學者,盡力輔助,使國內研究科學者,減少其困難,得以與時俱進,庶幾上下一心,共赴一的,科學有在國內發(fā)長之一日。為此,他提請國人注意以下三點。(一)無論研求科學,與提倡科學,宜本末并顧也。純粹科學與實用科學,二者并重。無純粹科學為之根基,只求實用,難免落后。世界各國,研求科學者,車載斗量,不可勝數(shù),其施之于實用者,盡由純粹科學奠其基礎,有純粹科學,而后實用科學乃得發(fā)展。吾國今日對此二者,宜雙管齊下,不能因急切需要實用科學,視純粹科學若等閑,亦不能只知純粹科學,而毫不注意于實用。(二)一切成見,宜捐除也。嘗見國人不習科學者,不知各種學門,皆彼此關系密切。而習科學者,亦不免此陋習,輒好是丹非素,以為某種科學宜舉,某種不足舉,某種科學重要,某科學甚無味?;蚺家娔撤N科學甫形萌芽,進行稍較順利,以為此學甚易成功,既已發(fā)達,可以不必提倡,而某種科學,徒以習之者之不肯努力,無有工作發(fā)生于國內,即謂此舉最難能可貴,當竭力提倡,時時欲偏厚之。其實各種科學,皆重要,皆不易為,皆有關于國計民生,皆為國人所宜注意,皆在國內極形幼稚而等于零者也。國人習之者,日夜致力于研究,提倡者犧牲一切以求其發(fā)長,方可期將來之有結果,此時絕不容稍加區(qū)別于其間。(三)國人對于科學,宜有充分之信仰也。吾國人對于學術,近來態(tài)度,極形冷淡。當此學荒之時,欲提倡科學,造福民生,此冷淡之態(tài)度,當徹底改除。即使對于科學,具有熱心矣,而欲速見小、急功近利之思想,亦萬不容有,若今日從事于科學之研究及提倡,閱時未久,見未有成效,即生厭棄之心,則科學永難在國內發(fā)達矣。歐美人士,從事于科學之研究者,其中不知幾千百人,皆努力于極小極微之問題,一似毫無關于實用者。其提倡科學者,亦不知犧牲多少金錢,供給學者之設備,而毫不責其當有如何貢獻于社會者。學者有極端之興趣,甘心于干枯微小之問題,社會有堅強之信仰,竭力于此等工作之輔助,其科學所以發(fā)達,實業(yè)所以振興也。吾國人欲得科學之利益,宜先為科學盡其義務。[7]]114-115

      二是革除冷淡悲觀之陋習,大力發(fā)展科學教育,這是最經(jīng)濟的辦法。秉志昌言:國內人民茍知自愛其國,莫若早自為計,急尋自救之策。其策維何,即提倡科學之教育是也。夫所謂科學教育者,包括兩種工作。一即普及教育。使人民皆能讀能寫能算。無老無少,無男無女,盡富于科學之常識。二即推進科學之研究。培養(yǎng)多數(shù)之專家,以便國家之天產(chǎn),盡賴科學之研究,可以利用。國家所有重大問題,吾皆有專門人才,可以解決。處于今日原子時代,國際上所生變化,吾皆可以應付。而不至以科學落后之故,束手無策。如此不獨國人之智力增高,不至受天然之淘汰。而整個民族之道德,亦必日新而月進。何以言之,蓋科學者,實兼德智兩方面之意義與因素。[14]他還倡言:吾國之貧弱,瀕于不能自存,無非科學落后之故。今日為國家謀百年大計,必以發(fā)展科學為前提,科學為國家之命脈。吾國之人,無上無下,皆宜視提倡科學為一極急切之事件,盡力推行,刻不容緩。科學教育能早一日普及于全國,新中國之出現(xiàn),可以提早一日。茲為籌最經(jīng)濟之辦法,愿國人一革從前冷淡悲觀之陋習。勿以此辦法純系書生之見,甘心坐視國家受人凌藉,同胞深陷于痛苦,而不稍動其心,動以不易為力搪塞也。[4]82

      三是必須刻不容緩,提倡科學之精神,以改造民性。秉志通過考察中外歷史發(fā)現(xiàn),國于大地,必有與立。立國之道非一端,民性其最要者也。民性適于環(huán)境之所需,國家必日盛強,民族亦日膨脹,其次者亦不失為治平之國度。否則國勢陵夷,委靡不振,等而下之,則庶政混淆,杌隉萬狀,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亡國滅種之禍,亦所不免。試觀世界之歷史,可證此言之不謬矣。反觀中國民性不適于今日之環(huán)境者,屈指難數(shù),其最大者,莫過于下列之四項。愿憂國之士,注意及此,力矯頹風,倘能影響社會,將此劣性根本改造之,救國事業(yè),可獲極大助力。此四者維何?(一)不能合作。中國人之特性,即意見太重,往往兩派相爭,即至天塌地陷,同歸于盡,而個人意見終不肯犧牲。(二)輕舉妄動。中國人富于感情,易為意氣所沖動,較世界任何民族為強。遇家國安危攸關之大事,萬不可輕易嘗試者,乃為喜唱高調不負責任之人所鼓吹。于是舉國若狂,群趨于危險之途而不悟。(三)不能持久。他國人譏中國人只有五分鐘之愛國熱。就國人近年之動作觀之,知民性脆薄,已達極點。(四)易于腐化。中國近年政治之紊亂,社會之污濁,皆由人民腐化之所致。此四者為國人劣性之最大者,實國家之致命傷也。[8]149-150對此,他和盤托出科學精神,作為根除國民劣根性之良方:“吾所謂科學之精神,乃人人所宜有,夙興夜寐之不可缺者。以之治學,則日進益精,以之治事,足以勝任盡責,無負國人。所患者,中國人缺乏此五者太甚,故腐化日深,衰落氣象,充披全國。不此之懼,猛省回頭,勢不至國亡種奴而不止。故欲救國家目前之禍,必須提倡科學之精神,刻不容緩,人人能公、能忠、能信、能勤、能久,則貪污自私、賣國自利、虛偽狡詐、偷惰無恒等劣性,可以漸行免除,國家之觀念日強,愛國之熱忱亦日摯。國家有日新之景象,國難當有減輕之轉機,國家社會若雙方盡力于發(fā)展科學之教育,造就科學之人才,研究工作,風起云興,偽科學家之陽托此名,以欺國人者,必淘汰無余,或怵焉戒懼,改變方針,從事正軌。國人努力于研究者,為數(shù)日巨,重要工作,何患不能產(chǎn)生。科學精神,足以革新道德,改造民性。全國群起而提倡之,則火燃泉達,此五大精神將貫徹于陌巷庭戶之間,國人可蟬蛻其衰老腐舊之暮氣,而為方興未艾之新民,還老返童起死回生之說,或者于此征驗乎?故科學精神者,政府宜有之,社會宜有之,吾科學界同人尤當負此責任,力求推進?!盵3]173

      四是科學進種,即借鑒高爾頓的優(yōu)生學*秉志覺得把eugenics譯為“優(yōu)生學”不甚妥善,故稱之為“進種學”,而且他對其的理解和解釋比較客觀、比較溫和,不像種族主義者那樣走極端。 參見李醒民《皮爾遜》索引“高爾頓”和“優(yōu)生學”條目.臺北:三民書局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第1版.,從遺傳和環(huán)境兩者雙管齊下,使國民或民族得以完美之發(fā)達——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籌劃。作為生物學家,秉志十分明白,人種之演化,由遺傳與環(huán)境以控制之。遺傳屬于先天。人之性情、天資、體格,皆因先天所受者而定其優(yōu)劣。換言之,即父母及先代所遺傳者,或優(yōu)或劣,以之注定子嗣之優(yōu)劣。環(huán)境屬于后天。人之性情、天資、體格,以大多數(shù)而論,亦可由后天所得者,而有相當之影響。換言之,即人之性情、天資及體格,倘非瀕于過劣完全無有變化之可能者,在教育陶鑄之中,尚可望其改進也。進種之學,為謀民族復興者所注意。為此,他鄭重宣明并倡導他的科學進種之策:吾國人若能力行推廣科學之教育,生物學之常識,必使婦孺皆所飫聞而后可,以圖民種之改進。進行此種工作,第一所宜注意者,則為遺傳問題。凡有惡疾(如白癡、花柳病等)、劣行(如犯法、酗酒等事)及一切有關遺傳之本質,在男女任何一方之先發(fā)見,對方宜竭力避免婚媾。緣一旦惡性混入一家族之中,將永遠不能擺脫,不可不預防也。次則對于環(huán)境,更宜竭力使之改進,俾能培植遺傳之發(fā)展。遺傳之勢力雖遠過于環(huán)境,后天性質不能遺傳之說雖確鑿可據(jù),然環(huán)境影響之大,亦不容忽視。遺傳之極屬優(yōu)良者,得優(yōu)良環(huán)境以培養(yǎng)之,可獲充分之發(fā)展。遺傳之屬于中等者,得優(yōu)良之環(huán)境,亦可發(fā)展完善,以補其先天之不足。蓋人工可以輔助自然,使之更為圓滿也。若利用科學之教育,以改良全國之環(huán)境。對于人民之體育、營養(yǎng)、衛(wèi)生等工作,皆盡力以求其進步。俾各種基本科學及實用科學之常識,日形普遍。國內人民,無老無少,無男無女,皆曉然于科學常識,為民族生存所必需,皆愿盡量吸收,而實施之于體育、營養(yǎng)、衛(wèi)生等事,施用科學之知識,相率改良環(huán)境。凡其不合于科學,或屬有損人民之道德,或屬有礙人民之健康者,不容其存在。環(huán)境日臻科學化,人民自幼稚以至成人,陶淑于科學環(huán)境之內。所受遺傳,倘非極劣而無可如何者,必可借此后天之培養(yǎng),而得完美之發(fā)達。由此奕葉相承,國內之優(yōu)良分子日見其多,惡劣分子或竟難以生存,減至極少。政府與社會復鼓勵優(yōu)良家庭,知識階級之多生子女,以增殖國家之人力,厚培國家之元氣。斷不可惑于節(jié)制生育之說,而使優(yōu)良分子之日減,惡劣分子反成無限制之增多。此實關系國家前途之最大問題,有心人宜時時謀其推進者也。[4]63-66

      三、冀望于各方齊心協(xié)力以達鵠的

      為達科學救國和科學立國之鵠的,秉志寄希望于政府、社會和人民以及科學同人,特別寄希望于青年,希冀舉國上下,同心同德,努力奮斗,去舊圖新,自救自強。

      對于政府,秉志始終力促其發(fā)揮領導、組織、督飭作用,加意獎藉科學,盡力輔助科學。盡管在國難當頭,抗戰(zhàn)正酣,政府軍書旁騖,日不暇給之際,他還是建議政府立即在國內科學界進行總動員,盡可能于較短時期中,使之發(fā)生效力。其進行之步驟是:(一)政府組織專才調查機關,以搜羅全國之專家,深悉其個人之所長,因才器使,俾皆有機會為國家效其分寸。(二)政府用極經(jīng)濟辦法,將以上各項之人才分途應用。其來自各政府機關者,即可由原屬之機關付其薪金。其來自私立機關或工商各業(yè)者亦然。[15]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他竭力呼喚采取最經(jīng)濟之科學推廣法,其中由政府施行的有兩項。其一是,國人認定科學為當務之亟,政府用人,宜以受有科學訓練者為尚。政府之大小機關皆鼓勵其人員博習科學之知識,時時延請科學專家為之講演,俾其職員皆有機會可以得到科學之常識。各機關所用之人,其中不少科學專家,政府宜加以優(yōu)異之待遇,責成其于每周之中,擇定時間,為其同寅之未習科學者講演科學。上以是為教,下以此為習。使科學之興趣,漸行彌漫于所有各機關。積之時日,成為風尚。風行草偃,全國之人民必更知科學常識之重要,無不汲汲以求之矣。各機關若日趨于科學化,百事更新之好現(xiàn)象,指日可待也。其二是,由政府獎勵熱心科學之人。政府宜明令國內,申言科學為立國之本,國家需要科學至急至切。勸導國內有財力者,輔助政府促進科學之教育。其肯捐輸私財,或設立研究機關,或設立研究獎金,或設立科學講座,或設立科學圖書館,或推行科學之普及教育,或創(chuàng)立刊布科學著述之基金。倘其數(shù)較巨,工作足以影響于社會人民者,政府皆予以榮譽,以風通國之人民。除捐資興學之外,其服務科學界,或研究,或講授,有異常成績,或提倡推動,輔助宣傳,俾益社會者,亦嘉尚獎勵之,以為后來之勸。此外,他還進言,為培植未入大學的青年起見,政府宜廣開進修之門。其應行之亟務,為(一)通令國內各處之大學,程度較高之中學,農(nóng)業(yè)、工業(yè)、醫(yī)藥、衛(wèi)生等機關,皆設科學推廣部。組織簡易之課程,由其中教員、技師、助教等輪流講授。俾略有科學常識之人,皆可聽習。(二)獎勵社會之科學團體,使設立科學講習會。政府宜補助之,使各本所長,為國內青年之助。就本地青年之所需,程度之所合,為組織相當之學程。俾有志進修者,皆可遂其所愿。(三)宜令各領袖之大學,設校外生考試之制。凡未曾在大學畢業(yè)者,倘由自修而應此考試,其考試之成績,與大學畢業(yè)相等者,皆予以學士學位。以上所言,系政府所以為只受淺近教育之青年進修科學之助也。[4]82-84至于受大學教育之青年,已費國人父老無數(shù)之金錢,乃青年中之結晶品,國家當加意愛惜,不可聽其陷于無路。故尤宜培植之,使成大器。政府所當即為者,(一)飭令所有大學皆設畢業(yè)院盡量容納畢業(yè)之學生。俾從品學兼優(yōu)之教授,盡力于創(chuàng)獲之研究。畢業(yè)院集聚有志進取之青年,研究數(shù)年有創(chuàng)獲之貢獻,經(jīng)過嚴格之考試,由政府頒給碩士或博士學位,可以為社會膺較要之職責。(二)由政府籌巨款,增設國立研究院。俾大學畢業(yè),或已得高等學位之青年,可入其中,繼續(xù)其研究之工作。(三)獎勵研究。凡青年有創(chuàng)獲之貢獻,關系重大者,不論其涉乎實用,或涉乎學理者,由政府給予豐厚之獎金。指明此獎金,一部分為私人生活之用,一部分為進修之用。必須用之游學研究,方得領取。如此,則有志者可得物質與精神二者之安慰。其進修之心當更切矣。此政府所以培植專才之方法也。[4]131-133

      對于社會,秉志希望社會有力之人士,可以輔助青年之進修者,其辦法分甲乙兩種。甲種之辦法,系施之于普通之學生者。其細則有三。乙種之辦法系施之于高等之學生者。其細則有四。關于前者,社會所宜盡力之輔助。(一)在國內所有之中等學校內,捐資設立學額。俾青年有志于科學之進修,已有淺近之基礎者,皆可利用此機會,入校肄業(yè)。由此以求更進一步之造就。(二)社會亦宜分擔其責,協(xié)助政府宜輔助各地之學會。有財力之人士,倘目光宏遠,知科學關系于國家前途者,至重且大,最好隨政府之后,慨捐重資,以為各學會之助。(三)更宜捐資在國內遍沒科學講習所,聘良好之教師,購充實之設備,多置獎金。卑清寒有志之士,皆有求學之機會。關于后者,社會人士所宜為助者為,(一)熱心教育之人士,有資財可以為造福邦家之義舉者,最好在各大學中,捐設講座,聘名師任教育青年之責。復捐設學額,收容有志之青年,從專家作高深之研習。(二)輔助政府提倡科學之研究。社會之富人宜見義勇為,捐輸巨款,與政府合作,使該研究院可以多聘專家,擴大研究之范圍,收納多數(shù)之高材生,從受訓練,為國造就專門人才。(三)更宜于輔助政府之外,捐資設立研究所、博物院等。自己可以永垂不朽之令名,也可使舉國之青年悉被其惠。(四)設立基金,以為獎學之資。對于國內青年有較深之造詣、重要之貢獻者,給以獎金,補助其生活外,復有助其深造之資。[4]133-134秉志更深知人民的作用:處今日之勢,欲濟國家之急,竊以為根本要圖,在人民方面。他指明有二事人人可盡其力,而不容推諉者。一是速圖教育之普及,二是力求科學之發(fā)展。此二者能于較近時期,奮進不已,俾有端倪,國家前途,不難寺見光明,愿國人于此有所覺悟也。[16]141他振臂一呼:“吾國人若認定方向,勇往直前,使全國上下日趨于科學化,食斯學之賜,以奠定邦基。有疑此舉為迂緩者,乃不思之淺人也?!盵3]174

      秉志冀望于科學同人,這里按時序加以枚舉。他告誡科學家對研究勿推諉搪塞,對學科勿厚此薄彼。[1]104他提醒科學界之同人當此國難日急之時,注意在三件事情上為國家效其智力。(一)科學同人宜努力于研究,群起奮作,力排萬難,堅持不懈,科學在吾國,不久將大形發(fā)達,必有重要貢獻。(二)科學同人宜灌輸知識于社會。科學同人,不可高自位置,置人民之教育于不顧。今宜與社會作密切之接觸,或作普通之講演,或著易曉之書報,俾科學知識浸淫于各界,使其程度日漸增高。(三)科學同人宜誠懇合作。彼此之間,尤宜開誠相見,互相提攜。吾國人最大之罪惡即意見過甚,門戶太嚴,皆是科學界之人,宜本科學之精神,廓然大公,唯理是從,彼此相愛,如兄如弟,互相勉勸。同人若有成績,我當羨,奮勵自將,求與媲美可也。同人工作若有錯誤,我宜善意規(guī)勸,彼此相勖,以冀真理之大明可也。同人有奮斗于困難之中者,我力不能相助無論已,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即可減少其困難,俾其進行,日見順利,從而輔翼襄助之可也。同人之事業(yè)費幾許心血,而稍見端倪者,從而愛護憐惜,同情照顧之可也。[2]139-140他在同年還勉勵科學同人,各自奮勵,一面與惡勢力奮斗,一面自行創(chuàng)造機會,各本所學,致力于下列之二途:(一)期有高深學理之貢獻。(二)期有重要實用之工作。今日吾國之科學家,萬不可頹墮自甘,以為昔所學者,已足敷衍國人而有余,遂即中止而不進。尤不可以個人之學識技能,視為己身之私產(chǎn),鄰于投資貿(mào)易,較及錙銖者之所為??茖W發(fā)展,足以改造人民,轉移國勢,吾國之專家,宜盡向此途為長足之邁進。[16]142-143對于從事教育的科學家,他期望有加:“國內科學家之任教育事業(yè)者,倘自己努力于研究,學校之學生從其受業(yè)者,必為所熏陶,好學之興趣,為之增加,于是效其師之所為,亦欲于科學之中作獨立之研究。為教授者,若熱心指導,師生之間互相鼓勵,朝夕觀摩,久之其學生不難蔚成專家。專門之人才日多,舉凡國家一切問題皆能應付,國家各事皆入正軌,不難有蒸蒸日上之勢。故發(fā)展科學教育,造就科學人才,為吾國今日第一要務。此二者,唯國內之科學家是望焉。”[11]156-157多年后,他仍然初心不改,大聲疾呼:“吾國以科學落后,積貧積弱,致遭空前之大難。國人亟亟自救,以求跳出火坑,當痛自覺悟。不可再蹈從前泄沓因循,自私自利之惡習?!盵4]115

      秉志更冀望于青年,因為他們是國家的科學棟梁之材或科學后備軍。他就此專門撰文,給青年指明科學大道,表達殷切期望。在“科學與國內之青年”一文中,他深信青年能夠擔當科學救國的重任:“國人今日自救之術,唯有發(fā)展科學。關于立國之所需,倘能利用科學,獨力自辦,而不仰仗于人,國家前途,即減少無限之危險。而吾于此所最屬望以解決此嚴重之問題者,則為國內之青年。數(shù)年以來,青年有志之士,目睹國難之急迫,忠義奮發(fā),思得一當以效于國家。其朝氣鼎盛,人世未深,中年人之暮氣、圓滑、取巧、自私等惡習,尚未受其染化。設全國之青年能發(fā)憤自責,努力于科學之各門,為救國雪恥之計,其總動力之偉大,誠有不可思議者。故中國今日之圖存,不能舍科學而旁騖,而國內之青年,乃擔任此重責之人。愿其人人自覺自悟,毅然肩此重責而勿辭也?!彼笠笃谂吻嗄贽饤夒s念,奮發(fā)有為,并指出具體的做法:“國內之青年,宜愛惜可寶貴之光陰,……堅定志愿,力爭上流,擺脫一切過激之迷夢,齷齪之思想,循光明正大之途徑,向前邁進,勿以有用之身,壯盛之年,惑于讕言,誘于小利,為人犧牲。各就天性之所近,于各種科學之中,擇其一門,專心致志,以求深造。本自救救國之目的,期于學成之后,能有重要之貢獻,報效于國家。復于專門研求之暇,博覽各種科學之著述,分析吸取,集腋成裘,俾成有系統(tǒng)之記錄。時時以此灌輸于社會,由親以及疏,由近以及遠,由寡以及眾。以宣傳科學之常識,發(fā)展科學之精神,為無容旁貸之天職。青年個人之環(huán)境,不可一概而論,其為環(huán)境所允許,有良好之機會,能于學術上求深造者,望勿失此機會,當力求精深,期為國家任重致遠之專才。其或為環(huán)境所限,未能升學深造者,而如后之說,即養(yǎng)成科學之頭腦,富于科學之常識。亦足以為社會之先知先覺,成啟世牖民之大業(yè)。吾甚愿吾國之青年,認清此目的,相率而勇猛精進,莫因一時之小挫而失意,莫因悠悠之口而懷疑,更莫因歲月汗漫,迫不及待而自餒。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萬眾一心,顛撲不破,數(shù)年之后,必有可觀之明效。”“國內有志之青年,慎勿蹈此偽科學家之陋習,當本諸真正之科學精神,實行削平國難之宏愿,而政府與社會要宜加意獎藉,盡力輔助,以中國歷史悠久之民族,優(yōu)美統(tǒng)一之文字,謂不能借科學之力,使于較短時期,蟬蛻日新,充實國力,杜絕敵人鬼蜮之時乘者,是乃偷惰性成,悲觀過甚,不足語于救國之事者也。愿國內之青年甚重思之!”[17]在“科學與青年”一文中,他以出身貧賤的科學家之成功為例,語重心長地鼓勵窮苦青年:研求科學之機會在富有之子弟固甚多,而貧寒之子弟亦非竟為金錢所限,不得登其堂而嚌其胔,要在人之努力不懈,隨時隨地而利用之耳。他諄諄勸勉富有青年:窮苦青年宜努力于科學,且有發(fā)明成業(yè)之可能。富有之青年,席父兄余蔭,生活既無問題,讀書求學,毫無困難。窮苦者能立志鉆研科學,尚可成為專家,造福國家社會,卓大名于不朽。若以饒有資財,機會便利之青年,倘肯有志進求,其在科學上之樹立,當更不可限量。[18]他在《科學呼聲》的小冊子中,向有志青年發(fā)出呼喚,給予策勵:“科學為利用厚生之學問。稍有常識之人,無不知之。有志之青年,為社會服務,造福人類者,宜努力于此途。倘使造詣深、經(jīng)驗富,時時刻刻以利人濟世為懷者,必能為人群福利也。人之一生,其成就之大小,固未能必。然專心一志于科學,以為利國利民之資,終能建設不少成績也?!盵4]97他在陳說了巴斯德以畢生之研究,做成極大之慈善事業(yè),而為世界人類所頂禮膜拜后,勉勵青年以其人為榜樣,存心利世,成就以科學濟世之功業(yè)?!岸兰o之國家未有不恃科學以為生存者。凡一國民,茍有較富之科學知識,必能為其國家人民造相當之福利。此愛國之民眾,對于科學,皆當努力奮勉者也。倘吾國青年皆注意此事,相率向此一途奮進。其個人既可獲莫大之利益,而社會受其裨助者,正不知凡幾?!盵4]128-129

      在1949年之后,他為促進科學之進展,與增加建設之便利,特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交提案,建議建立規(guī)模完備之科學圖書館、規(guī)模宏大之科學技術博物院、規(guī)模完備之科學器材之供應處,以為國內科學研究工作之輔助。以上三者俾得實現(xiàn),國家之科學幸甚,國家之前途幸甚。[19]在科學院會議的一次發(fā)言中,他提醒政府與全國科學家共同努力,從三方面推進科學:(一)組織全國性之科學研究網(wǎng)。通盤籌劃,使全國每一個科學單位,都與院方有密切之聯(lián)系與合作。關于研究工作之計劃,研究工作者之輔助,由院方各學部與專家詳細妥商,俾全國所有研究科學之人,都與院方打成一片,以便應付國內建設上一切之問題。所最重要者,院方宜注意科學家需要時間,設法使所有不急之務,不需要之會議,皆勿令科學家參加,俾得用其寶貴之光陰,從事學術之鉆研,其精力不至浪費。(二)建立最健全之圖書館?,F(xiàn)在全國科學工作者,都感到參考文獻之不足,宜由院方在北京設一個大圖書館,搜集全世界各國之科學文獻,除北京圖書館及各單位已有者之外,盡量搜集,用照印方法,供給全國科學研究工作者之需求。此科學事業(yè)上最大之建設。(三)大量訓練國內之青年,使成科學之專家。茲后院方及國內各大學及他單位密切合作,皆可收納國內有志深造之青年。大學及各單位之研究生,可在院方各所從專家受業(yè),院方各所之研究生,亦可在大學及他單位中從專家研究。在周密之科學研究網(wǎng)之下,收集大量之學生。此與訓練普通之干部不同。凡入院研究之學生,皆是有較好之基礎,將來希望其成高深之造就。最好是大學畢業(yè),已有研究之基礎者,或具同等之學力者,其數(shù)愈多愈好。有大量之學生,其中必有優(yōu)秀之學生可成大器。俾國內青年,凡有志于科學之深造者,都有機會進修,最后能達其目的。將為國家培植大多數(shù)之專家,加強科學之基礎,與其工作之力量,曷可勝計。[6]309-310在另一次發(fā)言中,他重申(一)科學院應與高教部以及產(chǎn)業(yè)部門合作,取得密切聯(lián)系,早日組成全國的科學研究網(wǎng),不可各自為政,反致發(fā)生矛盾。(二)建設一健全的科學圖書館,應盡力進行,不可再事延緩。(三)科學研究所需要之器材,應當早日設法自造,以免永遠依賴國外購置。目下國內研究工作不免步步荊棘者,科學器材的應供問題不能解決,實一最大原因。其解決辦法,即是由國家向國外聘致一批專家來吾國訓練專才,圖于十年之內,能制造所有需要的器材。首先于國內設立一專門學校,選大學畢業(yè)及高中畢業(yè)者,從事肄習制造器材,俾于四年之后,悉能制造各種器材,不獨仿制各國所已有者,并能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吾所需要之儀器、藥品,大多數(shù)之專才皆富于創(chuàng)造發(fā)明之能力。同時并設廠制造,由聘來專家訓練多數(shù)之技工,此等技工可招收高中、初中畢業(yè)學生充之。此等以習技術工作為主與專校所訓練之專家合作,先由簡易的制造學起,一面學習,一面即可生產(chǎn),大約十年以后,所訓練之學生及技工,皆可獲得經(jīng)驗、學識之成熟,然后可將所聘外國的專家還回,而吾對于科學器材之問題可以由此永遠解決,此所謂掘井及泉之計。[20]

      在結束本文時,我們有必要表明,科學救國思想像教育救國或實業(yè)救國等思想一樣,總的來說是一種片面的思想。這是因為,單靠科學或教育或實業(yè)等,或者將其作為唯一的途徑和手段,既不可能力挽國勢之頹萎,也不可能興富邦而立強國。只有政治的、經(jīng)濟的、思想的、文化的、科學的、技術的各種途徑和手段多管齊下、密切配合,才能夠達到救國和立國之鵠的。盡管如此,秉志一代的學人為科學救國奔走呼號,為科學立國孜孜以求,畢竟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赤子之心和拳拳之忱,其精神和實踐令人肅然起敬。更何況,科學救國和科學立國畢竟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合理性的訴求,包含著一些積極要素——當代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不是依然隱含著當年科學救國思想的因子,流露出科學立國思想的余韻么?

      參考文獻:

      [1]秉志.科學與國力(1932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秉志.所望于科學同人者(1935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秉志.科學精神與國家命運1937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秉志.科學呼聲(1946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秉志.人類一斑[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80.

      [6]秉志.在中國科學院會議上的發(fā)言(1955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秉志.科學在中國之將來(1934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秉志.民性改造論(1936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秉志.科學三點(1934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2.

      [10]秉志.科學與民族復興(1935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1]秉志.國難時期之科學家(1936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2]秉志.科學精神之影響(1935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47-148.

      [13]秉志.立國之二元素(1946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63.

      [14]秉志.科學與國運(1946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55.

      [15]秉志.如何利用國內之科學家(1937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82.

      [16]秉志.徹底之覺悟(1935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7]秉志.科學與國內之青年(1937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80-181.

      [18]秉志.科學與青年(1940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85-186.

      [19]秉志.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案(1956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01.

      [20]秉志.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年會上的發(fā)言(1957年)[M]//翟啟慧,胡宗剛.秉志文存: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11-312.

      猜你喜歡
      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走進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科學怪咖
      西丰县| 云和县| 海林市| 松江区| 枣强县| 开远市| 和林格尔县| 酒泉市| 夏津县| 祁阳县| 吉安县| 兴城市| 六枝特区| 吴江市| 太湖县| 凤城市| 孟津县| 徐州市| 陕西省| 宁阳县| 吴桥县| 镇康县| 塘沽区| 和平县| 越西县| 蒙自县| 桐梓县| 东城区| 珠海市| 炎陵县| 无极县| 云林县| 湘潭县| 武平县| 大安市| 凤山县| 上高县| 北碚区| 嘉兴市| 曲水县|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