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忠
(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 濟南 250000)
近十多年來,我國的礦產行業(yè)經歷了大起大落的變化,盡管如此,但稀土礦的資源評價和礦產查看取得了加大的突破,尤其是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更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也打破了傳統(tǒng)的找礦觀念,提出了一些列新的找礦方向。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我國重要的戰(zhàn)略性礦產資源之一,也是我國具有特色的優(yōu)勢礦種之一。本文在研究國內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找礦突破的基礎上[1],總結了該類型礦產資源的成礦規(guī)律。
我國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區(qū)域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成礦特點和成礦規(guī)律差異較大。因此,本文在總結我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成礦特點的時候,按照不同的地域進行總結。
(1)成礦地質特征。成礦地質特征是分析成礦規(guī)律的基礎,因此本文按照不同區(qū)域的成礦特點總結了成礦地質特點,具體包括:①福建省的稀土礦以溪管前為代表,該類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成礦母巖來源于中—粗?;◢弾r,該類巖石具似斑狀結構、花崗結構;②廣西區(qū)域的稀土礦以龍江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為代表,該區(qū)域的稀土礦與深大斷裂帶控制的巖漿活動密切相關,其巖性仍然為酸性花崗巖[2];③云南省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近幾年內突破的,與著名的印支期臨滄花崗巖密切相關,其成礦母巖主要為成巖時代為210Ma~240Ma的臨滄花崗巖體,代表礦床如云南上允稀土礦床[3]。
(2)風化殼特征。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形成不僅需要成礦母巖,還與風化殼的發(fā)育程度和保存程度密切相關,主要表現(xiàn)在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成礦母巖經過長期的風化淋濾作用,導致含稀土元素的礦物賦存于風化帶中,因此,形成該類礦床的必要條件是風化殼的發(fā)育程度和保存程度。我國該類稀土礦的風化殼有:①福建省,華力西—印支期的黑云母花崗巖分布范圍極廣泛,普遍存在的強風化層為形成風化殼提供了可能,其厚度可達3m,也是主要的賦礦層位;②云南省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主要與北北西—南南東向的臨滄花崗巖帶有關,臨滄花崗巖體形成于印支期,出露極為廣法,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其風化殼極為發(fā)育,厚可達22m;③廣西區(qū)域的風化殼發(fā)育較好,并且具有從山脊向山腳逐漸變薄的趨勢,與礦體變化特征一致。
(3)礦體特征。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形態(tài)主要受控于風化殼的形態(tài),因此其礦體形態(tài)大多數(shù)較為一致,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從山脊向山腳逐漸變薄的趨勢,但有些礦床受后期地形地貌等的變化而略有差異。不同地區(qū)的礦體特征也存在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①福建省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與華力西—印支期花崗巖形成的風化殼有關,礦體主要賦存于全風化層中,礦體形態(tài)在平面上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礦體走向基本與山體走向一致,礦體厚度在縱向上主要表現(xiàn)為從山脊向山坡逐漸變薄,而在橫向上與構造裂隙有關,礦床多為鈰族輕稀土型稀土礦;②廣西區(qū)域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礦體主要賦存于全風化層和半風化層中,前者以高釔輕銪稀土礦為主,后者為中釔中銪輕稀土礦;③云南省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與印支期花崗巖形成的風化殼有關,礦體主要賦存于全風化殼中砂質粘土層中,礦體形態(tài)受地形地貌控制明顯。
(4)礦床成因分析。礦床成因是總結同一類型礦產資源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賦存規(guī)律等的理想模式,是區(qū)域尋找類似礦床的最佳理論指導。因此,在總結成礦規(guī)律時必須分析礦床的成因類型。
雖然說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成因模式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的區(qū)域因成礦地質背景條件、構造條件等的差異,導致成礦原因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不同區(qū)域的礦床成因主要表現(xiàn)在:①福建省的該類稀土礦的成礦物質來源為華力西—印支期花崗巖,是巖體中大量的長石礦物風化后分解所形成的,風化殼的發(fā)育狀況與氣候關系密切,福建省位于溫帶濕潤地帶,為風化殼的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②廣西區(qū)域該類礦床的成礦母巖為花崗巖,礦物顆粒較大,因此在形成風化殼的過程中礦物顆粒之間形成了較大的裂隙,增強了風化殼的滲透性,加之該區(qū)域的風化殼的平均厚度較小,導致單位面積內賦存的稀土元素含量增加,其礦石品質也就相對提高;③云南省該類礦床的成礦母巖主要為印支期的臨滄花崗巖體,由于風化剝蝕嚴重,導致形成了較厚的剝蝕堆積層,在常年溫熱多雨的條件下,使得富含稀土元素的黑云母花崗巖在風化作用、水解作用下產生高嶺土化等,致使稀土元素以類質同象的形式被交換出來,在地表水體長期性的淋濾作用下被搬運至全風化層中,被賦存在該層的粘土礦物質吸附而富集成礦。
成礦規(guī)律是反映某一類礦床成礦地質背景、控礦構造、礦床成因的一種比較共同的認識,它是建立在比較成熟的典型礦床研究認識上總結出來的,因此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成礦規(guī)律也與成礦地質背景條件等密切相關,其主要表現(xiàn)在:①福建省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資源,在空間上分布較廣,但總體上向北偏移,礦體賦存海拔變化較大,中低山至地山丘陵均有出露,成礦母巖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與鉀長石的含量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巖體以中性巖石為主,利于稀土礦的形成;②廣西區(qū)域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成礦母巖與天井沖單元及巖江口單元有關,其巖石稀土元素含量較高,稀土元素在長期的淋濾作用下被遷移至半風化層、全風化層中,被其他粘土礦物吸附而富集形成;③云南省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與印支期臨滄花崗巖體有關,該巖體為主要的成礦母巖,此外與風化殼的發(fā)育程度密切相關,因此,在臨滄花崗巖帶尋找該類型的稀土礦,必需首先查明風化殼的分布特征,進而確定其成礦潛力。
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是我國近幾年內主要突破的礦種之一,打破了早期只有低海拔、低緯度成礦的認識,提出了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成礦與成礦母巖、風化殼的發(fā)育程度、保存程度以及氣候環(huán)境等關系密切,而與海拔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新認識,為我國尋找稀土礦資源提供了新的找礦方向。本文從成礦地質特征、風化殼特征、礦體特征幾個方面總結了我國幾個該類型稀土礦的主要集中地,為該區(qū)域尋找類似礦床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