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北京八達嶺動物園猛虎傷人事件,讓人們從慘劇中認真思考規(guī)則的重要性。畢竟,慘劇擺在那里,破壞這種規(guī)則不同于電子游戲,可以“game over”之后重啟。但是,此番對規(guī)則的熱議似乎較少涉及另一領域,即動物的本性和不可馴化性,本身就是人類需要敬畏的一個自然規(guī)則。
人類馴化動物的歷史中,目前所知道的最早被馴化的動物是狼,這最終促成了狗的出現,時間大約在12 000年前。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將狼和狗放在一起并談。狼是狼,狗是狗,狼對人類的避而遠之,與狗對人類的親密忠誠,真是形成鮮明的對比。
但是,即便是狗這個人類的好朋友,伴隨著綿羊、山羊和豬以及駱駝等大型哺乳動物的被馴化,在相對漫長的、人類比較有重大意義的動物馴化歷史中,它們本身也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一極溫柔如水,成為人們最常飼養(yǎng)的寵物,人們親切地稱它們?yōu)椤巴粜侨恕?;一極不合人群,甚至作奸犯惡,不可寬恕。
大約在公元前4 000年,中國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完成了對鴨的家庭式馴化,于是有了家鴨。幾乎在同一時期,印度完成了對水牛的馴化,而在廣闊的歐亞草原和阿拉伯地區(qū)的人,則完成了對馬的馴化。人類對動物的馴化是為了滿足衣食住行和觀賞娛樂之需,也改變了很多動物的個性和形體,但是并不能完全改變其動物性,于是便出現了把野生動物當寵物來飼養(yǎng),并加以調教的馴化方式,人們還開始打起了猛獸的主意。
《三國志》記載了一則虐虎的史實,說曹丕為了練膽量,著人將老虎束縛在鐵籠里,然后自己持劍去斬虎爪,未被馴化的猛虎吼叫聲震動數千米,著實令人膽寒。
《清稗類鈔》記載了一個“黔人豢虎耕田”的故事,頗有些將老虎當寵物的意味:“既得虎,縛其足而柙之,日按時投以食,食多谷類,稍雜以肉?;⒊醪挥?,饑甚,始稍稍食之……且力強而性奮,無牛之惰,有牛之功,故農不畏之而轉喜之也?!?/p>
把老虎當耕牛馭使,這種偶然一例的馴化故事,或許便是人類企圖馴化猛獸的開端。于是,便有了后來的貴婦們牽著豹子遛街的畫面,以及動物園中老虎鉆火圈等被馴化的場景。高度自信的人類以為,猛獸遠離叢林,不過是家禽。
但是,馴化豈能等同于馴服?基于歷史和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一些特定背景和區(qū)域內的動物馴化案例,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環(huán)境。因此,個案只能是個案,不能成為規(guī)則。真正的規(guī)則,正在于人類必要的節(jié)制和對動物本性的尊重。
一萬余年的動物馴化史,概括成為一句話就是:把野生動物改變成對人類更有用的東西。八達嶺動物園這出猛虎傷人的悲劇,讓我們思考,不是所有動物都是可以被完全馴服和改變的。那種想改變一切的熱情,或許應通過這次悲劇事件,給我們一點理性的降溫。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保護和尊重傷人猛虎的動物本性,而不是苛求動物園的馴化能力不及,才應該是我們在這個事件中可以熱議的重要規(guī)則。那些“處死猛虎”的呼聲,在這個規(guī)則面前,顯得有些可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