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劉建波
【摘要】目的 分析應用苓桂術甘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效果。方法 從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62例并分為兩組,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治療組應用苓桂術甘湯治療,對比兩組治療的療效。結果 治療組治療后的IL-2、TNF-α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應用苓桂術甘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效果顯著,可推廣。
【關鍵詞】苓桂術甘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
【中圖分類號】R28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5..02
風濕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臟瓣膜病變,該病癥狀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心悸等;祖國醫(yī)學認為,風濕性心臟病屬“心悸”、“痰飲”等范疇,其病機為脾土不運致胸陽不宣,最終繼發(fā)氣滯血瘀;因此,對其的治療應以溫陽利水、健脾化濕為主[1]。本文主要研究苓桂術甘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效果,并總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62例并分為兩組,根據不同治療方法進行分組,其中,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31例為對照組,本組男、女分別為16例、15例,年齡49~72歲,平均(56±1.36)歲。應用苓桂術甘湯治療的另31例為治療組,本組男、女分別為17例、14例,年齡48~71歲,平均(55±1.37)歲。兩組在男女比例、年齡等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的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研究均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簽字同意;研究均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無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患者,無合并惡性腫瘤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利尿劑、抗心律失常、抗感染、洋地黃等,與此同時,將40~80 mg多巴胺+10~20 mg呋塞米+5~10 mg硝酸甘油加入到濃度為5%的50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滴注的速度為10~15滴/min,一日一次。治療組則應用苓桂術甘湯治療,具體藥方為:茯苓15 g、苦參20 g、丹參20 g、桂枝12 g、白芍10 g、白術10 g、附子6 g、干姜6 g、甘草30 g,以上方劑均用水煎煮以后分早晚兩次口服,一日一劑,
1.4 效果評定
抽取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白介素(IL)-2、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并對兩組治療后的療效進行評定,其中: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兩級以上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好轉,心功能改善一級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通過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IL-2、TNF-α水平
兩組治療前的IL-2、TNF-α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的IL-2、TNF-α水平均明顯下降,且治療組治療后IL-2、TNF-α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治療后的療效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 論
風濕性心臟病主要是由于風濕熱活動,最終累及心臟瓣膜所導致的一種心臟病變,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極易引發(fā)心律失常、心臟增大,嚴重時還會引發(fā)心力衰竭,最終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祖國醫(yī)學認為,風濕性心臟病多因風寒濕邪內侵致心脈痹阻、血行失度,最終累及心臟,致心肺受阻、濕阻血絡;因此,活血利濕是治療該病的主要原則。本次所選的苓桂術甘湯中,茯苓能夠健脾化濕,桂枝可溫陽化氣,白術兼職健脾益氣,甘草可調和諸藥。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治療后的IL-2、TNF-α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組總有效率93.55%,高于對照組的74.19%(P<0.05)。與劉影等[3]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給予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苓桂術甘湯治療,能夠有效消除炎癥因子,進而提升治療療效,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漢煜.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fā)作期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5):3005-3006.
[2] 張 勇,辛大永,李立華,等.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84例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6,11(5):813-815.
[3] 劉 影,孫英倫.中醫(yī)辨證治療心血瘀阻型風濕性心臟病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9):14-16.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