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看話劇《北京法源寺》,我很崇敬李敖先生,這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次被搬上話劇舞臺,我自然是要去看的。小說講的是戊戌變法的事,我是個對歷史感情濃厚的人,也常常為這段歷史哀嘆不已。
我坐在臺下,當(dāng)燈光熄滅、幕布拉開時,仿佛自己就置身法源寺內(nèi),歷史就在眼前。
變法諸人,皆是英才,但真的英雄,卻唯有譚嗣同一人而已。康有為梁啟超出逃,戊戌六君子除譚嗣同外皆不停求救,只有譚嗣同慨然赴死,“不有行者,無以成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起”,他是要以鮮血來喚起國人的冷漠。我懇切地對他說,“復(fù)生兄(譚嗣同,字復(fù)生),沒用的,國人麻木,你的血只會是白流。他們除了在你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時候叫幾聲好,根本不會在意你的死,他們根本不知道你是為了他們而死呀!”譚嗣同笑:“小兄弟,這是我剛寫的一首詩,你來看看。”我望向墻壁,上面寫著四句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流血而犧牲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p>
我明白了,我所做全是徒勞,我想要勸說譚嗣同不要赴死,保全性命他日再報效國家,可我錯了,譚嗣同心中浩然,從變法失敗那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以身殉道。
復(fù)生,復(fù)生,我從百年后來,是要告訴你,不要白白犧牲掉你的生命,過不了幾年,慈禧自己就會改革的。我是要解你救國之憂啊,可是,等我站到你面前,我才發(fā)現(xiàn),當(dāng)你決心赴死,就已經(jīng)忘卻憂愁。我沒能夠解你的憂,你卻教給了我,以身許國,縱令不成,亦復(fù)何憂。我不禁想起了高曉松《彼得堡遺書》的那句歌詞:“請在萬人面前將我斬首示眾,以愛國或叛國的名義將我傳頌?!彼郎蹰?,慨當(dāng)以慷。
清揚:寒云是位一直想要夢回清末民國時代的編輯。命題是看過《解憂雜貨店》后寫一篇腦洞文,他竟然七繞八拐地回到了晚清,想要和慨然赴死的譚嗣同對話。讀史時,心中萬分不愿壯士赴死,但那時那刻,慷慨赴死是譚嗣同精神價值最好的實現(xiàn)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