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
教育家葉圣陶育有兩子一女,分別取名:至善、至美、至誠。雖然工作繁忙,但孩子的早期教育,葉圣陶一直親力親為。
“對嬰兒和孩子負有教育責任的,當然是父母”
葉圣陶出生于蘇州懸橋巷,到了葉圣陶父親葉鐘濟這一輩,全家人僅靠父親給人做賬房先生維持生計。雖是老來得子,但父親對葉圣陶的教育卻很嚴厲,總是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
在父親的有意培養(yǎng)下,葉圣陶性格開朗、愛看書,1907年,葉圣陶考入草橋中學;1916年,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zhí)教,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和妻子胡墨林組建了家庭。胡墨林比葉圣陶大一歲,1914年從北京女子師范畢業(yè)后,在南通女子師范當教員。1917年,葉圣陶應聘到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現(xiàn)為葉圣陶實驗小學)任教。
1918年4月24日,大兒子葉至善出生,小名小墨。葉至善六七歲的時候,特別調(diào)皮,對什么都充滿好奇。一次,他見廚師用刀把魚肚子剖開,便自己捉來一只小蝦,嘗試著用刀子去剖蝦背。葉圣陶見到后,把孩子拉到一邊對他說:“你把蝦子剁成了這樣,它媽媽怎么找到他呢?”聽父親這么說,葉至善手足無措地站在那,小聲問:“蝦子也有媽媽嗎?”“當然,它不僅有媽媽,還有爸爸,還有爺爺奶奶,也是一個大家庭,可因為你,它們家失去了一個成員。它媽媽找不到它多可憐?!甭牳赣H這么說,葉至善羞愧極了,跟父親道歉道:“爸爸,我錯了,我不該這么殘忍,下次再也不會了?!?/p>
葉圣陶常說:“父母的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總是融入到了生活當中,一點一滴都是教育,孩子自然明白事理?!?922年,葉圣陶添了女兒葉至美。4年后,葉圣陶又有了小兒葉至誠。1930年底,葉圣陶應開明書店創(chuàng)辦人章錫琛邀請,到開明書店任編輯。全家人從蘇州搬到了上海。
“凡事都要換個角度去思考”
到了上海后,葉圣陶的工作更忙了,而3個孩子也已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葉圣陶總教育孩子們:“話要好好說,事情要好好做。”在大事上,葉圣陶總讓孩子自己拿主意,而小細節(jié)上他則特別看重。
在幼子葉志誠的心里,父親唯一一次對他說狠話,是因為一支筆。那天,父親正有事,便隨口讓小兒子把筆遞給他,葉至誠也沒多想,就把筆頭朝外遞了過去。哪知,葉圣陶一拿,抓了一手的墨水。當時,他嚴厲訓斥了孩子:“你拿筆給人家,肯定是把筆柄朝著人家,不然抓著一手的墨水,多不好。同樣,以后遞剪子、遞菜刀給別人也是如此,刀柄對著別人,這樣才安全?!比~至誠聽了直點頭。
長子葉至善上中學時,成績一度很差。這所中學教學嚴謹,而葉至善性格活潑,不喜太受約束。葉圣陶考慮著把孩子轉去寬松一點的學校,妻子胡墨林知道后不太同意:“至善好不容易考上了這所學校,別人想進都進不來,老師管教得嚴,也是對孩子好?!比~圣陶笑了笑,勸妻子:“換位想想,如果把一只渴望飛翔的鳥整天關在籠子里,能開心嗎?我們雖然是為人父母,但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他不開心,想換個環(huán)境,我們就要想辦法去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比~至善轉到了一所私立學校。果然,學習成績好了很多,整個人也開心不少。
1937年,葉圣陶帶著家人來到了重慶,為了養(yǎng)活一家人,葉圣陶又重新當起了老師,日子如此艱難,但葉圣陶不忘用自己手中的筆去抗戰(zhàn)救國。1945年,葉圣陶一家重新回到上海。在父親的建議下,葉至善到開明書店做了一名編輯,接過了父親手里的筆桿子,投入到了文字的工作中去。
父子圍桌改稿
至善兄妹三人對寫作都非常熱心。當時葉家出現(xiàn)的“父子圍桌改稿”情景,讓人羨慕不已。吃罷晚飯,碗筷收拾過了,植物油燈移到桌子中央,父親戴起老花眼鏡,坐下來改孩子們的文章。三個孩子各據(jù)桌子的一邊,眼睛盯住父親手里的筆尖兒,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挑錯。有時候,父親指出了作文中可笑的謬誤,孩子們就盡情地笑起來。每改罷一段,父親朗讀一遍,看語氣是否順達。孩子們的原稿好像從鄉(xiāng)間采回來的野花,插在瓶子里篷篷松松的一大把,經(jīng)過父親的梳理修剪,像個樣子了。
葉至善介紹小時候父親是怎樣教他作文時,用了“不教”這樣的字眼。原來,葉圣陶從不給他們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僅要求子女每天要讀一些書,至于讀點什么,悉聽尊便。但是讀了什么書,讀懂點什么,都要告訴他。除此之外,父親還要求他們每天要寫一點東西,至于寫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歡什么就寫什么:花草蟲魚,路徑山巒,放風箏,斗蟋蟀,聽人唱戲,看人相罵……均可收于筆下。
父親在教育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處在于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啟發(fā)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自覺性,讓孩子自覺成才,自覺成長,而不是強制、苛求。
“做人做事,永不自滿才能進步”
1947年9月16日,葉至善添了女兒葉小沫。此時,葉圣陶的3個子女都已先后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葉圣陶把全部的愛都寄托在了孫輩身上。葉小沫最愛寫作文,爺爺葉圣陶剛好在家里改全國中小學生的課本。葉小沫寫好了文章就拿去給爺爺看。爺爺時常督促葉小沫,把之前改過的文章多拿出來看看,這樣才能進步,才不會忘記。
1967年,20歲的葉小沫到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當了一名農(nóng)墾戰(zhàn)士。她開始給家里寫信,寫的最多的就是給爺爺?shù)男?。每一封信葉圣陶都會仔細看后,耐心地回復。從黑龍江回來后,葉小沫當了一名工人。1977年,《中國少年報》籌備復刊,葉小沫幸運地被報社錄取,成為一名科普編輯。葉圣陶知道后,主動找到孫女,再三告訴她:“不懂就問,不會就學,要不斷充實自己,如果知識不廣博,那么很多稿子就沒法下手處理,一旦處理不當,會把錯誤的信息帶給孩子,那樣就不好了?!庇啦蛔詽M是葉圣陶的家風,為此他為自己的書齋取名為“未厭居”,葉圣陶經(jīng)常以自己的“未厭”精神教育子女,教子女們不要滿足現(xiàn)狀,要永遠攀登高峰。
1988年2月16日,葉圣陶在北京去世,享年94歲。葉圣陶的3個子女,長子葉至善當了一生的編輯,女兒葉至美做電臺英文翻譯工作,小兒葉志誠是職業(yè)編劇,后來又任文學刊物《雨花》的主編,一輩子沒有停止寫作。三兄妹曾一起合作出版過《花萼》和《三葉》。而葉家孫輩中,從事文字工作的更是不在少數(shù)。葉圣陶去世后,葉家的每一個人都謹遵他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工作,踏踏實實做人。
(摘自《新天地》)(責編懸塔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