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人類在預言未來這個問題上,永遠想象力不足。當我們利用已知的知識做預測的時候,這種預測往往是保守的,就像當年人們通過火車來想象汽車。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在過去四十年取得的經(jīng)濟成就舉世矚目。未來,我們期待更加了不起的成就,這些成就將不僅僅是經(jīng)濟的。那么,再過20年中國會是什么樣子?中國的科學會是什么樣子?很難預言,我不如談談和預言相關(guān)的另一件事。
人類在預言未來這個問題上,永遠想象力不足。比如說,在蒸汽火車出現(xiàn)之后,有人曾經(jīng)想象過,城市的街道上也將出現(xiàn)蒸汽機驅(qū)動的動力車,他們將街道上跑的這種動力車想象成火車的翻版。誰也沒想到,出現(xiàn)的居然是汽車。
2017年年底,《科學》雜志評選出全球十大科學突破,前三名和物理學與天文學有關(guān)。赫然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國科學設備LIGO對雙中子星合并時輻射出的引力波的探測;而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國人用一種重量僅僅和一臺微波爐相當?shù)谋銛y式探測器捕捉到了中微子。這項成就有多了不起?要知道,過去物理學家為了捕捉中微子,往往需要利用成千上萬噸的水。比方說,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每個探測器重110噸,這在同類實驗中已經(jīng)是很小的探測器了。為什么探測中微子這么難?因為中微子參與的物理過程都非常微弱,這類物理過程的專業(yè)術(shù)語叫弱相互作用,在地球的自然物質(zhì)中,這些過程僅僅發(fā)生在原子核中。誰能夠想到,物理學家們?nèi)ツ昃湍苡靡慌_微波爐大小的探測器探測到中微子呢?
其實,幫助物理學家們探測到中微子的物理學原理早在43年前就被理論家提出來了。本來,我們探測中微子的過程可以叫做反貝塔衰變,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原子核釋放出中微子的多數(shù)情況是通過貝塔衰變:原子核中的一個中子變成了一個質(zhì)子加一個電子加一個中微子。那么,反貝塔衰變就是一個質(zhì)子吸收了一個中微子后變成了一個中子加一個正電子。我們知道,水分子中的氫原子的原子核就是質(zhì)子,所以,這個原子核吸收了一個中微子之后,變成了一個中子和一個正電子,正電子遇上電子就會變成光子,這些光子會被探測器探測到。以上描述的探測中微子的過程是多數(shù)中微子探測器的原理,那么,43年前提出的原理是什么?這個原理和反貝塔衰變完全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中微子根本沒有被原子核吸收,只是通過某種過程輕輕地推動了一下原子核。
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在過去幾十年中,沒有人會想到這種方法能夠?qū)崿F(xiàn)。我說了《科學》雜志評選出來的第三大科學突破,也提到了第一大突破:LIGO探測到中子星合并發(fā)出的引力波。為什么我會同時提這兩個突破?因為,我也期待有一天,人類會用很小的探測器探測到引力波,而不是像LIGO這樣有幾公里大小的龐然大物。
劉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幻想過引力波天線,他的引力波天線比LIGO還要厲害,不僅能夠接收引力波,還能夠輻射引力波,需要一個巨型星艦來運載。我在科普著作《三體中的物理學》中曾經(jīng)預言過LIGO將在2016年探測到引力波,當然,我也討論了劉慈欣的引力波天線是否可能。我當時的結(jié)論是,人類也許需要數(shù)百年才能積累足夠的科學技術(shù)實現(xiàn)引力波天線。我在那本書中沒有列出需要數(shù)百年的理由,但我確確實實通過材料科學以及引力波物理學粗略地估算過。
但是,去年探測中微子的突破讓我重新思考這個預言,所謂“理性”的預測真的可信嗎?也許我還是過于保守了,當我們利用已知的知識做預測的時候,這種預測往往是保守的,就像當年人們通過火車來想象汽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