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雅莉
中國新媒體行業(yè)在全球經濟發(fā)展的帶動下,同樣受到了互聯(lián)網和計算機技術的明顯影響,經過階段性的發(fā)展,傳統(tǒng)報紙媒體的問題日益尖銳化。人們的閱讀方式、獲取信息來源,都受到了新媒體形式的徹底改變,原本喜歡購買和閱讀報紙的人群,基本上都漸漸轉化為用智能手機在新媒體網站瀏覽信息。這種極具效率優(yōu)勢的新媒體很快匯集了大量讀者,同時引起廣告商、贊助商的關注,很快這些商業(yè)信息的投放行為就開始轉移到新媒體上,報紙媒體通過廣告獲得經濟效益的空間愈發(fā)狹窄。然而,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報紙媒體具有新媒體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比如報道內容權威性、專業(yè)性、全面性等,對事件的跟蹤報道更系統(tǒng)。但在現階段生活節(jié)奏加快的同時,這種優(yōu)勢已經很難吸引到更多的讀者,所以,為了獲得新的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渠道,一定要根據媒體報道的形式和人們接受的方式迎合讀者的閱讀轉變模式,實現有效的紙媒體轉型。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更多的人們能夠通過媒體渠道獲得新的信息,新媒體的大量出現,讓許多免費信息大量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這種轟炸式的信息,既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又能夠讓新的經濟效益誕生其中,讀者在獲得更多信息的同時,自然更樂于接受這種免費的信息來源。年輕讀者群體希望獲得的信息和新聞都能夠通過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網站得到,這種自媒體形式的存在,不僅吸納了大量原有紙媒的讀者,而且使紙媒市場占有率大大降低。
一般的政府機關在進行信息傳播的時候,首要選擇的仍然是紙媒體模式,比如黨報、黨刊等,都是重要的信息宣傳喉舌,能夠將最新、最真實的信息傳遞給各級黨委和政府。當紙媒體受到新媒體影響之后,原有讀者群體被大量分流,特別是年輕讀者群體,基本上都不再使用傳統(tǒng)紙媒體獲取信息。特別是智能工具大量出現之后,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技術等的價格下降,讓更多受眾人群都能夠獲得極具互動性的信息傳遞。這種成本低廉的新媒體效益空間不斷擴大,促使紙媒體開始思考如何實現新的空間拓展。
不同的新媒體都具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更容易吸引受眾的目光,這種優(yōu)勢值得紙媒體進一步探究。具體原因有:
即時性。傳統(tǒng)紙媒在進行信息傳播的時候,其速度遠遠不能和新媒體相比,后者的傳播速度更快,更有時效性,只要事件發(fā)生,新媒體就能不斷發(fā)布新的消息,讓人們獲得更真實的信息。而紙媒體有明顯的滯后性,很多當日發(fā)生的新聞只能通過連夜印刷,在第二天報紙上才能出現。
豐富性。傳統(tǒng)紙媒都是利用最基本的文字、圖片對信息進行表達,新媒體則能夠利用音頻、視頻等加入表述后,將事件的真實性表達得更好,實現表達豐富性這個目的。
互動性。新媒體的信息發(fā)布和表達等,都能夠在信息發(fā)布平臺上引起讀者的議論,相互之間能夠不斷交流和爭論,讓更多的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能夠讓有需求的人及時獲取新的評價內容。
現代新媒體給媒體行業(yè)造成的影響,早已開始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媒體研究人員結合實際市場中的變化情況,對紙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模式下轉換進行了不同層次的研究。具體的紙媒體競爭優(yōu)勢如下:
紙媒體本身就是深層次的新聞報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體會到這種語言上的美感,可以感受到文字閱讀的優(yōu)美,這種新聞報道的生命力非常強。新媒體雖然能夠使用不同的音頻、視頻,但這種直觀性的報道無法給受眾提供新聞閱讀的吸引力,不能提高新聞事件內涵的深層次價值。
不少紙媒體都是以地方為區(qū)域范圍,不同市地、縣區(qū)都有自己的報紙、期刊,主要報道的是當地的新聞事件,能夠更詳細地說明當地發(fā)生的事件,并且進行后續(xù)追蹤。新媒體更關注具有時效性的熱點新聞,對地方新聞的報道能力有限。
傳統(tǒng)報紙媒體非常注重版面設計,這種設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能夠強化人們的視覺體驗,在描寫新聞的同時讓受眾在第一時間感受到新聞的內涵。
一直以來,紙媒體都是各級黨政機關發(fā)布消息的重要媒體喉舌,所刊登的新聞信息內容具有黨政機關的權威性,其真實性與可靠性都非常高。
以實現紙媒體、新媒體結合為目標,首先要從紙媒體自身開始發(fā)展,利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進行基本信息的主動宣傳。這是紙媒體進行新聞訊息發(fā)布的重要轉型方式之一,這種方式既能夠提高受眾獲取新聞的效率,更能夠促進紙媒體現代化的主動轉型。官方網站報道信息的真實性更高,可以避免出現信息誤傳、謠傳的現象,拉近了紙媒體與受眾群體的距離。而且能夠打破時空限制,讓有需要的受眾可以直接選擇新聞內容,更方便對某些特定新聞的尋找和閱讀。
經過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推動,新媒體營銷能夠極大地滿足受眾群體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所以,這種極有拓展性的傳播方式能夠保證紙媒體獲得更多公眾的關注。新媒體的推動和發(fā)展不僅能夠帶動紙媒體向現代化方向發(fā)展,而且能夠實現兩種營銷方式的相互轉化。比如,為紙媒提供官方網站端口,讓受眾能夠直接點擊客戶端。這種方式可吸引新的廣告商投資,受眾能夠及時獲得紙媒體信息。
為了提高讀者參與度,可以利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之間互動的立體化格局促進新媒體新聞信息的發(fā)展,實現新的受眾群體的拓展。利用紙媒體官網帶動相關新媒體的升級,保證新聞信息接收者能夠更有目的性地搜尋新聞內容,這種方式能夠建立起基本的讀者數據庫,不管是直接交流、互動,還是將熱門信息發(fā)布、反饋,都能夠實現紙媒體進行新聞線索的匯總。
樹立科學發(fā)展觀。新媒體帶來的媒體結構的變化,使傳統(tǒng)紙媒體不得不選擇技術升級,實現新的報道方式的衍生。
整合新的功能資源服務。現階段受眾用戶對信息的需求能夠在紙媒體全方位的發(fā)展過程中實現新的資源整合,實現網絡信息服務功能的再次提升。
媒體社會的發(fā)展必然向著多元模式前進,經過新媒體、紙媒體結合之后,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看到一種優(yōu)勢之間的阻隔,很難做到完全融合。這種現象要求媒體從業(yè)人員能夠進一步看到新媒體發(fā)展的方向,在實現競爭力提高的同時將紙媒體本身固有的資源實現新的融合,在借助紙媒體的同時,將新媒體資源實現最優(yōu)化的整合。紙媒體發(fā)展時間長,信息傳播經驗非常豐富,受眾能夠更有選擇地找到自己適用的信息內容、服務范圍。
經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紙媒體在現代社會中的發(fā)展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但只要能夠在新媒體發(fā)展的基礎上借助其優(yōu)勢資源,就能夠為新的紙媒體發(fā)展帶來更好的動力。在新媒體、紙媒體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能夠將受眾需要的媒體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根據現實情況改善這種發(fā)展情況,探索更新、更有效率的媒體轉型方式。
[1]何夢琴.媒介融合下傳統(tǒng)媒體的轉型——以澎湃新聞新媒體平臺為例[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2).
[2]李東紅 .紙媒的明天在哪里 [J].新聞愛好者,2014(12).
[3]許麗君.澎湃新聞:《東方早報》在新媒體領域的探索[J].新聞世界, 2014(11) .
[4]李鵬.新環(huán)境下紙媒價值優(yōu)勢的強化與再造[J].中國報業(yè),2013(09).
[5]丁柏銓.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J].南京社會科學,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