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沈 淦(江蘇南通)
《尚書》中有“大禹拜昌言”的典故:伯益與皋陶都是上古賢臣,伯益告誡大禹說“滿招損,謙受益”;皋陶要求大禹“慎厥身,修思永”,即謹慎其身,堅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大禹都恭敬拜謝。所謂“昌言”,可以指嘉言、美言、善言、正言等,是指臣子對君王提出好的建議,君王虛心接納。據(jù)說宋太宗趙光義非常欣賞這個典故,他曾經(jīng)對大臣說:“大禹拜昌言,至今傳為美談。倘若有誰能夠像伯益、皋陶那樣直言進諫,只要切中時弊,朕就向大禹學習,怎會吝惜這一拜之勞呢!”
淳化年間,雍丘縣尉武隆上書朝廷,請求削減宮中服役之人。宋太宗拿著這份奏章對宰相等重臣說:“一個小小的縣尉敢于議論宮禁中的事情,勇氣可嘉。但是在內(nèi)廷服役的共二百多人,各有各的職責,連掃地打雜的也包括在內(nèi),如果再予削減,只怕就周轉不過來,許多事情也就沒法做了。一般外地的官員由于離宮廷較遠,不了解具體情況啊。”宰相與那幾個朝中重臣都說應該用“妄言”罪嚴厲地懲治這個武隆。太宗卻道:“以言治罪,后世的人們將怎樣看待我呢?”宰相與重臣們都非常慚愧,并且很佩服宋太宗的氣量。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天發(fā)生大旱災,宋太宗擔心是上天對施政失誤的警戒,便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其他人都安慰太宗說,蒼天有久晴也有久陰,都屬正?,F(xiàn)象,與時政得失沒有關系,希望皇上不要擔憂。唯獨寇準說:“《尚書·洪范》中說,天與人互相感應,如同影子跟隨著形體。蒼天之所以久久不肯降雨,就是因為人間的刑獄不公平?。 ?/p>
試析宋太宗當時的心態(tài),可能既有一種對上天示警的擔憂,又希望群臣給予否定,至多委婉地提一些不痛不癢的建議。比如說成績是主要的呀,有一些小小失誤是難免的等等。萬沒想到這個不識時務的寇準竟然引經(jīng)據(jù)典地一口咬定,這就是上天對施政嚴重失誤的懲罰,是司法不公引起的!宋太宗勃然大怒,起身拂袖而去。
過了一陣,大概是想起了自己引用的“大禹拜昌言”的典故吧,便召寇準質(zhì)問道:“你說刑獄不公平,有什么根據(jù)?”寇準答道:“希望陛下將二府官員召進來,臣就當場說出根據(jù)。”宋代二府指中書省與樞密院,都是樞要機構,宋太宗便傳旨將二府官員都召進宮中,寇準道:“前不久有兩個官員,一個叫祖吉,一個叫王淮,都因貪污受賄而觸犯刑律。祖吉貪污的數(shù)額少,被依法處斬;王淮貪污的數(shù)額成千上萬,比祖吉多得多,卻因為他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僅僅受了頓杖責,而且仍然讓他繼續(xù)做官。這難道不是刑獄不公平么?” 宋太宗問主管刑獄的王沔有沒有這回事,王沔嚇得跪倒于地,連連磕頭謝罪。宋太宗嚴厲訓斥了王沔一頓,又當場提拔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
為了解決刑獄不公平的狀況,防止刑部與大理寺的官員舞文弄法、徇情營私,當年八月,宋太宗于宮禁之中設立“審刑院”,院中置詳議官六員,規(guī)定但凡獄中案件,先送達審刑院登記備案,然后交給刑部與大理寺審核,審核的結果再報送審刑院“詳議”并“申覆裁決”,裁決的結果則最后交給中書省執(zhí)行。倘若碰到有疑義的案件,還要再由宰相稟告皇帝,由皇帝終審裁決。宋太宗的這一制度革新,顯然會在某種程度上抑制冤假錯案的產(chǎn)生,從而使北宋的司法狀況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