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紅梅 指導(dǎo):薛西林(.安徽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 合肥 3 00 3;.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合肥 3 00 6)
薛西林,教授、主任醫(yī)師、安徽省名中醫(yī),從醫(yī)近40年,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扎實,思維活躍,臨床診治辨證精準,尤擅于脾胃病的診治。
“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源于《內(nèi)經(jīng)》?!鹅`樞·本輸》云“肺合大腸”,即“肺與大腸相表里”。肺與大腸一陰一陽、一表一里、一臟一腑、一上一下,互相交合,聯(lián)系極為密切,因此,在一些疾病的生理病理上常存在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筆者常見薛西林教授臨證中運用“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治療一些疾病,效果良好,現(xiàn)略舉驗案3則以資說明。
胡某,男,80歲。2016年12月17日初診?;颊呋悸灾夤苎缀喜⒆枞苑尾?0余年,咳嗽、咳痰、喘促、胸悶等癥狀反復(fù)發(fā)作,秋冬為甚??淘\:咳嗽多痰,痰色黃白相兼、質(zhì)粘稠,胸膺脹滿,呼吸急促聲粗,面紅唇暗,呼氣味濁難聞,口干苦,大便5日未行,腹脹滿拒按,舌暗,苔黃膩,脈弦滑。辨證:痰濁阻肺,肺失和降;腸腑氣滯,燥屎內(nèi)積。治則:化痰平喘,肅肺通腑。選方:蘇子降氣湯合宣白承氣湯加減。處方:蘇子、蘇梗各12g,陳皮10g,當歸10g,桑白皮20g,枇杷葉15g,前胡12g,枳實10g,厚樸10g,生大黃10g后下,沉香曲10g,桔梗10g,浙貝母10g,葶藶子15g,黃芩10g,魚腥草30g,麻仁30g,玄參20g,麥冬12g,甘草5g。5劑。一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2016年12月23日復(fù)診:患者訴服藥后咳喘顯減,大便每日1次,瀉下糞多味穢,大便后覺得胸膺豁然開朗,腹部頓覺輕松,舌苔較前變薄、色淡黃。效勿更方。前方以酒大黃易生大黃、去魚腥草,加太子參12g,續(xù)服7劑。
按:“肺主肅降”?!懊C降”即指肺有清肅、潔凈、下降的運動特點,通過肅降,可使肺氣下行,以將代謝后的廢液和糟粕輸送到膀胱或大腸。肺的肅降功能,有賴于腸腑的通暢。本案患者原有肺疾,肺氣壅塞,“胃腸以降為和”,腸腑之氣的下行也賴于肺氣的肅降,若腸腑郁滯、腑氣不暢,肺氣的下行就會受到阻礙,造成下淤上堵之證。該患者上有肺氣壅塞,下有腸腑郁滯,肺氣不得下行,積滯不得外泄,上下不通暢,故喘悶益甚,腹?jié)M日增。方中蘇子、陳皮、桑白皮、葶藶子、前胡、枳實等降氣平喘化痰;枳實、厚樸、沉香曲、大黃降氣通腑化滯;黃芩、魚腥草、浙貝母清熱化痰;玄參、麥冬養(yǎng)陰生津。臟腑同治,上下并調(diào),提壺揭蓋,通腑逐淤,故取良效。
周某,男,79歲。2014年12月16日初診。患者宿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大便常五六日一行,先硬后軟,臨廁努掙,便后汗出少氣。常服用諸如麻仁丸、香丹清等成藥,或取效于一時,或仍不建功??淘\:面色晦暗不澤,頭目昏沉,胸悶氣促,納少,大便已5日未行,脘腹脹滿,舌暗,苔厚膩、色褐,右脈浮大但重按無力。辨證:肺氣失宣,腸腑郁滯,升降失常。治則:宣肺通腑,升清降濁。選方:宣降湯(自擬)。處方:桑白皮20g,桃仁、杏仁各10g,枇杷葉15g,紫菀20g,桔梗10g,枳實10g,厚樸10,制大黃10g,沉香曲10g,木香10g,黃芪15g,生白術(shù)40g,升麻15g,瓜蔞仁15g,麻子仁30g,當歸10g,肉蓯蓉15g,玄參20g,甘草5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2014年12月24日二診:服藥期間大便每日1行,咳喘、胸悶顯減,食欲好轉(zhuǎn)。上方改為隔日1劑,續(xù)服。后患者堅持服用此方,每周2劑,至排便正常。
按:老年性便秘多為虛實夾雜之證。臨床常見肺脾氣虛、清陽不升之證,又見氣陰不足、腸腑郁滯之象,故治療老年性虛實夾雜之便秘常從臟腑著手,補虛瀉實,統(tǒng)籌考慮。《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只有地氣上升為云,才有天氣下為雨。老年性便秘,關(guān)鍵是氣虛、助推無力而至糟粕留滯腸腑。“肺與大腸相表里”,不少老人有肺氣壅塞,肺津不布的表現(xiàn)。宣肅肺氣有助于降腸腑之氣,正所謂提壺揭蓋,有助水行也。本案患者既有肺氣壅塞、腸腑郁滯之證,也有清陽不升之象,又有濁陰不降之征,故治療宜宣肺通腑、升清降濁。方中杏仁、桑白皮、枇杷葉、紫菀肅降肺氣;黃芪、白術(shù)、升麻升其清陽;枳實、厚樸、大黃、木香通腑化滯;當歸、麻仁、瓜蔞仁、肉蓯蓉、玄參潤腸生津、滋水行舟。全方共奏宣肺通腑、升清降濁、滋陰潤燥之功,其療效滿意。
羅某,女,21歲。2015年8月14日初診。患者顏面患痤瘡3年余,此起彼伏。曾用中西藥物、“偏方”等治療效果不顯。刻診:顏面痤瘡,以前額、面頰、鼻尖及環(huán)唇處最為明顯,色紅,部分紫暗,大小不一,伴有口干口臭,喜涼飲,大便干結(jié)?;颊咂剿叵彩承晾贝碳ず陀湍佒?,并常熬夜。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辨證:肺胃積熱,腸腑郁滯。治則:清肺胃之熱,瀉腸腑之積。選方:平痤湯(自擬)。處方:桑白皮20g,桃仁、杏仁各10g,枇杷葉15g,紫菀20g,白芷8g,黃連6g,黃芩10g,生石膏30g,連翹10g,荷葉15g,生地15g,牡丹皮15g,赤芍15g,丹參20g,茺蔚子20g,枳實10g,厚樸10g,酒大黃7g,皂角刺7g,生甘草5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囑忌食辛辣炙煿之品,忌熬夜。
此方加減共服21劑,原有痤瘡漸消失,觀察3個月,未見新瘡長出,大便通暢,諸癥漸平。
按:痤瘡雖為皮毛之病,但和內(nèi)部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肺主皮毛”“頭為諸陽之會”“瘡瘍多由火郁生”。本案患者年方三七,氣血旺盛,又嗜食辛辣燒烤,內(nèi)熱尤生;且長期熬夜,致陰陽反作。肺胃(腸)積熱、氣血郁滯、腠理壅塞,在外發(fā)為瘡瘍,在內(nèi)造成便秘。痤瘡多發(fā)于兩頰、鼻尖、環(huán)唇,此正是肺經(jīng)與手足陽明經(jīng)循經(jīng)之處,治療予以清熱通腑之法。方中杏仁、桑白皮、枇杷葉、紫菀肅降肺氣;黃連、生石膏、黃芩、連翹、荷葉清熱瀉火;生地、丹皮、丹參、桃仁、茺蔚子清熱涼血化瘀;小承氣湯瀉腑通導(dǎo)滯;白芷、皂角刺開達腠理,全方共奏清熱涼血、通腑化瘀之功。
從上述驗案可見,學好中醫(yī)臟腑相關(guān)理論并在臨證中加以靈活而準確地運用,對開拓臨床思路、豐富治療手段和提高臨床療效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