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重及人力成本的不斷增加,以機械代替人工,提高建設實體工藝質量,成為工程建設領域的迫切需求。比如,在橋隧工程建設中引入機械化施工,整體預算將比現(xiàn)有形式高5%~10%,但更有利于施工管理和延長后期運營壽命。要推動中國制造從做大到做強做優(yōu),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變,一定要加大基礎研究資金投入,加大對中西部人才引進的政策支持。
近幾年,隧道及地下空間建設發(fā)展迅猛,鐵路、公路全年的總投資規(guī)模約在3萬億元。2018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安排7320億元,公路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預計與上年目標基本持平(2017年全國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98萬億元)。隨著國內基礎建設量的增加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未來高鐵建設量在國內外還將大幅增長。
新形勢下,鐵路、公路建設的質量安全不容忽視。但在當前的橋隧工程建設中,大部分還采用人工形式,機械化水平不高,作業(yè)方式相對原始,操作水平及工藝水平依賴于人的素質,管理難度較高,很容易引起實體質量問題,使用壽命可能達不到“百年大計”的要求,且運營期間的維護費用較高。所以,引入機械化施工模式來保障工程質量成為當務之急。
另外,地下空間施工領域已涌現(xiàn)出不少新工法、新工藝及新裝備,但在沒有相應的設計規(guī)范、施工規(guī)范、定額等制度支持時,無法進行項目審批及招投標。這些因素影響了地下空間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導致新工法推進速度較慢。
為此,筆者建議相關部委編制頂層規(guī)劃,統(tǒng)籌梳理和調整各項配套政策,制定實施指導文件,并調整建設層面相關法規(guī)、政策。比如,明確以國家投資為主的項目,強制推行機械化施工模式,在投資概算中增加機械化預算費用,提高基建質量等。目前國家已出臺購入重大裝備首臺(套)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但首臺(套)設備應用的工程項目實際對接難度較大、推廣很難。對于缺乏設計規(guī)范、施工規(guī)范和定額的新技術新設備建設施工項目,建議制訂與新技術新工法適應的招投標制度及定額,解決新技術與制度融合的問題,在技術成熟后推廣適用現(xiàn)行法規(gu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