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全 胡黔 李泓庭 韓建瓊 楊光華 曾娜娜
摘要? ? 介紹了長征街道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現狀以及具體改革內容,分析了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措施,以期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城郊結合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貴州遵義;紅花崗區(qū)
中圖分類號? ? F321.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264-02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推動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1-2],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維護農民財產權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舉措?!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穩(wěn)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國家九部委聯合頒發(fā)的《關于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農經發(fā)〔2017〕11號)等文件指出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清產核資,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市、區(qū)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引起區(qū)委、區(qū)政府的高度重視,紅花崗區(q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自2018年初正式啟動以來,各鎮(zhèn)和長征街道、舟水橋街道陸續(xù)制定方案并付諸實施,該項工作逐漸走上規(guī)范的道路。2018年5月31日,貴州省農委督導檢查我區(q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對該項工作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7月6日,遵義市農委調研時肯定了“黨建+實體”的改革做法。長征街道作為中心城區(qū)城郊結合部,交通便利,經濟活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具有收益多、群眾參與度高、管理有序等優(yōu)點[3]。同時,由于紅花崗區(qū)城郊結合部是城鄉(xiāng)一體化改革進程的先行者,特別是長征街道辦事處,因“組改居”工作的需要,于2005年就開始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探索,由于改革起步早,發(fā)展遇到的瓶頸和矛盾也逐步凸顯。研究長征街道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利于及時總結發(fā)展經驗、探索破除發(fā)展瓶頸的對策,為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入奠定基礎?,F結合紅花崗區(qū)長征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踐,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科學參考。
1? ? 改革現狀
1.1? ? 長征街道基本情況
長征街道位于紅花崗區(qū)東部,與區(qū)內7個街道及匯川區(qū)大連路街道、新蒲新區(qū)禮儀街道交接,是典型的城郊結合部。轄區(qū)面積1 263 m2,轄4個村、6個社區(qū)(其中5個社區(qū)為沙壩村下轄村民組“組改居”而成)、37個建制村民組(其中6個組劃歸其他辦事處管轄);總人口逾1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1.3萬人(戶籍人口約 3.3萬人),流動人口逾5萬人。截至2018年5月,轄區(qū)在建項目26個,村、組有集體企業(yè)24家,年收益 100萬元以上的村組有12個。
1.2? ? 長征街道改革成果
目前,長征辦各村組申請注冊專業(yè)合作社 1 個、股份合作社 3個、有限責任公司 6 家,吸納就業(yè)154人,個別村民組已基本完成改革各項任務。經過改革,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17年,各村組集體年收入達4 428.64萬元,年終向集體經濟成員分紅2 746.27萬元(覆蓋所有貧困戶),發(fā)放節(jié)日慰問金324.48萬元、各年齡段老年補貼229.19萬元,其中沙壩村田壩組年收入達714.74萬元,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人年終分紅達到1.1萬元。
截至6月底,紅花崗區(qū)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村組有26個,村級有4個,鄉(xiāng)鎮(zhèn)有1個,確定成員身份數5 229人,股金分紅35萬元,經清產核資統(tǒng)計,賬面資產總額達66 100萬元,核實資產總額達112 385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總額達91 085萬元。
2? ? 改革具體內容
2.1? ? 保障先行除阻礙
2.1.1? ? 保障組織領導。成立街道、村、組三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街道黨工委書記任組長,各村“兩委”負責人、各組負責人分別擔任組長,統(tǒng)籌改革中組織協調、進度質量、督促檢查等工作,確保改革工作責任到人。
2.1.2? ? 確保資金充足。街道辦事處根據各村工作進度完成情況及質量進行統(tǒng)籌,通過自籌和向上爭取2種方式,按每村不少于10萬元的標準核撥工作經費,保證改革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各村組根據工作開展情況也要匹配相應經費。
2.2? ? 程序公開減糾紛
2.2.1? ? 政策宣傳覆蓋。為充分調動農民群眾改革的積極性,采用會議、櫥窗、板報、橫幅、宣傳冊等方式,廣泛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政策要點和方法步驟。目前,長征辦、村、組已組織宣傳動員會 71次、培訓會15次,制作展板4張、橫幅10條,發(fā)放宣傳資料2 000冊。
2.2.2? ? 群眾全程參與。堅持“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guī)范、群眾認可”的原則,做到“有法依法、無法依規(guī)、無規(guī)依民”,通過民主協商解決方案改革中的矛盾問題,把公正、公平、公開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各個階段和環(huán)節(jié)的重大事項均經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并張榜公示,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確保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不受侵害。2018年以來,各村組累計召開成員大會46次、成員代表大會88次,參與群眾達6 945人次,發(fā)布公示35次。
2.3? ? 靜態(tài)管理降壓力
2.3.1? ? 資產的靜態(tài)管理。在充分運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成果的基礎上,對集體資產特別是經營性資產的權屬、類別、數量、來源、邊界、使用現狀及其管理情況等方面再次進行核定,建立權屬清晰、檔案健全、管理規(guī)范的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制度。目前,沙壩村、坪豐村、民政村已完成資產清理建檔登記工作,據初步統(tǒng)計資產達10.17億元,涼水村清產核資工作也即將完成。
2.3.2? ? 人員的靜態(tài)管理。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確認后,將清理核實的集體資產,實行股份量化到人、辦證到戶,賦予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和收益權。股份量化頒證后,實行“增人不增股,減人不減股”的管理方式,保持股權的長期穩(wěn)定,新增人口通過分享家庭擁有的集體收益按章程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集體成員身份已故村民的股份則按照法律進行繼承。截至2018年6月,已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認定共1村9組5 621人,頒發(fā)股權證書2 392人。
2.4? ? 分類施策重落實
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行“一村一策”“一組一策”的模式,根據不同情況確定不同改革模式。各村組根據上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案》,結合各村實際情況制定《農村集體清產核資方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方案》《農村集體資源量化方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方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管理辦法》。在方案的實際落實過程中,雖然各村組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工作安排均得到順利落實。例如,在認定股民身份過程中,青菜關、河北井等組發(fā)放股民證以現有人口為準,黃泥坡、楊柳堰等組則以土地下戶時承包冊記載人口為準,2個村民組的股民認定工作均順利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資料已經裝訂成冊。
3? ? 存在的問題
3.1? ? 法律制度不健全
一是缺乏稅收優(yōu)惠政策,村、組成立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后,國家沒有相關配套的優(yōu)惠政策,極大地增加了合作社或公司的稅收壓力,導致村、組改革熱情不高;二是集體資產管理使用制度不明確,個別村民組要求將集體資產直接用于分配、購買養(yǎng)老保險。例如,沙壩村田壩組村民要求分配鳳新快線征拆補償款1.06億元,民政村沙灣組村民要求將綜合樓污水處理廠征拆補償款2 588萬元用于購買養(yǎng)老保險,部分群眾以年老生病為由,要求集體借款,屬變相瓜分資產。
3.2? ? 缺乏市場競爭力
由于畏懼投資風險,集體經濟組織在市場機遇面前束手束腳,大部分村組集體收入較為單一,對固定資產的租賃收入依賴程度較高,缺乏把握市場機遇的能力,市場競爭力普遍較差,村民對集體經濟的發(fā)展前途信心不足。
3.3? ? 遺留問題阻礙改革工作開展
村組集體資產大多是原土地聯建、自建所得,產權手續(xù)不全。有的聯建資產因聯建方不良經營形成問題房開后,至今未分配到村集體。例如,沙壩村委會與大森房開公司聯建協議糾紛至今無法解決,涉及資產量大(3層房屋共計1 980 m2,預估市值3 300萬元),易造成集體資產流失。
3.4? ? “組改居”增加集體經濟負擔
2010年村民組“組改居”后,村民組需提供辦公場所用于社區(qū)服務陣地建設,承擔社區(qū)事務大量開支,造成村集體資產減少,村民意見較大,時常發(fā)生沖突。
3.5? ? 經營者法律意識較差
部分集體經濟組織經營者缺乏法律知識,甚至有明顯違法違規(guī)經營的現象,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
4? ? 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工作措施主要有如下六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應積極向上級反映,以爭取在法律層面上明確相關稅收減免措施和集體資產使用管理制度,減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納稅壓力,杜絕分割集體資產現象。同時,可出臺相應財政獎勵措施鼓勵農村集體經濟做大做強,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4]。二是進一步整合轄區(qū)資源,發(fā)揮轄區(qū)內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游、休閑、康復及房地產等行業(yè)的優(yōu)勢,建立完善的村組集體經濟管理體系,促進集體經濟組織多樣化發(fā)展,形成股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局面,提高集體經濟組織綜合競爭力。三是加強問題房開處置、遺留問題化解等相關工作,明確財產歸屬,維護農村集體組織的合法權益。四是通過財政匹配資金,解決“組改居”辦公場地和經費問題,減輕村民組負擔。五是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普法工作,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健康有序穩(wěn)步發(fā)展。六是引進了解市場、懂經營管理的職業(yè)經理人來規(guī)范運營集體資產,從單一經營模式向多產業(yè)融合發(fā)展[5],擴大市場提高村級集體經濟。
5? ? 參考文獻
[1] 黃延信,余葵,師高康,等.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4,35(4):8-14.
[2] 張利強,董舒,陳蓉,等.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透視[J].江蘇農村經濟,2017(7):31-35.
[3] 張曉雯.成都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踐與啟示[J].農村經濟,2010(11):7-9.
[4] 戴青蘭.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演進與發(fā)展[J].農村經濟,2018(4):42-48.
[5] 周延飛.農村集體經濟研究若干問題探討[J].區(qū)域經濟評論,2018(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