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幫”,那首韓偉作詞、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給了億萬人心靈的慰藉,全國到處充滿生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國策時,全國歡欣鼓舞。在巨大的政治變革之際,1981年那首曉光作詞、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應運而生,唱遍大江南北。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對演藝界最有影響的就是流行音樂的發(fā)展。對演藝業(yè)和唱片業(yè)來說,音樂作品與音樂人永遠是主體。
1978—1985年:流行音樂第一波
以施光南為首的充滿歷史責任感的音樂家,寫出了像《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充滿時代特點的抒情歌曲。王酩以電影為載體寫出《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等一批優(yōu)美動聽的中國鄉(xiāng)村傷情歌曲。王立平以電影為載體寫出《太陽島上》《大海啊故鄉(xiāng)》《牧羊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谷建芬以演出舞臺為核心,寫出《校園的早晨》《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校園歌曲。在以他們?yōu)榇淼男乱魳啡说膹娏_擊下,許多老音樂家像呂遠、生茂、唐訶、魏群、金鳳浩等人也寫出了《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時代主流音樂。
1978年至1985年,還是中國流行音樂復蘇和重生的時期,演唱以真聲為主體,創(chuàng)作以民謠體為主體,樂隊以電聲為主體,傳播則以盒帶商品為主體,反映著都市、時尚、人文生態(tài)。
李谷一在1980年元旦前夜演唱的《鄉(xiāng)戀》轟動歌壇,蘇小明演唱的《軍港之夜》流傳全國,程琳成為鄧麗君式、西德“英俊少年”童星的流行唱法第一人,成方圓演繹了《游子吟》等,沈小岑演唱了《請到天涯海角來》,朱曉琳演唱了《媽媽的吻》……他們與缺少原創(chuàng)但是依賴港臺歌曲而影響頗大的李玲玉、張行、張薔、張蝶等歌手形成第一代歌星群,累計錄制過上千萬盒磁帶專輯,并活躍在大小舞臺上,形成流行樂壇燦爛風景線。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歌手的成長與唱片業(yè)的興起,立體聲磁帶的傳播推動了流行音樂第一波。王立平、王酩、谷建芬、張丕基、付林、劉詩召、馬丁、許鏡清等作曲家,曉光、王健、凱傳等詞作家也都涉足或挺進了流行音樂。
1986—1990年:流行音樂第二波
這一時期處于粗糙的多元狀態(tài),唱片公司繁生,是嚴重的翻版、盜版時代,盒帶生產和歌舞廳的繁榮養(yǎng)育了一代職業(yè)歌手,電視傳媒躍上潮頭成為推動明星的超級舞臺,電視大賽開始專業(yè)分類,即三種唱法細分,也提升了流行音樂的認定地位。晚會歌曲、影視劇主題歌曲、唱片歌曲成為三大新興音樂藝術市場的需求方。
這一時期,香港組織了“明天會更好”大型演唱會,港臺每年各類“排行榜”如火如荼,而蘇芮、齊秦、童安格、王杰、費玉清、費翔、姜育恒、千百惠、梅艷芳、譚詠麟、張國榮、張清芳、伊能靜、小虎隊等明星仍是唱片發(fā)行的主流。
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中出現了民歌體流行音樂和搖滾作品?!拔鞅憋L”流行民歌成為主流?!饵S土高坡》《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山溝溝》等“西北風民歌流行”成為一個時期的熱門歌曲。
蘇紅演唱的校園民謠《我多想唱》《小小的我》也流行一時。朱哲琴演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成為當時各類聲樂比賽的熱門歌曲。毛阿敏演唱的《思念》《燭光里的媽媽》奠定了她在歌壇的實力派地位。韋唯演唱的《相聚在龍年》《愛的奉獻》也使她成為實力派歌星代表人物。
這一時期,老一代作曲家谷建芬、付林、溫中甲、馬丁、許鏡清等仍然充滿活力,新一代的崔健、侯德健、郭峰、蘇越、徐沛東、雷蕾、李黎夫、伍嘉冀、臧云飛、解承強、金巍、董興東、侯牧人等,都成了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詞作家喬羽、張藜、王健等依舊活躍,陳哲、陳小奇、甲丁、黃小茂等也成為詞界新銳。
1991—1999年:流行音樂第三波
這一時期,歌手除了依賴“電視晚會”“大賽”外,比歐美晚了十年的MTV音樂電視開始出現,以嶄新面貌推動了原創(chuàng),同時各地電臺的“音樂歌曲排行榜”盛行,為流行音樂多元化、歌手個性化、更新換代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此時,偶像派歌手與實力派歌手涇渭分明,原創(chuàng)作品開始年輕化、商業(yè)化。此期間的港臺歌星“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還有陳淑樺、黃鶯鶯、潘美辰、潘越云、張雨生、林憶蓮、周華健、張宇、張信哲、趙傳、任賢齊、孟庭葦等歌手以及他們的作品仍占據唱片、演出的半壁江山。
尹相杰、于文華、火風、江濤成為20世紀90年代“鄉(xiāng)村民謠流行”的代表人物;老狼、樸樹成為“校園民謠流行”的代表人物;艾敬、李春波、孫浩、謝東成為“城市民謠流行”的代表群體;劉歡演唱的《彎彎的月亮》《千萬次的問》《好漢歌》《從頭再來》影響了整個年代;田震演唱的《野花》《干杯朋友》奠定了她在歌壇的主力地位。
此波近十年,出現了一批新人新作,陳小奇、陳濤、宋小明、喬方等新詞風使流行音樂更加具有人文氣息和現代時尚意識。徐沛東、劉青、張千一、三寶、李海鷹、張全復、畢曉世、張宏光、薛銳光、王曉峰、卞留念、肖白、李杰等中青年作曲家及音樂人成為20世紀90年代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主體。
2000—2010年:流行音樂第四波
這一時期,中國高速發(fā)展,世界經濟一體化,文化通信交流已走向同一個平臺,互聯網的出現、數字化的牽領使音樂藝術傳播更加便捷,流行音樂流速、節(jié)奏更快。我們面對的不僅有港臺音樂競爭,也有歐美的強勢流行文化的輸入,“R&B;”“雷鬼”“饒舌”“嘻哈”等融入年輕人的生活。李玟、張惠妹、蔡依林、蕭亞軒、許茹蕓、周杰倫、王力宏等港臺歌星影響著中國大陸音樂市場。
韓紅因《天路》《青藏高原》等歌曲成為歌壇實力派代表,孫楠因為《拯救》等作品使歌唱事業(yè)如日中天。這一時期產生很大影響的還有羽·泉組合、阿里郎組合、彝人制造組合、蝌蚪合唱團、女子十二樂坊等。
流行音樂在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產量劇增,網絡歌曲躍上潮頭并擠入快車道。創(chuàng)作多元化,各種組合演唱等形式更加成熟,創(chuàng)作群體不再局限在三寶、小珂、王曉峰、卞留念、陳彤、撈仔等音樂人的圈子,一批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人成為音樂生產不可忽視的力量。
融合是未來音樂發(fā)展的主流
從1888年柏林納發(fā)明碟式唱片到1940年利用磁帶錄音,再到20世紀末數字產品不斷更新換代,QQ、硬盤、MP3及音樂網站的出現都為流行音樂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聆聽方式已跳出音樂會的單一傳播渠道。“自由選擇”將影響主流音樂傳統(tǒng)聆聽方式。
21世紀初始,音樂創(chuàng)作與制作量成倍增長,呈現生產過剩的趨勢。電腦制作數字化,產生了無數電腦音樂制作人,促進了音樂人更新換代。
電腦錄音系統(tǒng)家庭化,降低了音樂合成錄音成本和門檻,使公司、音樂制作人、歌手都成為音樂生產者。音樂創(chuàng)作更加良莠不齊?;ヂ摼W的廣泛應用使歌曲與歌手無門檻地走向新媒體平臺。
中國流行音樂并不缺少流行歌手,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職業(yè)歌手,但缺少素質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頂級歌星,缺少有影響力的各類組合形式;中國流行音樂并不缺少創(chuàng)作制作人才,但缺少有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自我體系的音樂人;中國流行音樂并不缺少最現代的樂器,但卻缺少好的樂隊;中國流行音樂并不缺少傳統(tǒng)音樂教育,但卻缺少系統(tǒng)化的流行音樂教育。其中最大遺憾是受強勢媒體的牽引,卡拉OK式還音演唱假唱,使樂隊現場演唱演出被擠出主流舞臺,越來越邊緣化,電聲流行樂隊和電子樂隊少得看不見了,這是中國流行音樂最大的缺失。
對流行音樂的關懷,絕對不可以僅僅停留在技術創(chuàng)新、傳播擴張性以及創(chuàng)作、歌唱表體形態(tài)上。抽去音樂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音樂將失去光彩符號的記憶,不再有心靈的主旋律,也將失去歷史的記憶森林。流行音樂與社會價值與社會大眾互為表里,所以我們關愛流行音樂的社會作用,也關愛流行音樂對人心的慰藉作用。未來社會越繁榮,大眾越文明,就越不會沒有音樂,音樂也不會停止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