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興永
當下的學習變得越來越便捷,只要有網(wǎng)絡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僅以掌握知識為目的教學顯然已經是不能適應現(xiàn)實的要求,如何理解、選擇、運用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則變得尤為重要。課改三維目標的要求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都對能力培養(yǎng)提出了明確的指向。教學改革無論是在課堂教學方面還是課程建設方面,都應該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為方向進行變革。課堂教學應該成為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主陣地,能力需要在過程中培養(yǎng),促進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的生成型課堂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改革必須重視的的問題。
受教學時間、學生人數(shù)、評價方式等因素影響,教師往往更重視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成,重視教學結果的掌握和應用,思維訓練的過程往往被忽視,僅僅把學生的思維任務變?yōu)橛洃浐蛻媒Y果。這種現(xiàn)象在概括、總結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例如,在語文教學概括小標題訓練中,當一名學生做概括比較準確時,教師就及時肯定、表揚,并板書成大家都認可的答案。這樣的教學任務表面看是完成了,但學生的思維過程卻處于模糊狀態(tài)。
思維過程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對比分析,不同答案之間進行對比不僅可以拓展學生思路,也可以在對比中找出最佳答案、方法,從而提高思維能力。思維必然是帶有個性的,個性表達說明學生在思維,而不是等待別人的答案給予,學生之間的不同想法是最重要的生成性資源,也是經歷思維過程最重要的資源。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一種答案,滿足于思維結果的一致性,最終形成標準答案一統(tǒng)課堂的“和諧”局面。學生在對比中可以更好地學會“抓住主要內容的”方法,只可惜教學中教師沒有給予學生不同答案展示的機會。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對問題進行整體把握,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深刻性和邏輯推理能力提升。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往往為了使預設環(huán)節(jié)可以更好達成而把問題細化,最終變成教師認為有邏輯層次的若干小問題,使學生思考變得順利。但這種做法帶來了許多弊端,一是使思維變得缺乏挑戰(zhàn)性,無法更好地刺激學生的興趣;二是整體把握問題的能力被忽視,無法形成對問題系統(tǒng)性的把握。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缺乏對體驗思維過程的充分重視,教學以完成預設環(huán)節(jié)為任務。
促進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的生成型課堂包含以下關鍵因素:突出體驗,學生親身經歷思維過程;突出過程,學生體驗較為完整思維的過程;突出生成,學生思維過程中的表現(xiàn)既是教學關注的目標,又是推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教學資源,在師生與生生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以學生的體驗思維過程為目標,使學生把所學內容作為體驗思維過程的素材。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思維過程的五個基本步驟:第一步,激發(fā)起思維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欲望;第二步,判明問題的性質,明確解決問題的核心所在;第三步,進行聯(lián)想、假定、推測與猜想等;第四步,推理,思考相關依據(jù)與結論之間的因果關系,使依據(jù)和結論之間形成聯(lián)系。第五步,驗證,對得出的結論予以證實,檢驗所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學過程圍繞學生的體驗思維過程而展開,教師要采取多種策略,根據(jù)思維過程的各階段特點來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促進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的明確指向,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良好思維品質。
促進小學生在體驗思維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的關鍵是轉變教師教學方式。通過案例研究,我們從教師行為的角度初步總結生成了課堂教學策略。
現(xiàn)在教學中的普遍現(xiàn)象是思維過程服務于結論。根據(jù)促進學生體驗思維過程的要求,教師要將學生的體驗思維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備課、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中思維的生長點。它是體驗思維過程的指導方向,決定教學行為的選擇與教學效果。其次應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加以落實。確立學生思維生長點主要依據(jù)三方面因素:課程標準、學生基礎、教材內容。教師要把課程標準能力培養(yǎng)目標作為統(tǒng)領,把教材作為體驗思維過程的素材,把學習的難點作為體驗思維過程的生長點,三方面結合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最終把體驗思維過程目標落實到教學活動中去。例如,二年級上學期《角的初步認識》,教學目標由“初步認識角的特點”轉變?yōu)椤敖Y合情境和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的特點”、“運用角的知識解決簡單問題”。這是知識變?yōu)轶w驗思維的過程素材的典型例子。
課堂上,學生不思維、淺思維、慢思維的主要原因是怕出錯,因為出錯可能面臨教師與同學的質疑、不解、否定甚至批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答案正確性的過分要求,有時會成為阻礙學生思維的因素。促進學生體驗思維過程,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思維,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學生認真思維,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教師關注的不僅僅使思維的結果;更要關注思維過程,關注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熱情和興趣,即使結果是錯的,學生的熱情和興趣也同樣值得鼓勵,教師需要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這樣不僅使當事學生的思維受到鼓勵,其他學生也會因為鼓勵思維的氛圍而打消顧慮,因此思維變得活躍。教師鼓勵是學生體驗思維過程的催化劑,學生在思維過程中互相啟發(fā)后,熱情、興趣與能力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教師利用延時否定策略來鼓勵學生對思維過程進行反思,促成對錯誤思維的深入思考和自我糾正。
教師需要根據(jù)思維過程的需要,采用結論追問策略,利用生成型資源,推動學生盡可能將思維的過程展開并深入下去。教師根據(jù)思維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按照“困惑情境——問題實質——聯(lián)想——推理——驗證”這一步驟,促進學生體驗思維過程具體化。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結論都要經歷這樣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問題突出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思維要求。教師要把“問題是什么”、“結論的依據(jù)是什么”、“怎樣得出這樣的結論”、“怎樣說明你的結論是正確的”、“還有別的思路嗎”等類似結論追問的啟發(fā)性語言,結合具體情境,作為課堂組織語言的主體,促使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啟發(fā)下不斷深入,從而使學生思維的過程更加清晰。通過追問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變?yōu)檎嬲膶嶋H教學操作。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外顯的載體。通過學生表達水平的提高帶動學生的思維過程梳理的清晰,能夠進一步推動學生的深度體驗思維過程,提高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根據(jù)課程標準,對學生表達的要求進一步清晰:一年級要求回答問題說一句完整的話;二年級要求說兩句及以上完整的話;三年級要求有條理地進行表達;四年級要求有理有據(jù)地進行表達;五年級要求能夠運用對比綜合的方法進行表達;六年級要求能夠確立自己的觀點進行表達。語文教學明確了對學生回答問題、表明觀點的表達要求,數(shù)學教學中突出學生講題能力的訓練,尤其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講題。學生講清楚了,說明想明白了,思維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晰了。
第一,教師教學理念更加先進。促進學生的體驗思維過程的生成型課堂教學策略研究,首先應促使教師理念更加先進。在研究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觀由教知識轉變?yōu)榻趟季S,促進了學生的能力發(fā)展,達成了教學生“會學習”的最終目標;方法觀由以傳授為主轉變?yōu)橐詫W生體驗思維過程、建構知識為主;評價觀由只重結果轉變?yōu)樽非筮^程和結果的均衡,突出評價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積極性、專注力、條理性、深刻性等思維表現(xiàn)。其次,教學設計要圍繞以促進學生體驗思維過程而展開,體驗思維過程成為課堂教學展開的主線,生成資源成為關注的焦點。教學設計采用體驗真實問題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進入思維狀態(tài),以解決關鍵問題的方式來推動思維一步步展開,以學生小組合作、全班互動交流的方式推動聯(lián)想、推理、質疑、驗證等思維過程的深入,用表達帶動、應用深化鞏固思維過程的結果來促進學生體驗思維的過程。教師要更加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運用,以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生活經驗、轉化、歸類、驗證等思維方法更加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應用。
第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質量不斷提高。生成型課堂教學策略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通過對四、五、六年級的隨機問卷顯示:“上課愿意積極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選項分別為64.71%、81.71%、75.8%,學生思維積極性保持在較高的水準上,雖然隨年級的升高會有所波動,但整體依然保持上升的狀態(tài)。通過對“敢于對別人的見解提出質疑”的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四、五、六年級全部呈現(xiàn)良好的上升狀態(tài),選擇率分別為2.94%、7.84%、11.21%。質疑不僅僅需要思考的能力,還需要思考的膽量和勇氣。質疑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受到生生關系等因素影響而下降,促進學生體驗思維過程的生成型課堂教學策略的主動運用,有利于形成積極思維班級的氛圍,打消了學生思維怕出錯的顧慮,促成了質疑能力的正增長。
第一,促進學生體驗思維過程應以轉變教師觀念為前提。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在實際教學中無論采用何種教學策略,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要想真正使促進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與提高思維能力成為現(xiàn)實,首先要從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入手。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真正達成三個轉變:從教知識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能力;從重視結果轉變?yōu)楦匾曀季S過程,達到過程與結果的均衡;從設計教師教轉變?yōu)樵O計學生學,根據(jù)課堂的生成資源推動思維過程,以學生學習過程質量作為衡量課堂教學的主要標準。只有真正轉變教師觀念,體驗思維過程的要求才能有效落到實處。
第二,促進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需要建構生成型課堂。把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作為教學目標,需要按照體驗思維過程的要求對生成型課堂學習活動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踐中對教師的主要挑戰(zhàn)是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設計、課堂中的時間如何分配、教學組織形式如何促進學生深度體驗、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如何同時保證等現(xiàn)實問題。新的挑戰(zhàn)迫使教師對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節(jié)作出進一步取舍、大膽創(chuàng)新、再造教學流程。建構促進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的生成型課堂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第三,促進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需要相應變革考核評價方式。促進小學生體驗思維過程旨在提高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質量,能力評價的考核方式有別于知識考核,考核評價方式的相應變革是促進體驗思維過程的保障。能力考核評價更多應突出情境性、開放性與實踐性,允許學生有個性發(fā)揮的空間,變革現(xiàn)有的考核評價方式是必須落實的工作。
促進學生體驗思維過程的生成型課堂教學策略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研究意義。該教學策略的落實對于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質量,促進課堂教學轉型等都將產生諸多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