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杰
“種一畦菜蔬,掬一捧花香。”詩意的大學生活剛一問世,便被貼上“無用”的標簽。究其原因,我認為爭議的本質是兩種思維意識的碰撞:一者是思維習慣了功利化時代的“有用”思維,一者是追求多彩人生的“無用”思維。而我更為支持“無用”思維。(言簡意賅,一語道破“有用”與“無用”沖突之本質,也亮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支持“無用”。)
這種“不務正業(yè)”并非沉淪、頹廢的表現(xiàn),相反,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誠然,也許有人會認為大學是學習之地,種花養(yǎng)草只會浪費時間。但我認為,大學不僅是學習知識之地,更是培養(yǎng)思維的圣地。試想,一個只信奉“知識改變命運”而對生活毫無熱情的人,他能對社會有何貢獻?而反觀這些侍弄花草的年輕人,他們對生活卻有著更飽滿的熱情。一花一草之間,顯露的是對自身的自信,對生活的享受,對未來的期盼!他們踏入社會后,必能以積極而不盲目,從容而不拖沓的態(tài)度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有用”“無用”鮮明對比之后,“無用”對改變人的生活態(tài)度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
“無用之用”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生的“調味品”。尼采曾有一句名言:“當人生只剩下昨日和明天,那便是靈魂逝去的時候。”人生是一場走走停停的旅行,走就是追尋有用的東西,停便是享受無用的東西。沒有行走,人生只是一個原點;沒有停留,人生只是一條直線。行走是為了停留,停留是為了更好地行走。二者都是為了人生這場旅行,不必涇渭分明。且看詩人王維的傳奇人生,上至大唐高官,運籌帷幄,經邦治國;下至鄉(xiāng)下閑人,談天說地,弄花賞月。他的仕途是有用之用,他的隱退是無用之用,二者共筑其多彩人生,缺一不可。(比喻論證,“有用”與“無用”猶如旅行中的行走和停留,二者共筑多彩人生。)
化無用為有用,跳出無用的樊籬。正如那養(yǎng)花種草的學子一樣,如今的人們需要一種“無用”的思維。有句詩說道:“停停腳步,等等靈魂。”這正是對“無用”思維的呼求。放下功利的心,解下生活的擔,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在詩意的棲居中,化無用為有用,只為更多彩的人生。(“無用之用”還在于等待匆忙的靈魂,讓人生更加從容。)
學子養(yǎng)花種草,看似無用,實則有用。這有用體現(xiàn)在思維上,心態(tài)上,體現(xiàn)在對生活的熱情上。這“無用”之舉對于一個生命不僅不是浪費,反而是一種豐富與充盈,對于社會也是大有裨益的。如今疲于前進的人們,正缺少這種“無用”思維。所以,一言以蔽之,“無用”思維當贊同,眾人熱議可休矣?。ńY尾斬釘截鐵,呼應開頭,語言簡練,分析到位。)
【評點】
作者以“‘有用和‘無用的沖突本質是兩種思維意識的碰撞”來開啟全文,為“無用”代言,論證“無用”之于多彩人生的重要作用。行文中,主張?zhí)觥盁o用”的樊籬,擁抱“無用”,讓人生的“調味品”給靈魂烹制出美味大餐,這些比喻論證方式也是文章的一大亮點。用原文的話說:“人生是一場走走停停的旅行。”這些哲理性的話語,在給讀者閱讀帶來思考的同時,也給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