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宏新 陳小梅
藍洞,顧名思義,意指藍色的洞穴,會自動發(fā)出藍色的光,遠在古羅馬時代,就有人跑到藍洞內探險,可能是“以訛傳訛”的關系,最后,竟傳出“藍洞就是當代巫婆修身養(yǎng)氣、訓練魔力的基地”,使得藍洞的真實面貌一直不為人所知,也始終覆蓋著神秘的面紗。
藍洞分為海洋藍洞和陸地藍洞,存在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陸地藍洞中的水質從上到下一般分為淡水層、硫化氫層和無氧層。淡水層的水可以飲用;硫化氫層的水含有微生物代謝的大量硫化氫,會腐蝕人的肌膚;無氧層雖然不能保存動物的肌肉,但是甲殼骨骼可以得到幾乎完美的保存,因而被古生物學界稱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海洋藍洞是海底突然下沉的巨大“深洞”。其名字源于從海面之上觀看對比周邊的水域時,這個海底“深洞”呈現(xiàn)昏暗神秘的深藍色調。藍洞有數(shù)百英尺深,當潛水員潛入海洋藍洞進行勘測時才發(fā)現(xiàn)這里嚴重缺氧,可能是由于缺少水循環(huán)無法支持海洋生命存在。海洋藍洞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科學家們在海洋藍洞底部發(fā)現(xiàn)過許多遠古化石殘骸。
在中國西沙群島,有一個漁民口口相傳的“龍洞”,因為它深不可測,漁民們對它充滿敬畏,也有著悠久的傳說。有人說它里面有大型海怪,應避而遠之;也有人說它是“南海之眼”,因為里面有鎮(zhèn)海之寶“定海神珠”;還有人說這是“定海神針”所在地,當年孫悟空大鬧龍宮,拔去定海神針作為如意金箍棒,便留下這深不可測的洞。
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海洋藍洞是地球上一種罕見的海洋地理現(xiàn)象,與周邊水域對比,藍洞的海水呈現(xiàn)幽藍的深藍色調。
這些神秘的藍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據(jù)中國海洋大學楊作升教授介紹,目前海洋藍洞的成因有兩種類型,即石灰?guī)r溶洞成因與珊瑚礁生長結構成因。
所謂石灰?guī)r溶洞,即冰川時期因海平面降低,石灰?guī)r受到溶蝕作用,在下部發(fā)育成為大型的空洞(類似溶洞),當溶蝕空洞越來越大,就造成頂部塌陷而形成一個邊緣陡峭的大洞,稱為落水洞。當冰川期結束之后,海平面上升,海水重新灌入這個落水洞,便成了大家看到的“藍洞”。
這一類型的藍洞存在大量石筍、石鐘乳等,裂隙發(fā)育,往往形成若干個與外海水相連的通道,洞內水體與外海水存在一定交換,洞底還可能有石灰?guī)r壁或洞頂發(fā)生侵蝕坍塌掉落的大量產物。著名的伯利茲大藍洞就屬于這種類型。
珊瑚礁生長結構型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提出的,其中最典型的為澳大利亞西南外陸架的豪特曼—阿布羅爾霍斯珊瑚礁藍洞。
自距今一萬年的全新世以來,該海域的珊瑚礁生長迅速,許多快速生長的較小尖礁形成棘狀突起并聚集在一起,最后形成近似圓形的洞。洞的內部水環(huán)境對珊瑚的生長有顯著影響,而外部的水環(huán)境則有利于珊瑚生長,逐漸發(fā)育成水深較大的藍洞。這類藍洞內沒有觀察到石筍、石鐘乳等產物,洞內沒有和外海水發(fā)生交換的通道,底部存在珊瑚砂。
神秘的藍洞已成為潛水愛好者的探險勝地,世界著名的潛水員紛紛去嘗試在藍洞中潛水的樂趣,這些藍洞也成為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勝地。
因為藍洞通常有幾百米深,且嚴重缺氧,因此無法支持大部分海洋生物的生存。此處沒有現(xiàn)代生物的活動干擾,有利于科學家在這里研究遠古化石殘骸及其他沉積物。
比如,美國萊斯大學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學者們通過在伯利茲大藍洞中提取的沉積物樣本,研究發(fā)現(xiàn)樣本年代距今1 000~800年,與瑪雅文明的衰退處于同一時期。通過對樣本中元素(鈦)的分析,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熱帶氣旋數(shù)量比以往偏少,干旱比以往持久。
伯利茲藍洞位于大巴哈馬淺灘海底高原邊緣的燈塔暗礁,完美的圓形洞口四周由兩條珊瑚暗礁環(huán)抱著,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潛水勝地。伯利茲所在的尤卡坦半島是水資源比較稀缺的地區(qū),當時的瑪雅人大多靠石灰石巖坑中蓄積的雨水度過干旱時期,不過長時間持續(xù)的干旱有可能耗盡了儲存的飲用水。水資源出現(xiàn)危機后,隨之而來的就是饑荒、動蕩和戰(zhàn)爭,這就導致了瑪雅文明的衰落。因此,藍洞被科學家們稱為“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后遺產”。
大自然留給我們無數(shù)的寶藏,我們要常懷一顆好奇之心,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索、發(fā)掘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