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瑩?武利利
摘 要:梨癭蚊又稱“梨蚜蛆”,屬雙翅目,癭蚊科,寄主為梨樹。該蟲在禮泉梨區(qū)2005年零星發(fā)生,隨后發(fā)生面積逐年擴大,為害加重。2008年發(fā)生面積2000多畝,2011年發(fā)生面積4萬畝,重發(fā)園被害梢32%,百梢蟲口達98頭,成為梨樹上一種主要害蟲。
關鍵詞:梨癭蚊;原因規(guī)律;防治對策
一、危害特征
早春以幼蟲為害梨新梢和嫩葉。被害后葉片初期出現(xiàn)黃色失綠斑點,表面皺縮凹凸不平,嚴重時葉面向內側卷曲,一邊或兩緣縱卷成筒狀,葉片變硬變脆,提早枯萎脫落,嚴重時還可引起禿梢。該蟲早期常與梨二叉蚜混合發(fā)生為害,中后期與梨木虱混合發(fā)生為害。
二、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雄蟲體長1.2~1.4毫米,翅展約3.5毫米,體暗紅色。頭小,復眼大,黑色,無單眼。雌蟲體長1.4~1.8毫米,翅展3.3~4.3毫米。觸角絲狀,長約0.7毫米,各鞭節(jié)為圓筒形,兩端各輪生1圈較短剛毛。足較雄蟲短,腹末有長約1.2毫米的管狀偽產卵器。
幼蟲。長紡錘形,1~2齡幼蟲無色透明,3齡幼蟲半透明,4齡幼蟲乳白色,后顏色越來越紅,老熟幼蟲為橘色。老熟幼蟲體長1.8~2.4毫米。前胸腹面具“丫”字形黃色劍骨片。
卵。長橢圓形,長約0.28毫米,寬0.07毫米。初產時淡橘黃色,孵化前變?yōu)殚偌t色。
蛹。裸蛹,橘紅色,初為橘紅色,近羽化時呈黑褐色,長1.6~1.8毫米。蛹外有白色、長1.95~2.24毫米的膠質繭。繭橢圓形,灰白色,由幼蟲分泌黏液形成,其外黏附微細土粒,內為蛹室。
三、發(fā)生規(guī)律
在我縣一年發(fā)生2~3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翹皮裂縫或樹冠下2—6厘米的表土層中越冬。第二年3月中旬化蛹出土產卵于春梢端部葉尖和兩側葉緣處。幼蟲在3月下旬(梨開花期)開始為害新生葉片。每頭雌蟲可產卵幾十粒至100余粒。4月下旬為化蛹盛期。5月下旬,第2代成蟲羽化出土,在夏梢嫩葉上產卵。孵化出來的幼蟲進行第2次危害。7-8月份發(fā)生第三代,成蟲的壽命一般為3天~5天。成蟲晴天傍晚活動頻繁,陰雨天躲藏在蔭蔽處。成蟲的主要天敵是蜘蛛。幼蟲怕光,觸動時見光即彈跳?;忌疃纫话阍诰嗟乇?毫米~3毫米處。幼蟲分4級:1~2齡幼蟲色透明,3齡幼蟲乳白色半透明,4齡幼蟲乳白,老熟幼蟲橘黃色。幼蟲經14天左右老熟,又入土化蛹,出土產卵。
降雨與梨癭蚊發(fā)生為害程度關系密切。首先,4-7月間,如果降雨多、濕度大,有利于梨樹春梢和夏梢的抽發(fā),滿足了梨癭蚊生活條件,有利于此蟲的發(fā)生和為害。其次老熟幼蟲要有適量降水才能脫葉入土或爬到樹皮裂縫中,雨水不足,老熟幼蟲既不能脫葉,也不在葉內化蛹。入土后化蛹,要求有15%~30%的土壤含水量,過低不能化蛹,土壤含水量超過35%時化蛹率低,即使化蛹,成蟲羽化率也很低,羽化后成蟲生命力弱。
四、逐年大發(fā)生原因
1.發(fā)生期早。越冬代成蟲3月中旬開始出土產卵,幼蟲3月下旬(開花期)開始為害新生葉片。
2.危害時間長。年發(fā)生2-3代,從3月中旬-8月下旬均可為害。
3.大多果農誤認為蚜蟲,放松防治。由于梨癭蚊與梨二叉蚜初期危害癥狀很相似,群眾容易誤認。但其幼蟲仔細觀察區(qū)別較大。前者低齡幼蟲乳白色,老熟幼蟲橘紅色至深紅色,無足,形似“蠅蛆”;后者體鮮黃色,有足。
4.不熟悉該蟲特征特性,防效差。梨癭蚊主要以幼蟲取食新梢頂端3-5片葉,幼蟲在葉緣一側取食,另一側生長形成卷葉,幼蟲繼續(xù)在其中取食。此時用藥,一般殺蟲劑藥液很難滲入葉內,防效不高。
五、防治對策
由于梨癭蚊發(fā)生時間早、為害時間長、幼蟲卷葉后難防治等特征,所以應采取多種措施,開展綜合防治。
1.結合冬季施肥,初冬霜凍來臨前將樹冠下的表土深翻10厘米~15厘米,凍死越冬幼蟲。梨花芽萌動前全園噴布波美5度石硫合劑。
2.地面防治: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出土前(3月中旬)和第二、三代老熟幼蟲脫皮高峰期(5月上旬和6月上旬),樹冠下地面噴施48%樂斯本600~800倍液毒殺幼蟲和成蟲。特別是降雨后將有大量幼蟲脫葉入土,在樹冠下噴灑農藥,效果良好。
3.在春梢、夏梢生長期及時剪除被害葉,集中處理,減少蟲源。
4.梨落花后、幼蟲發(fā)生期:選用內吸、強滲透殺蟲劑和胃毒殺蟲劑防治。如:10%吡蟲啉2000倍、40%速撲殺1000倍、1.8%阿維菌素2000倍。
六、結語
合理的防治梨癭蚊,能顯著增加梨的經濟效益,并為人們提供安全放心的水果。為了更好的滿足這一現(xiàn)象,相關研究人員應該不斷的努力研發(fā)新型防治技術,從而減少梨癭蚊對梨樹的危害,這對提高梨的產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