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泉
(江蘇省海門中學,江蘇 海門)
隨著國際交流的普遍化趨勢加強,英語作為全球性通用語言,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chǎn)生了強烈的學習需求,培養(yǎng)英語方面的專業(yè)性人才也成為學校語言教學的又一重要方向。高中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其近年來也備受關注與熱議。但由于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過于強調(diào)英語在溝通交流方面的這一工具屬性,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也更多地側重于對語法知識和詞匯的積累,反而比較忽視文化這一創(chuàng)造和鞏固語言習得的基礎。在文化與交流逐漸融合的今天,加強文化滲透方面的理論研究和積極實踐是當前及今后高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最主要內(nèi)容之一。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中提道:“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币虼藷o論哪種語言,其學習不僅應當包括對詞匯、語法的學習,同時也應重視文化意識培養(yǎng)和文化滲透等方面的著力。一個民族、地區(qū)乃至國家的文化,包括了其中全部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而作為記錄與傳播文化的載體,語言必然深受其影響,所以,文化之于語言,是賦予其內(nèi)涵和價值的根本,也使其能夠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來和其他語言進行區(qū)分,使自身保有充分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因此,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絕不能與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相脫離。而這對于正處于知識積累和知識體系形成的高中生來說,尤為重要。
課堂效率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追求的一大重點,然而如何解讀課堂效率則成為決定我們是否真能夠?qū)崿F(xiàn)教學預期的重要一步。但我們卻忽視了文化滲透在語言應用能力背后所具有的重大影響力,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對詞匯、對語法、對模板死記硬背。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學生通過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都能夠達到老師的要求,但我們也常??吹綄W生“生硬”解讀詞義和造句別扭不合常理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中式英語”這樣啼笑皆非的情況。之所以會如此,正是因為我們太過于關注詞匯及語法本身,而沒有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從而造成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這樣不僅難以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效率的提升,同時也會因為過于枯燥乏味的學習,而讓學生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所以,文化滲透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來說,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鞏固理性知識,同時也能夠開拓思維及調(diào)動課堂氣氛,讓課堂教學更具活力。
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與領路人,面對一門外語,教師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所謂言傳身教,教師只有自身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廣博的教學技能,才能保證學生接受到更完整系統(tǒng)的學習與引導。高中英語教學中想要充分實現(xiàn)文化滲透,教師自身的文化關就必須首先得到突破,否則一個對文化毫無概念、毫無興趣的教師,又如何讓學生從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學習文化、激活意識呢?教師應當努力提升自己的英語文化修養(yǎng),而要充分落實這一點,就必須督促自己更多地進行學習,多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民情,以及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基本情況,而不僅僅滿足于課本內(nèi)容的準備。此外,文化傳授也不僅僅是照本宣科,更需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積極文化和避免被不良意識侵襲。所以,教師在更多的學習的同時,也應當積極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學會正確處理與表達其中差異。
大多數(shù)人理解的英語課本無外乎課文、單詞、語法三個部分,而因為對英語文化的不重視,所以對課文的理解往往也就是詞匯與語法的結合。所以,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更偏向于詞匯與語法,而忽視了課文本身的研讀。但一篇文章無論長短,必然滲透了本國的文化、意識以及價值取向,教師如果忽略其中文化的重要性,不僅會大大削弱課文本身的價值,讓學生無法通過課文學習更多如寫作基調(diào)、修辭特點、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知識,而讓課文淪為“完形填空”,同時還會讓學生因為“自行解讀”而產(chǎn)生歧義,甚至無法充分掌握文章的基本感情基調(diào)。所以,教師必須加強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研讀,起到拓展學生視野與知識,以及引導學生學習正確價值取向的重要目的,從而充分實現(xiàn)提升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質(zhì)量的目的。
情境創(chuàng)設是文化類課程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但由于過去普遍缺乏對文化滲透的重視,在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也著力不足,且主要仍然是圍繞詞匯應用和語法應用而來,在情境中對文化的揣摩和表達并不太多,因此加強文化滲透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的應用十分重要。
(1)加入更多實物以豐富情境創(chuàng)設
在許多時候,由于受到教學條件及環(huán)境制約,我們通常情況下的情境創(chuàng)設都是“無實物”的狀態(tài),雖然比較好操作,但也容易讓學生無法融入情境,而成為變相的對話或朗讀。而實物不僅僅是可見和可觸碰的,同時還能讓學生通過使用實物產(chǎn)生更多代入感和對文化的感性感知。所以,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實物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的重要性。
(2)豐富對話以拓展文化學習
情境教學,我們往往習慣于將課文內(nèi)容進行演繹,而無論是對白還是行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也都局限于課文之中。但課文對話多是經(jīng)過精簡,在前后語境的營造上存在諸多不足,從而也容易讓學生難以產(chǎn)生代入感和對文化形態(tài)的感知。所以,教師應當站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和應用外語的角度上豐富對話和情景。例如,設計更多前后情節(jié)鋪墊,結合課文內(nèi)容引入更多與之相關的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講解,讓學生產(chǎn)生融入感,并不斷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將一個簡單的對話拓展為一個了解文化、加強文化滲透的窗口,給予學生更豐富的感知與知識。
(3)加強多媒體工具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的應用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記。在多媒體應用逐漸廣泛的今天,英語課堂上也應該多多借助多媒體工具來實現(xiàn)文化的有效滲透。例如,通過觀看視頻、聆聽歌曲,以及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相關信息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和對英語文化的學習興趣。而教師也可以在可控情況下,指導學生并讓學生自主完成對課文內(nèi)容的解讀與補充,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對課文、視頻、音頻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進行提煉。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真正體會到外語的實際應用,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4)重視聽力環(huán)節(jié)的文化滲透
聽力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許多學生雖然能夠?qū)懞涂?,但聽力方面卻相對薄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對聽到英語這件事并沒有特別適應,因此大腦無法做出快速反應。其次,聽力資源多具有短和快的特點,比如在一大段對話或文章中進行機械截取用作聽力材料。學生所聽到的材料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幾句話,而同時還需要快速實現(xiàn)前后文拓展,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主旨要義。而如果只是單純依靠單詞和語法往往很難做到。所以,首先,教師應加大聽力練習頻率和力度,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聽”英語這件事。其次,教師應當將聽力材料的文化拓展和前后文補充作為一種常態(tài)化操作,不斷豐富和完善學生大腦中的英語文化體系,進而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與講解,慢慢實現(xiàn)知識體系構建,提升“聽”英語時的反應和聯(lián)想速度,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聽力材料內(nèi)容和要義。
(5)豐富英語學習的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可以組織學生舉辦英語類的聯(lián)歡會,有條件的話可邀請外籍教師參加聯(lián)歡,讓學生多同母語為英語的人接觸,讓學生直接感受并體驗英語文化的氛圍,更加直觀地感受英語國家人士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另外還可以組織英語角活動、閱讀英文報刊、排練英語短劇等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在融洽的文化氛圍中得體地傳遞和接受信息。從而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活動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體驗異國文化。這樣,通過交流可以讓學生體驗中西方文化差異,可以讓學生對文化差異更為敏感,并增強他們的適應性。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針對課文內(nèi)容設計排練英語短劇,設計人物或創(chuàng)造多種情節(jié)進行表演,從中體驗外國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或行為,對比中外文化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習俗、思維方式、審美標準、價值觀念等,使他們能夠沉浸于異國語言文化氛圍之中。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異族文化通過課堂教學有理性的認識,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通過與本族文化進行感性比較來學習異族文化。
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教學課程,其教學目的不僅僅應該放在讓學生記憶單詞和語法,同時也應當著力在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方面。只有通過積極有效的文化滲透,才能逐漸讓學生培養(yǎng)起跨文化意識和思維方式,從而實現(xiàn)運用英語更好地交流與溝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