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妮
【摘要】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群體性事件參與者在謠言的傳播和暗示、情緒感染和模仿及其個性化等共同心理機制作用下,群體心理趨同,并往往以非理性的狂熱情緒宣泄告終。文章以晉南S村的非法集資群體性事件為例,從社會心理因素分析群體性事件參與者的心理特點,有利于更好地認識和預防此類事件。
【關鍵詞】晉南S村;非法集資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因素
2017年春,晉南S村突然爆發(fā)了一起一千多名村民圍堵李某家的群體性事件,村民們闖進李某家中肆意鬧事,威脅其一家人,情緒高漲的村民還拉橫幅,喊口號,鬧到縣委縣政府,發(fā)泄內心的憤怒情緒。經了解得知,李某常年以來一直在本村及周邊十余個村莊吸納資金,并許以村民高額利息,如今出現(xiàn)嚴重的資金斷裂情況,1500余萬元不知去向,無力償還村民本金及高額利息,才導致村民前來鬧事。此事件嚴重影響到了該地區(qū)的和諧穩(wěn)定。
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群體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需求相同、相近的群眾在其利益受到威脅、損害時,誘發(fā)心理失衡進而引發(fā)群體行為失范和沖突。筆者借用社會心理學知識,結合實際調查中的切身感受,就晉南S村的非法集資群體性事件當中的社會心理因素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非理性心態(tài)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群體一旦形成,身處群體中個體的智能水平會遠低于個體的普通水平,其理性能力和判斷能力都處于較低的狀態(tài)。用勒龐的話說:“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基于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群體總是傾向于把極為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約束個人的道德和社會機制在狂熱的群體中失去了效力。
在S村非法集資類群體性事件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許多參與者會做出與獨自分析問題時大相徑庭的判斷。比如,我們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個體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在被問到如何追回本金時,都選擇了借助政府和其他社會力量溝通進行解決,但身處群體當中,他們的判斷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已經被大大弱化了。
二、謠言的傳播和暗示
謠言是一種對于客觀現(xiàn)實沒有根據(jù)的、主觀臆斷的猜測,在沒有被辟謠或驗證之前,其正確性是未知的。謠言在傳播過程中有一個特性——謠言的傳播一般會有一個原型,但在傳播的過程中,會添加傳播者的主觀猜測,也就是“傳播者希望或認為是怎樣的,謠言就會向這個方向發(fā)展”。比如,在S村的非法集資群體性事件中,如果第一個人接收的信息是“李某資金周轉困難”,由于村民急于索回自己的本金,經過群體加工,到最后很可能會變成“李某一家人拿著村民們的存款逃離村莊”。
暗示是指在一種特殊情境下,暗示者運用表情、姿勢、動作等方式對被暗示者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并使其按照被暗示的方式去行動的過程。勒龐認為,群體中的個人極易接受他人或群體的心理暗示,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tài),在一定階段下會因為群體難以抗拒的沖動而采取某種行動。
從得知李某資金鏈斷裂以來,村民一直處于心理恐慌狀態(tài),以前村民的存款是隨時或有計劃地取用的,現(xiàn)在在巨大資金斷裂面前,越來越多的村民取不到現(xiàn)金。令村民氣憤的是,在李某金融活動出現(xiàn)巨大鏈條斷裂的情況下,還隱瞞實情繼續(xù)大量地吸納村民用血汗換來的資金,村民們認為李某是在惡意吸納資金,人已變壞了。在謠言的傳播和負面心理的暗示下,村民們產生了強烈的怨恨報復念頭——“你不讓我活,我要讓你死”“你不讓我兒娶媳婦,我讓你兒絕后”。
三、群體中的情緒感染和模仿
從本質上來說,情緒感染是一種情緒傳遞現(xiàn)象,具有雙向性和快速接收的特點。群體中的一個人通過情緒感染激發(fā)了其他人的情緒后,其他人的情緒也會反過來繼續(xù)激發(fā)自己,從而在一個短暫的時間段內極大地激發(fā)群體情緒,將群體情緒推制高點。
模仿是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其他人的行為為模本重復他人行為的現(xiàn)象。在集群行為中,大家相互模仿,從而發(fā)生共同的行為,因為在群體性事件中,人們原有的思維和行為規(guī)范已不再起作用,群體中的個人需要一種緊急規(guī)范來引導自己的行為,只好模仿他人,看到他人怎么做,自己也跟著響應,正所謂“一人叫喊,應者云集;一人上去,大家蜂擁而上”。這樣,集群行為就產生了。
在S村非法集資群體性事件當中,財產損失最大的村民張某(損失一百萬以上)感到憤怒、憎恨,這些情緒經過其語言、動作、表情傳遞出來,從而感染到更多的利益受損村民,他們都因受到負面情緒感染而激動亢奮起來。在領頭人物張某的組織帶領下,憤恨情緒爆滿的村民一呼百應,模仿張某的行為,達到群體行為的癲狂狀態(tài),最終造成群體情緒爆發(fā),導致極端不理智行為。
四、去個性化
個人處于群體中時,會受到群體意識的影響,導致自我控制水平降低,責任感喪失,這種狀態(tài)會造成個體產生一些個人單獨活動時不會出現(xiàn)的行為。正如勒龐所說:“孤立的他可能是個有教養(yǎng)的人,但在群體中他卻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xiàn)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也表現(xiàn)出原始的狂熱和英雄主義?!?/p>
暗示和模仿使群體成員形成了共同的信念和態(tài)度,不斷強化的情緒感染使人們的情緒變得激昂亢奮,而謠言的傳播又使這種情緒如火上澆油,人們的狂熱情緒不斷升溫、高漲。在這種情形下,個體的理性完全被集體無意識淹沒,原有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喪失了約束力,同時,因為參與的人數(shù)眾多,“法不責眾”的思想也在影響參與者,責任的分散讓個體認為自己不該也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在群體性事件中,經常會出現(xiàn)打砸搶之類的越軌和破壞行為。
晉南S村李某非法集資事件,90%的家庭牽涉其中,甚至還吸引到了周邊十余個村莊的個人資金。據(jù)村民說,從2016年后半年開始,S村就因非法集資問題引發(fā)多次群體性事件。2017年春節(jié)過后,在組織者張某的帶領下,1000余名切身經濟利益受到損害的村民聚集在李某家肆意鬧事,并說出類似“不還錢,要讓你們全家死光光”的狠話。當天,村民們還拉橫幅,喊口號,涌上縣城街頭,導致公安武警被襲,縣政府也遭遇沖擊。在S村因非法集資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中,參與鬧事的村民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去個性化的“法不責眾”心理,做出與自己平日里完全相反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3]陳美榮.群體性事件形成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及預防處置之策略[J].公安研究,2013(05):21-27,66.
[4]李智,李慧平.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因素分析[J].衡陽通訊,2010(11):45-47.
[5]【法】塞奇·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M].許列民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