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國斌
[摘 要] 經(jīng)濟全球化和我國企業(yè)的“走出去”戰(zhàn)略日益凸顯國際商務活動角色和作用。國際商務活動本質(zhì)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其間隱藏了各國文化的價值觀。只有深入了解各國的文化維度和價值觀,國際商務活動的參與者才能在各類跨文化商務活動中游刃有余,順利達成各自的目標和使命。為了深入了解各國的文化維度和價值觀,從霍夫斯泰德的權力距離、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以及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四個文化維度著手,探討國際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進而使國際商務活動的參與者在商務活動中加以運用,順利達成各自的目標和使命。
[關鍵詞] 商務文化意識;文化維度;商務交流
[中圖分類號] G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1-0102-03
Abstrac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go global" strateg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the role and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l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which hide the valu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Only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values of each country, participants can easily achieve their goals and missions in all kind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activities. Start with four cultural dimensions in terms of power distance of Hofstede,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nd long-term and short-term orientation,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o as to achieve their goals and missions.
Key words: business culture awareness, cultural dimension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一、國際商務文化意識概述
國際商務文化意識,就是商務活動的跨文化意識。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習俗,導致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不同。在國際商務交往中,跨文化意識就如同一套特定的代碼,只有了解并遵行這套代碼,國際商務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國際商務文化意識可謂商務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之一。
文化意識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隨處可見。比如在中美商務交往活動中,美國人往往喜歡直截了當,開宗明義,而中國人往往喜歡先客套一番,迂回委婉地切入正題。在會談過程中,中國人往往會顧及雙方的面子,選擇以間接或者暗示的方式來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要求;而美國人則會比較直率,不喜歡拐彎抹角,因為他們覺得利益比面子更重要。美國人在處理公事時不太在乎權力與地位,而中國人則較為強調(diào)權力與距離。美國人注重事情預期的效果,而中國人則較為注重完成這件事情的過程和長遠打算。上述現(xiàn)象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并不少見,只有了解并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沖突。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指導意義
荷蘭學者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于1967到1973年間在跨國公司IBM進行了一項大規(guī)模的文化價值觀調(diào)查[1]。他率領的團隊對IBM公司的72個國家員工先后進行了兩輪問卷調(diào)查,重點探討各國員工在價值觀上表現(xiàn)出來的國別差異。在此基礎上,霍夫斯泰德于1980年出版著作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文化之重:價值、行為、體制和組織的跨國比較》),正式提出文化維度理論(theoryofculturaldimensions)。
后來,霍夫斯泰德在其理論中納入長期在香港中文大學工作的加拿大心理學家Michael Harris Bond和保加利亞語言學家Michael Minkov等人的調(diào)查研究成果,歸納出六個文化維度以衡量價值觀[1]:1.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某個社會中地位低的人對于社會或組織中權力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2.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受到不確定的事件和非常規(guī)的環(huán)境威脅時,某個社會是否通過正式的渠道來規(guī)避和抑制不確定性;3.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用以衡量某個社會總體關注是個人的利益還是集體的利益;4.男性化與女性化(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該維度主要衡量某個社會中代表男性的品質(zhì)(如競爭性、獨斷性等)占主導,還是代表女性的品質(zhì)(如謙遜、關愛他人等)占主導,以及對男性和女性職能的界定;5.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Long-term and Short-term),該維度指的是某種文化中的成員對于延遲其物質(zhì)、情感、社會需求滿足的接受程度;6.放任和約束(Indulgence and Restraint),該維度主要衡量某個社會對人的基本需求和享樂欲望的容許程度。endprint
如前所述,國際商務活動不僅是一種經(jīng)濟活動,更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其間隱藏了各國文化的維度,體現(xiàn)了不同的價值觀。只有深入了解各國的文化維度和價值觀,國際商務活動的參與者才能在各類跨文化商務活動中游刃有余,順利達成各自的目標和使命。
三、不同文化維度下國際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特定文化維度中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而且這種習慣往往根深蒂固,難以改變。而國際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人們從根本上調(diào)整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求同存異,目的是推進商務活動?;舴蛩固┑碌奈幕S度理論從價值觀的層面揭示了各國文化的特性,有助于人們從更深的層面了解他國文化。下面將選取霍夫斯泰德的四個文化維度來探討國際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以及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Long-term and Short-term)。
(一)權力距離
由于對權力的理解不同,各國人民對社會或組織中權力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大不相同。總體而言,在受基督教思想影響較大的歐美文化中,權力是上帝授予的,握有權力的人只是權力的托管者,同時須接受上帝的監(jiān)督,而且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作為領導更應以服務大眾為己任。在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的東亞文化中,權力是上天授予的,對民眾有不可抗拒的約束力,所謂的“三綱五?!闭侨寮宜枷胗靡越袒途S護社會秩序的倫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盡管儒家的權力理論最初立足于正理和本分,后來卻被扭曲地用于倡導下級無條件服從于上級,強調(diào)上下關系的服從,以至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p>
在高權力距離文化中,權力有等級之分。某些階層或者群體一般的平民擁有更多的權力。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從小就被告知人生來就有高低貴賤之分,高等人擁有更多的權力,于是人們從小就習慣于尊重權力和權威。例如,在中國,孩子從小被教育要聽從父母和老師的話。與之相反的是,低權力距離社會中的人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自己的主見,勇于挑戰(zhàn)權威。
高權力距離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一開始可能無法理解低權力距離社會中下級和上級、下屬和上司的溝通方式。在企業(yè)管理實踐中,高權力距離社會里的員工往往安于現(xiàn)狀,很少提出意見;他們只要按照上級的要求去執(zhí)行命令即可。與之相反,低權力距離社會里的員工看重自由的權利,希望更多地參與決策,愿意與上級或者管理層多溝通交流。
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應注意到高權力距離文化對地位高低的看重,因為在他們看來,地位高的人理所應當獲得更多的尊重與重視。在商務活動中住宿、座位的安排、名片的遞送、禮品的贈送等都會體現(xiàn)各國的不同文化。例如,同來自高權力距離文化的日本人打交道時,應在細節(jié)上下一番工夫,體現(xiàn)成員地位的高低之分。在向代表團成員逐個遞名片時,應嚴格按照其成員地位高低的順序來進行,倘若先向地位低的人遞名片,必將使對方感到萬分尷尬,對方甚至有可能拒絕接受遞過來的名片。如果向日本代表團成員贈送禮品,不僅要確保地位高的人先收到禮品,而且還要在禮品的選擇上根據(jù)對方地位高低作出相應的區(qū)分,地位高的人應收到更精致的禮品。這種凸顯地位高低之分的行為在高權力距離文化中被視為是對權力和權威的尊重,是社會秩序在交際中的體現(xiàn)。在低權力距離文化中,上級經(jīng)常同下級交流和溝通,并且淡化自身的權勢,以此來弱化彼此地位的高低之分。
(二)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
面對不確定的前景,人們往往會感到某種威脅,并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加以止:制訂相關法律法規(guī)、提高職業(yè)穩(wěn)定性、掌握專門的知識或者技術等等。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并不相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文化中,人們普遍有一種安全感,生活放松,且富有冒險精神。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文化中,人們則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進取心,內(nèi)心容易形成一種努力工作的沖動。大體而言,亞洲文化大都呈現(xiàn)高度不確定性規(guī)避的文化特征,而歐美文化大都呈現(xiàn)低度不確定性規(guī)避的文化特征。
不確定性規(guī)避程度的高低可能嚴重影響國際商務交流。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活動參與者應尊重對方對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程度,以避免沖突的發(fā)生。當合作雙方預約見面時,針對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低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的一方就應該注重細節(jié),確定具體時間和地點。對于低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的一方則應準備好應急計劃,不能墨守成規(guī)。
(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其實是清教主義的理性原則,源自清教主義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個人主義者重視個性,強調(diào)作為個體的每個人都有他的自然權利、平等和自由。個人主義強調(diào)對個人隱私的尊重和保護。
中國則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國家,所以中國人往往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體現(xiàn)其特有的“關系論”特征。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取向與儒家學說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儒家思想以“仁”為中心,“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叭省笔嵌耍瑥娜藦亩?,從根本上講,“仁”講究處理好人際關系,實現(xiàn)和合[2]。要想成“仁”,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納入集體之中,成為集體的一分子,并為之犧牲個人主義。
在集體主義主導的中國文化中,人們見面時往往詢問年齡、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國人看來,這些都屬于隱私,別人不得擅自打聽。
鑒于此,在國際商務交往中,在接待來自個人主義文化的客戶時可以談論一些生活上的話題,如個人的興趣愛好等,但是最好不要涉及個人隱私。談論的話題盡量避開種族、宗教、年齡、婚姻、收入等。
(四)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
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體現(xiàn)一種文化對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的考量傾向。長期取向的文化更多地關注未來,以動態(tài)的觀點去考慮事務;注重節(jié)約、節(jié)儉和儲備;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短期取向的文化與社會則面向過去與現(xiàn)在,著重眼前的利益,重視對傳統(tǒng)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在管理上最重要的是當前的利潤,上級對下級的考績周期較短,偏向急功近利。endprint
中國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偏長期取向,人們往往會存錢以備不時之需,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歐美文化主張人們要平安喜樂,不要憂慮,“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么,喝什么;為身體憂慮穿什么。生命不勝于飲食嗎?身體不勝于衣裳嗎?”[3]在這種偏短期取向的文化中,人們更愿意超前消費,寅吃卯糧,也愿意風險投資,富有冒險精神。
在國際商務交往中,來自不同取向文化的人們應設身處地,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態(tài)的進展和解決方法。在雙方矛盾較為突出的方面,可以試著采取折中的方式,即照顧長期取向文化又照顧短期取向文化,從而達成既定的合作目標。
四、結(jié)語
文化差異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影響著國際商務交流的方方面面。國際商務活動的參與者不僅需要以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橋梁,更應積極培養(yǎng)國際商務文化意識,并在商務活動中加以運用,才能在國際交流中游刃有余。法國的文化研究專家AndreLaurent曾指出:“我們自己的文化已經(jīng)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以至于我們看不見我們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們對自己文化的盲點,使得我們總是認為別人的文化與我們自己的文化相類似。當受其他文化影響的人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行為不一致時,我們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非常吃驚甚至沮喪的情緒。”[4]當然,文化差異給談判和平時的商務活動帶來的并不總是障礙,掌握了對手的行為處事風格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所謂“知已知彼,百戰(zhàn)不殆”。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與培養(yǎng)商務文化意識,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正好為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jù)。
[參考文獻]
[1]Hofstede, G. Dimensions of National Culture [EB/OL]. https: // geert-hofstede. com / cultural - dimensions. html.
[2]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72-74.
[3]圣經(jīng)[Z].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2010.
[4]LarryA.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0:248.
[責任編輯:高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