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芙蓉 吳云婷
[摘要] 目的 研究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放療后的血糖變化情況,探討相關因素。方法 對該院2016年1—12月接收的75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糖尿病病程進行分組(病程<12個月組、病程為12~24個月組、病程為25~36個月組、病程超過36個月組),對各組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病程<12個月組、病程為12~24個月組、病程為25~36個月組、病程超過36個月組的胰腺癌患者之間對比性別、首發(fā)癥狀、腫瘤部位等臨床特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5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放療后的血糖改善率為60.00%,隨著病程的延長,血糖改善率呈現(xiàn)不斷下降趨勢,且糖尿病病程<12個月組的血糖改善率(85.71%)最高;糖尿病病程<12個月、12~24個月組的胰腺癌患者血糖改善率同腫瘤標志物(CA199、CEA)水平下降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他兩組則與其無關(P>0.05)。結論 糖尿病病程及腫瘤標志物水平降低情況是影響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放療后血糖改善率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 胰腺癌;糖尿??;放療;血糖;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3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1(b)-0049-02
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同胰腺癌具有密切關系,胰腺癌患者一般在明確診斷前、確診時出現(xiàn)糖尿病,部分胰腺癌患者的病情在得到控制后,血糖水平逐年恢復正常[1-2],該文旨在分析影響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放療后預后效果的相關因素,探討兩種疾病之間的關系。擇取該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75例開展該次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該院收治的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75例,根據(jù)糖尿病病程進行分組。75例患者共分成4組,病程<12個月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40~78歲,年齡平均值(57.56±2.41)歲;病程為12~24個月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41~78歲,年齡平均值(57.60±2.50)歲;病程為25~36個月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病程超過36個月組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齡42~79歲,年齡平均值(57.71±2.56)歲。每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放療方法:所有患者進行采用X射線或伽瑪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使用真空負壓袋對患者的體位進行固定,采用螺旋CT獲取定位圖像,腫瘤靶區(qū)(gross tumor volume,GTV)為胰腺原發(fā)病灶、后腹膜轉(zhuǎn)移淋巴結,計劃靶區(qū)(planning tumor volume,PTV)為GTV)外擴10 mm。采用GS—I型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tǒng)進行治療,治療劑量為3~3.5 Gy/次,5次/周,腫瘤邊緣總劑量、相應邊緣生物劑量分別控制在38.5~45 Gy、52~58 Gy以內(nèi)。針對腫瘤復發(fā)或轉(zhuǎn)移的患者,再根據(jù)病情進行不同療程的化療,化療方案:第1~14天予以卡培他濱200 mg/m2口服,第1、第8天口服吉西他濱1 000 mg/m2,一個治療周期為25 d。
1.3 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1)觀察不同糖尿病病程胰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
(2)觀察放療前、初次隨訪時各組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變化情況。以美國糖尿病學會標準為參照評估血糖改善率,判定標準:①痊愈標準:治療后血糖水平降低至6.0 mmol/L以下,無需再服用降糖藥物;②好轉(zhuǎn)標準:血糖水平在治療后明顯降低,或者是降糖藥物使用量減少;③無效標準:以上標準均未達到。計算痊愈概率和好轉(zhuǎn)概率之和,作為血糖改善率。
(3)腫瘤標志物降低標準以CA199、CEA水平降低為準,分析其與血糖水平的關系。
1.4 統(tǒng)計方法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時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組間的比較采用F檢驗,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特征
不同糖尿病病程的胰腺癌患者性別、首發(fā)癥狀、腫瘤部位等臨床特征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糖改善率
75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率為60.00%,其中糖尿病病程<12個月的胰腺癌患者血糖改善率為85.71%,血糖改善率隨著病程延長在不斷降低,與病程12~24個月的患者相比數(shù)據(jù)差異較小(χ2=2.834,P=0.092),但高于病程25~36個月、病程<36個月的患者(χ2=9.677、1.603,P=0.002、0.001);病程12~24個月的患者與病程25~36個月的患者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59,P=0.142),同病程<36個月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36,P=0.008);病程25~36個月的患者與病程<36個月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41,P=0.187)。見表2。
2.3 血糖水平變化與腫瘤標志物的關系
糖尿病病程<12個月、12~24個月的胰腺癌患者在經(jīng)過治療后,腫瘤標志物CA199、CEA水平持續(xù)下降,血糖水平也不斷降低,兩者之間為正相關關系(r=0.843、0.713,P=0.001、0.001)。糖尿病病程25~36個月、<36個月的胰腺癌患者的血糖改善率同腫瘤標志物CA199、CEA水平的降低無關(r=0.281、0.187,P=1.754、1.896)。
3 討論
臨床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患上胰腺癌的風險為1.8,且相對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更高,分析糖尿病導致胰腺癌的機制在于:糖尿病患者葡萄糖代謝相關基因的改變,促使個體對胰腺癌的易感性增加;促胰腺癌相關蛋白表達增加以及高血糖水平的持續(xù)存在[3-4]。
糖尿病是胰腺癌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5],該次研究顯示,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在經(jīng)過放療后的血糖改善率為60.00%,相對較高,說明胰腺癌患者接受有效治療,可恢復血糖水平至正常范圍內(nèi),且糖尿病病程越短,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率便越高。同時糖尿病病程<12個月、12~24個月的胰腺癌患者在經(jīng)過放療后,血糖改善率同腫瘤標志物水平的降低存在相關性,而其他兩組則無相關性,這說明盡早診斷糖尿病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預防胰腺癌的發(fā)生,或者是早期發(fā)現(xiàn)腫瘤并實施根治性手術,從而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
綜上所述,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放療后的血糖變化同糖尿病病程、腫瘤標志物水平的降低存在相關性,臨床應加強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并定期進行腫瘤標志物檢查、腹部影像學檢查,達到早期發(fā)現(xiàn)并診治胰腺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晶波,金剛,周穎奇,等.糖尿病罹患胰腺癌相關臨床特征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5(35):4940-4942.
[2] 何相宜,袁耀宗.胰腺癌伴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根治術后糖尿病改善與預后的關系[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6,96(16):1270-1273.
[3] 李宗倍,王剛,孫備,等.糖尿病與胰腺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5,21(10):718-720.
[4] 鄧倩曦,姜政.糖尿病與胰腺癌病例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4(36):4895-4899.
[5] 黃愛,沈薇.胰腺癌患者危險因素及其臨床意義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8,47(8):1064-1067.
(收稿日期: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