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低碳消費是減少碳排放,應對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個人消費在消費總量上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因此個人低碳消費是實現(xiàn)社會低碳消費的關鍵?;诘吞枷M的內涵,分析了促進個人低碳消費實現(xiàn)的手段主要包括低碳消費教育、經濟手段和碳標簽制度。并分析三種低碳促進手段對個人低碳消費促進的機理與功效,進而建立合理的個人低碳消費促進機制。
[關鍵詞] 低碳消費;消費偏好;消費行為;機理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2-0059-02
一、引言
目前,氣候變暖引發(fā)的極端天氣不斷出現(xiàn)在全球各地,給經濟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英國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Nieolas Sterm指出“不斷惡化的全球溫室效應將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帶來的嚴重后果將不亞于世界大戰(zhàn)和全球的經濟大蕭條?!比驓夂蜃兣挠绊懸蛩厥嵌喾矫娴?。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報告中明確指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毋庸置疑的事實,人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導致這一全球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抑制全球氣溫變暖,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共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升,隨之而來的碳排放也逐年增加。2007年中國的碳排放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從2013年開始全球碳排放量出逐年下滑的趨勢,但是中國目前無論是碳排放總量還是人均碳排放量仍處于增長的態(tài)勢。中國面臨巨大的碳減排壓力,因此在生產領域應降低能耗,節(jié)能減排走低碳經濟的發(fā)展道路,在消費領域應改變消費模式,進行低碳消費。
二、低碳消費及其促進手段
(一)低碳消費的內涵
低碳消費是指通過購買和消費低碳產品和服務以及減少碳排放的一種消費行為、消費方式或消費模式,即一定消費水平下低的碳排放量或者一定碳排放量下高的消費水平都是低碳消費。廣義的低碳消費包括低碳生產消費和低碳生活消費,狹義的低碳消費僅指低碳生活消費,我們采取狹義的低碳消費范疇,后文涉及的低碳消費僅指低碳生活消費。低碳消費的關鍵在于消費是否是“低碳”的,低碳與低污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些屬于低污染的消費,但是沒有減少碳排放的水平,也不屬于低碳消費。理解碳消費問題時,不應該泛化,合理的區(qū)分低碳消費和低污染消費。低碳消費是相對的,是相對于當下的科技水平而言的。某種消費可能在今天屬于低碳消費,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品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出現(xiàn)新的更低碳排放的替代品,原有的消費反而變成了高碳消費。
(二)低碳消費的促進手段
低碳消費實現(xiàn)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未來環(huán)境的好壞,決定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成敗。因此應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引導和鼓勵消費者進行低碳消費。低碳消費的促進手段主要包括:低碳消費教育、經濟手段和碳標簽制度。
低碳消費教育就是對消費者進行低碳消費理念、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讓消費者了解全球變暖給社會和人們生活構成的嚴重危害,明確碳排放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系,掌握低碳消費的途徑和技能。低碳消費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要從各個層面加強對消費者低碳消費的宣傳和引導,逐漸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費觀念,改變消費模式促進消費低碳化。
經濟手段是調整人們的消費行為,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碳排放最行之有效的策略。經濟手段主要是通過經濟利益的調整,讓消費者在實現(xiàn)自身最大收益的同時,主動進行低碳消費,也就是低碳消費的策略與消費者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是統(tǒng)一的。具體的經濟手段包括:收費制度、稅收制度、補貼制度等。如果對環(huán)境資源有合理的價格描述,那么市場機制在環(huán)境資源匹配過程中的成效就與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必將提升環(huán)境資源的配置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碳標簽制度是全世界各國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重要舉措。碳標簽又稱碳標識,是將產品在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總量以標簽的形勢予以表達,讓消費者有一個量化、清晰的認識。清楚地告知產品或服務的碳排放量,使消費者清晰自己的消費行為對碳排放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在進行產品或服務選擇時選擇低碳型產品或服務,實現(xiàn)低碳消費。
三、個人低碳消費促進手段的機理分析
(一)低碳教育的機理分析
低碳消費教育影響低碳消費的傳導機制在于,低碳消費教育可以促進消費者生態(tài)價值觀的形成和加強,進而導致消費者的偏好發(fā)生變化,影響消費者的效用水平。受生態(tài)價值觀的影響,消費者消費商品的組合,發(fā)生了變化,消費者的環(huán)保意識越強,消費組合中低碳消費品所占的比重越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越偏向于低碳消費。例如:消費者在進行小家電購買時,生態(tài)價值觀的差異直接決定了不同的消費結構,良好生態(tài)價值觀的消費者更傾向于節(jié)能減排的小型家電,而一般消費者則不然。
(二)經濟手段的機理分析
消費者消費過程中碳排放對環(huán)境的影響,其經濟學內涵是消費對環(huán)境的負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消費或生產過程中給他人帶來了非自愿的成本或者收益,造成了效用的變化,但并沒有為之進行賠償或得到支付。外部性從經濟活動內容來看,包括生產帶來的外部性和消費帶來的外部性。從對他人影響的情況來看,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消費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對環(huán)境構成了不利影響,因此消費碳排放屬于消費的負外部性。
經濟手段促進個人低碳消費的機理在于經濟手段實現(xiàn)消費外部性的內部化。市場經濟下,消費者的行為受市場的調節(jié)和支配,市場配置資源是有效率的。但市場也存在失靈的時候,其中外部性就是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之一。消費碳排放存在負的外部性,導致社會成本高于個人成本,如圖2所示。由于消費過程中存下碳排放,所以消費者消費的個人邊際成本MC和社會邊際成本MSC是不一致的,社會邊際成本高于個人邊際成本,它倆的差值MEC=MSC-MC為消費的外部邊際成本。存在消費負外部性的情況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均衡E無法實現(xiàn),存在高碳商品過度消費的情況。為了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可以采取促使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經濟手段,例如對商品征收一定的稅費T=MSC-MC,恰好使個人邊際成本和社會邊際成本相等,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結果。
(三)碳標簽的機理分析
碳標簽將商品整個生命周期中涉及的碳排放進行有效的量化和標識,使消費者更清晰地掌握其消費商品的碳排放情況。碳標簽制度促進低碳消費的機理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碳標識制度能夠提升消費者的信息水平,了解商品碳排放的差異,進而影響消費者行為。低碳標識使得消費者掌握了相對充分的信息,可以有效的辨識和選擇真正的低碳產品,實現(xiàn)低碳消費。
第二個層面碳標簽制度能夠促進生產企業(yè)轉變生產方式,實施低碳生產。因為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購買具有碳標識的低碳產品,如果企業(yè)不及時公布自己商品的碳排放水平,消費者可能會“用腳投票”,不再選擇此企業(yè)提供的商品。同樣,如果企業(yè)生產的產品處于較高碳排放水平上,也不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消費者會去選擇那些低碳的替代品。因此透明化的碳標簽制度將實現(xiàn)低碳消費“倒逼”企業(yè)采取低碳生產,形成“低碳消費—低碳生產—低碳消費”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曲振濤,楊愷鈞.規(guī)制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周宏春.低碳經濟學:低碳經濟理論與發(fā)展路徑[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3]俞海山.低碳消費論[M].北京:中國環(huán)境出版社,2015.
[4]俞海山.論低碳消費促進手段的“鉆石模型”[J].浙江學刊,2015(5).
[5]尹龍.我國低碳經濟發(fā)展區(qū)域差異及對策研究[J].商業(yè)經濟,2018(1).
[責任編輯:葛譯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