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姣
摘 要:貝多芬《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創(chuàng)作于1802年,是一首具有強烈對比的奏鳴曲。本文將從曲式結構入手,對作品的音樂性格、和聲、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求對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 暴風雨 曲式分析
貝多芬《第十七鋼琴奏鳴曲》(op.31,nr.2)第一樂章的整體結構性質為典型的奏鳴曲式。大致結構圖式如下:
一、呈示部(第1-48小節(jié))
這個呈示部包括有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尤其注意的是,這部奏鳴曲為了表達強烈的戲劇性而突破了古典奏鳴曲的一些形式。
主部(第1-21小節(jié))
主部主題是整部奏鳴曲的核心,是一個不等長的二句式樂段。在這個樂段中,不但有性格迥異的三種材料的強烈對比,還有三種速度的對比,并且有展開、有高潮。在短短的21小節(jié)的篇幅中,包容著有如管弦樂演奏的宏大氣勢(見例1)。
第一句以Largo的屬和弦開始,兩小節(jié)后,用Allegro的速度如暴風雨般的急驟進行,最終換以Adagio的速度半終止。其中主和弦雖然出現過兩次,但都是用在經過的和弦公式化進行中,并且速度非常快,沒有穩(wěn)定感。
第二句從平行大調(F大調)上開始,音程從三度小跳擴展到七度大跳,并伴有連續(xù)的減七和弦進行。音樂的緊張度一步步提升,最終在主調的K上形成高潮(第13小節(jié))。隨后,將音樂繼續(xù)擴展至第21小節(jié),終于出現了強拍上穩(wěn)定的主和弦,形成完全終止。
在主部中,有三個性格迥異的材料:
① a材料:第1—2小節(jié)分解和弦織體,“疑問型動機”,如同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
② b材料:第2小節(jié)第四拍開始,急驟的等分性八分音符,“暴風雨織體”。
③ c材料:第6小節(jié)回音式的合唱式織體,“祈禱動機”。
連接部(第21-41小節(jié))
這個奏鳴曲的主部和傳統(tǒng)的古典奏鳴曲寫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其表現為調性不穩(wěn)定,且具有極大的緊張感。相反,連接部卻用了穩(wěn)定的、平衡的寫法。主要表現如下:
(1)和聲節(jié)奏拉長。主部的和聲節(jié)奏是很密集的,甚至一拍換一個和弦,在連接部,卻是4小節(jié)用一個和弦。
(2)寫法上比較平穩(wěn),織體平靜無變化。主要的低音聲部素材來自主部a材料的“疑問型動機”;高音聲部來自于c材料“祈禱動機”的擴大。
(3)調性轉換較為平穩(wěn)。首先在主調上持續(xù)了10小節(jié),然后進入副調(a小調),最后以三個重屬導七和弦引出a小調的屬和弦進入副部。
這個連接雖然平穩(wěn),但是也有逐步增長的因素。如和聲節(jié)奏由4小節(jié)變?yōu)?小節(jié),最后將音樂解決到屬七和弦(41小節(jié)),為副部的出現做了調性與情緒上的準備。所以它的穩(wěn)定只是相對于主部而言,依舊起到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
副部(第41-63小節(jié))
結構似乎是4+4+6+結束句。在這里,主部的b材料“暴風雨織體”被大大發(fā)展了,副部有強烈的不穩(wěn)定性,它的和聲一直在a小調的屬持續(xù)上,直到第55小節(jié)的強拍才出現主和弦,卻由于停在主和弦的三音上,還是不太穩(wěn)定。之后是一段很長的結束句,四次出現那不勒斯六和弦,終止被擴充了,肯定了副調a小調,直到62—63小節(jié)才構成a小調的完全終止。
這個副部較為不同的是:副部主題沒有歌唱性因素,好像是主部主題的補述。而歌唱性的旋律卻在連接部分。副部中那不勒斯和弦出現時的旋律聲部才和連接部分的歌唱性旋律近似。
結束部(第63-92小節(jié))
這個結束部有兩種劃分方法。
第一種:結束部從63小節(jié)第二拍算起。副部在63小節(jié)完全終止于副調,緊接著是將副部的結束句旋律置于低音聲部重復兩次,但此時的高音聲部已經變成了d小調,于是就這樣調性并置,再逐步過渡到副調a小調。從75小節(jié)開始,低音聲部出現a小調的屬持續(xù),內聲部出現了平行三度的下行級進旋律,這個新材料接著又在不同聲部,以不同的方式重復了五次,和聲不斷地在鞏固完全終止式,使音樂得到進一步肯定與終止。
第二種:結束部從75小節(jié)算起。原因是這一小節(jié)開始出現平行三度的下行級進新材料,并作了多次重復;加上63—74小節(jié)是副部結束句材料的延續(xù),因此結束部應從75小節(jié)開始。
但如果從和聲,調性上來考慮,這樣劃分不如第一種合理,原因如下:1.副部的結束句往往結束在副調的完全終止上,62—63小節(jié)已經在副調上有了完全終止;而74小節(jié)只是在屬和弦上,并無任何終止;2.副部結束在副調為典型,63小節(jié)之后,音樂暫時離開了副調,雖然之后轉回副調,但到了74小節(jié)還只是a小調的屬功能。從以上兩個原因看來,第一種劃分更為合理。
二、展開部(第93-143小節(jié))
這是一個典型的展開部,包括“引入-中心-回頭”三個層次。
引入(第93-98小節(jié))
在呈示部的結束部中,給予副調a小調巨大的肯定,展開部的引入部分就在于破壞這種調性的穩(wěn)定性,因此引入部分出現一系列模糊調性的和弦進行。(見例2)
這里的三個和弦是(D:I/g:V--#F:vii7/V-- K)終止四六和弦后進入展開中心時突然改變調式,變成#f小調。
展開中心(第99-121小節(jié))
展開中心運用了連接部材料。開始很長一段時間都在#f小調上,在111小節(jié)通過那不勒斯和弦轉入C大調的屬和弦,再通過半音模進到d小調,低音半音級進進入回頭過渡部分。
回頭過渡(第121-143小節(jié))
回頭過渡部分全部建立在A音之上,運用的材料是副部主題伴奏音型的變體。121—133小節(jié)這一部分篇幅較長,但無主題性格;圍繞A音進行,但調性并不明確。如果說是A大調的主和弦,F音沒有升高:如果說是d小調的屬和弦,B音卻沒有降低。直到134小節(jié)的柱式和弦才終于明確是d小調。所以之前的段落可以看作是d小調屬功能的積累。
小結:整個展開部運用材料較為單一,調性變化較少,回頭過渡篇幅較大,這都是與典型的展開部不同的地方。
三、再現部(第143-228小節(jié))
再現部保持呈示部各部的出現順序,副部回歸主調,但由于在展開部中對于連接部的材料做了展開,所以再現部做了相應的改動,因此再現部是展開部發(fā)展的結果,成為真正的動力再現。
首先是在a材料的基礎上,派生出一個宣敘調的單線條旋律,b材料和c材料完整出現。第二句也是在分解和弦之后,在f小調上出現一個與上句呼應的旋律,停在f小調的三級音上。這里的宣敘調起著平息的作用,正是展開部巨大發(fā)展的結果。也可以說,這里的再現部不是建立在機械的反復上,而是建立在交響性發(fā)展的原則上。
連接部(第129-171小節(jié))
由于展開部的基本部分都是用的連接部的材料,加上主部在再現時發(fā)生的變化,致使在連接部分再現的時候不再運用原有材料,而出現全新的帶有即興性的材料,在調性上也拐了一個大彎。首先是在159小節(jié),利用主部結束音(ba=#g)的等音關系,變?yōu)?f小調的屬和弦,第二句(163小節(jié))向上小二度模進到g小調的屬和弦。緊接著兩個減七和弦,第二個減七和弦(169小節(jié))同時是主調d小調的重屬導七和弦,“g:ⅶ7/ii= d:ⅶ7/V”引出副部主題。
副部(第171-193小節(jié))
副部調性回歸,音樂材料無變化地出現在d小調的屬持續(xù)上。
結束部(第193-228小節(jié))
音樂材料無變化,最后終止主和弦有10小節(jié)補充,平靜地結束全曲。這是在經歷過激烈的戲劇性之后,沉淀下來的安靜與孤獨。
整個再現部的主要特點是主部主題變化很大,不但派生出新的旋律,并使富于緊張性的b材料“暴風雨織體”逐漸消失。其次,連接部使用新的材料,運用半音關系,逐步回歸到主調,總的來說,再現趨于平緩。
總結:這部奏鳴曲表達了強烈的戲劇性,這種對比沖突不僅體現在主部與副部之間,而在主部主題內部就存在著。主部本身就是建立在兩個對立力量的沖突原則之上,而后就好像是這兩種力量的各自發(fā)展。a材料“疑問型動機”發(fā)展成連接部,b材料“暴風雨織體”發(fā)展為副部。展開部又將連接部的材料繼續(xù)加強。再現部則用宣敘調的手法緩和了這種戲劇性沖突,逐漸使矛盾完全平息下來,引向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