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李隆齡 吳雁 陽清偉 王鳳 陳良義
[摘要] 目的 探討坦度螺酮在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中的治療效果。 方法 隨機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納入接受標準的血糖控制和神經保護治療的107例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9例、治療組58例。對照組使用普瑞巴林加安慰劑,治療組接受普瑞巴林加坦度螺酮治療,記錄入院時和治療后6個月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分級、糖化血紅蛋白、疼痛性質、疼痛程度及對生活的影響、焦慮抑郁狀態(tài)。 結果 治療后6個月,兩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下降(P<0.05),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均無改善(P>0.05)。除了寒冷感以外,兩組深部疼痛、淺表疼痛、脹痛、不舒適感、灼熱感、鈍痛、銳痛、感覺過敏、瘙癢明顯減輕(P<0.05)。相對對照組,不舒適感、鈍痛、感覺過敏在治療組改善更明顯(P<0.05)。在治療6個月后,兩組疼痛程度均明顯下降,但無明顯組間差異。治療6月后兩組焦慮抑郁狀態(tài)均改善,治療組改善更明顯(P<0.05)。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相比單獨使用普瑞巴林治療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坦度螺酮聯(lián)合普瑞巴林治療可以降低部分類型的疼痛和不適感的發(fā)生,并明顯減少焦慮抑郁水平,未觀察到明顯不良反應增加,提示坦度螺酮添加治療對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有益的。
[關鍵詞] 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坦度洛酮;普瑞巴林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a)-0180-03
28%~49%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xiàn)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其中25%~50%的DPN患者會出現(xiàn)病變相關神經痛,稱作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N)[1]。隨著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來越高,PDN的發(fā)病率會不斷上升。度洛西汀、阿米替林等藥物對PDN有肯定的治療效果,該研究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107例患者對常用抗焦慮藥物坦度螺酮對PDN治療作用做一初步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7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0例,年齡(57±8.5)歲,I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104例,糖尿病病程(7±4.2)年。隨機分為對照組49例,治療組58例,兩組性別、年齡、糖尿病類型、病程無差異。兩組間入院時糖化血紅蛋白、MDNS評分對比均無差異。
該研究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記錄糖尿病類型、糖尿病病程、年齡、性別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按照2013年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2]:①明確患有糖尿病。②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和(或)電生理的證據(jù)。③排除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其他原因。且神經痛僅由糖尿病周圍神經神經病變引起,不能用其他疾病、治療解釋。糖尿病基本治療按照2015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診療指南[3]。該研究由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
1.2 糖尿病神經病變分級
按照密西根糖尿病神經病變評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對糖尿病神經病變進行分級[4]。MDNS包含振動感、輕觸覺、針刺覺、腱反射和肌力在內的標準神經系統(tǒng)檢查,以及2個運動神經(腓神經、正中神經)和3個感覺神經(腓腸神經,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的標準神經傳導研究。MDNS評分0分無神經病變,1分為輕度神經病變,2 分為中度神經病變,3分為嚴重神經病變。
1.3 分組和治療
所有患者隨機納入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接受標準血糖控制和營養(yǎng)神經治療[2-3]。對照組給予普瑞巴林(H20100623)(150 mg,2次/d)加安慰劑治療。治療組給予普瑞巴林(150 mg,2次/d)加坦度螺酮(J20100148)(10 mg,3 次/d)治療。
1.4 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入院時和治療后6月的MDNS評分、糖化血紅蛋白、疼痛性質、疼痛程度及對生活的影響、焦慮抑郁狀態(tài)。
1.4.1 疼痛性質評估 疼痛性質評估使用神經性疼痛量表(The Neuropathic Pain Scale ,NPS)[5]包括神經性疼痛特定性質的8個項目(深部疼痛、淺表疼痛、脹痛、不舒適感、寒冷感、灼熱感、鈍痛、銳痛、感覺過敏和瘙癢), 用0~10分記錄各項疼痛或不愉快感覺的強度,0分表示“沒有疼痛或者沒有感覺”,10分表示“可以想象的最大疼痛感或最大不愉快感”。
1.4.2 疼痛程度評估 用改良的糖尿病神經病變簡短疼痛清單(the modified Brief Pain Inventory Short Form- 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BPI-DPN)[6]評估疼痛的嚴重程度及其對患者日常功能的影響,形成疼痛嚴重程度指數(shù)(the Pain Severity Index,PSI)和疼痛對日常生活的干擾指數(shù)(the Pain Interference Index,PII)兩個綜合項目,分別用0~10分進行評分,0分代表“沒有痛苦”或“不干擾日常生活”,10分代表“最大限度的痛苦”或“完全干擾日常生活”。
1.4.3 焦慮抑郁狀態(tài)評估 用醫(yī)院焦慮和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7]評估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HADS讓患者分別用7個項目報告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單個量表總分0~7分屬無癥狀,8~10分屬可疑存在,11~21屬于肯定存在。兩個量表有一個以上大于11分記錄為陽性。
1.4.4 不良反應觀察 記錄兩組治療和隨訪過程中可能由藥物引起的持續(xù)1 d以上的不良反應,如頭暈、惡心、納差、嗜睡、行走不穩(wěn)等。
1.5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IBM 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比較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 比較使用非參數(shù)Mann-Whitney U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和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6個月兩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下降(P<0.05),但組間無差異。治療后6個月兩組MDNS評分均稍增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6個月后,除了寒冷感以外,深部疼痛、淺表疼痛、脹痛、不舒適感、灼熱感、鈍痛、銳痛、感覺過敏、瘙癢等感覺異常減輕明顯(P<0.05)。相對對照組,僅有不舒適感、鈍痛、感覺過敏等感覺異常在治療組觀察到明顯下降(P<0.05), 其他感覺異常改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6個月后,疼痛程度均明顯下降,對生活質量影響減輕,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6個月后,焦慮抑郁狀態(tài)陽性率均明顯下降(P<0.05),相對對照組,治療組下降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治療組觀察到嗜睡2例、頭暈2例、行走不穩(wěn)3例、注意力不集中2例、納差1例,對照組觀察到嗜睡1例、頭暈3例、行走不穩(wěn)2例、注意力不集中1例、納差3例。上述不良反應持續(xù)時間均不超過1周,未出現(xiàn)因不良反應退出治療的患者。兩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和既往的研究一致[8],該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6個月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降低,但神經病變程度并未減輕,提示控制血糖、營養(yǎng)神經、控制疼痛治療并不減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病變進程。
普瑞巴林是治療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一線藥物,可以從每日劑量75 mg逐步加量到600 mg,研究表明劑量增加,對疼痛的控制效果增強,但是隨著普瑞巴林劑量增加,嗜睡,頭暈、頭痛、體重增加、惡心、嘔吐、口干等副作用也明顯增多。如果不增加普瑞巴林劑量,聯(lián)合其他藥物控制疼痛,普瑞巴林合用阿片類藥物容易出現(xiàn)呼吸抑制,合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容易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和運動功能障礙[1]。該研究觀察到坦度螺酮和普瑞巴林的聯(lián)合治療相對單純使用普瑞巴林,雖然總體疼痛程度緩解差異不大,但不舒適感、鈍痛、感覺過敏等感覺異常減輕,焦慮評分明顯下降,并未觀察到不良反應增加。
不同于其他慢性疼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感覺喪失和疼痛的組合,可以伴或不伴感覺過敏,疼痛區(qū)域的一種或幾種感覺異常,比如寒冷感、灼熱感、瘙癢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出現(xiàn)疼痛的機制較為復雜,簡單總結有周圍性機制和中樞性機制。周圍性機制有鈉通道分布和表達異常,鈣通道分布和表達異常,神經肽表達異常,交感神經出芽,脊髓抑制喪失,外周血管病變、神經軸索萎縮變性或再生,小纖維受損,以及高血糖。中樞性機制有中央敏感度異常,上行/下行感覺通路抑制或紊亂,以及丘腦異常血管增生。上述上行通路主要是從脊髓發(fā)出脊髓網狀系統(tǒng)投射和后索到楔束核和楔束核。其他邊緣投射經在臂旁核,繼之到下丘腦和杏仁核。再次同時邊緣系統(tǒng)做出恐懼、焦慮等情感反應,并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脊髓丘腦束進入丘腦腹側、內側區(qū)域,然后投射到大腦皮層的體感部分后可識別疼痛的位置和性質。下行通路主要指邊緣大腦區(qū)域向下延伸至導水管周圍灰質、藍斑、A5和A7細胞核以及延髓腹內側髓質,從而調節(jié)脊髓感覺敏感性。下行通路中可通過調節(jié)α-2腎上腺素受體降低去甲腎上腺素,抑制5HT3受體下降,增加的5-HT,繼之調節(jié)脊髓感覺功能。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的上述結構和功能異常均可出現(xiàn)對傷害性刺激反應過度,影響疼痛產生[9-10]。
坦度螺酮添加治療后減少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不舒適感、鈍痛、感覺過敏等感覺異常原因不明。推測可能的機制是:坦度螺酮是高度有效的5-HT1A受體的部分激動劑,還可以維持海馬神經發(fā)生和突觸可塑性,使腦組織中乳酸產生正?;瑢吘壪到y(tǒng)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不僅可以降低焦慮癥狀,還有可能影響到痛覺上行投射通路。此外, 坦度螺酮對5-HT2, 5-HT1C,α1-腎上腺素能,α2-腎上腺素能和多巴胺D1和D2受體也有一定作用,還激活邊緣區(qū)G蛋白偶聯(lián)鉀通道(GIRK),有可能影響到痛覺的下行通路[11]。
總之,相比單獨使用普瑞巴林治療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坦度螺酮聯(lián)合普瑞巴林治療可以降低部分類型疼痛和不適感的發(fā)生,并明顯減少焦慮抑郁水平,未觀察到明顯不良反應增加,提示坦度螺酮添加治療對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Iqbal Z,Azmi S,Yadav R, et al.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 thy: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pharmacotherapy[J]. Clin Ther,2018,40(6):828-849.
[2]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肌電圖與臨床神經電生理學組,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肌肉病學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3,46(11):787-788.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 atment.Sec.7. I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5[J]. Diabetes Care,2015,38(Suppl.1):S41-S48.
[4] Feldman EL, Stevens MJ,Thomas PK, et al.A practical two-step quantitative cli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for the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diabetic neuropathy[J]. Diabetes Care,1994(17):1281-1289.
[5] Galer BS,Jensen MP.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pain measure specific to neuropathic pain: the Neuropa thic Pain Scale[J]. Neurology,1997(48):332-338.
[6] Sang Soo Kim, Jong Chul Won, Hyuk Sang Kwon, et al. Vali dity of 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leep scale in patients with 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Korea[J].J Diabetes Investig,2013,4(4):405-409.
[7] Mayumi Tsuji, Tetsuyuki Yasuda, Hideaki Kaneto, et al.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in Japanese diabetic patients is common but underrecognized[J].Pain Res Treat,2013(2013): 318352.
[8] Tesfaye S,Boulton AJ, Dyck PJ, et al.Diabetic neuro pathies: up-date on definitions, diagnostic cri teria, estimation of severity, and treatments[J].Diabetes Care,2010(33):2285-2293.
[9] Feldman EL, Nave KA, Jensen TS, et al. New horizons in diabetic neuropathy: mechanisms, bioenergetics, and pain[J]. Neuron,2017,93(6):1296-1313.
[10] Tesfaye S, Boulton AJ, Dickenson AH.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ainful distal symmetrical polyneuropathy[J]. Diabetes Care,2013,36(9):2456-2465.
[11] Huang X, Yang J, Yang S, et al. Role of tandospirone, a 5-HT1A receptor partial agonist,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J]. Oncotarget,2017,8(60):102705-102720.
(收稿日期: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