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情趣即藝術(shù),未經(jīng)雕琢,在讓人怦然心動的同時體味到生命的樂趣。
藤之藝術(shù)
人各有其性,花各有其品。在中國,紫藤被賦予枯木逢生、紫氣東來的含義,自古以來倍受文人喜愛。“朱藤年久結(jié)如繩,楓樹園旁香色清,亂到十分休要解,畫師留得悟天真?!卑资舷壬徽Z道破藤的妙趣,更揭示了繪畫藝術(shù)的真諦。汪曾祺曾畫紫藤一幅,滿紙淋漓,水氣很足,幾乎不辨花形。畫上題曰:“后園有紫藤一架,無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盤而極旺茂,花盛時仰臥架下使人熏然有醉意?!鳖H有古人的雅氣。
藤蘿還具有堅(jiān)韌積極向上的性格,即使是彎曲的,也要勇于向上。這種精神,很被文人雅士們所欣賞。在文人雅士的居所里,都喜歡種植一棵紫藤。上海有紫藤鎮(zhèn)、紫藤園,蘇州亦有古藤。紀(jì)曉嵐在北京故居前院曾手植紫藤一株,名日“紫藤館”。而那位有名的紀(jì)大才子,更是雅不可及,每日陶醉于紫藤架下,品香茗,賞藤花,嗅著沁人心脾的香氣,然后寫出了一本著名的《閱微草堂筆記》。他的文字也帶了紫藤的閑雅與香氣。
“遙聞碧潭上,春晚紫藤開。水似晨霞照,林疑彩鳳來。”花與人,有時候是這樣相似相知。那羅疊著的花穗,淺淺深深的紫色,如煙如霧,讓人融進(jìn)紫藤的夢幻,怦然心動。美文亦如美人,舒緩而搖曳,灑脫而飄逸。那一派風(fēng)情,更令人想起志摩的詩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fēng)的嬌羞。淡紫色的倩影在一片翠綠之中,時隱時現(xiàn),仿佛也知多情善感似的。
文人以文字抒情,畫家以畫作寫意,畫中睛韻與文人心境卻總會氣息相通一處。念起秋雨先生的話:文章的極致如老街疏桐,桐下舊座,座間閑談,精致散漫。深以為是。
好的事情
節(jié)日,莫有勝過五月五日者。菖蒲和艾草紛紛散發(fā)香氣,撲鼻愉悅。蟬兒開始嗚叫,半夏、木槿開花了,似乎是它們把夏邀來的。端午節(jié)前后,蜀葵也按時開放,讓人又疑心是它把夏招來的,因此,人們又叫它端午錦。它的花也別致,喧鬧的顏色,一節(jié)一節(jié)開上去,很有意思。早市上賣粽葉的忽然多起來,人們懷里抱了一捆捆青翠的艾葉回家。那感覺是好的,一個個原本孤寂平凡的日子忽地清香濃郁起來。
《枕草子》里說:日本端午這天,常有少男少女將各種各樣的花,菖蒲的葉,艾草的根,用彩色的紙包起,作為禮物,送給自己喜歡的人。又載一與花有關(guān)的小事:說的是日本平安時期的歌人清少納言為避流言,離開服侍的定子皇后回到家中居住。一日,定子皇后差人送來一信,別無它物,里面只有一片山吹花瓣,上書清雅小字:“不言說,但相思?!闭媸敲赖綐O致。便想起另一相映成趣的句子: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yuǎn)而。——唐棣花翩翩搖擺,我怎么可能不思念你呢?只怨住的地方太遠(yuǎn)了(《論語·子罕》)。
古人真是浪漫,竟想得出這樣的妙招,至于那些能收到這信的女子們,也必是有一顆不同一般風(fēng)流多趣的心思。所以,納言認(rèn)為,有情趣的人和懂得欣賞情趣的人都是無與倫比的,更是優(yōu)雅的。
玉不能言最可人,情不必訴最暖心。好的語言總是能默默擊中人心,難怪納言感動,不覺流淚。自然也不必言多,只在信里回一句:心如地下河。便一切皆了然。
歌德說:“藝術(shù)的真正生命是在于對個別事物的掌握和描述?!弊鳛槿毡酒桨矔r代一生婚姻不幸、曾經(jīng)兩度出嫁的一個宮女,能用最平和的心態(tài)描繪生活的肌理,用最純真的目光捕捉生命的色澤,是很難能可貴的。這些在納言眼里“很有意思的”微小事物也存在于我們身邊,可是,卻常常有意無意被我們忽略,經(jīng)她輕輕一說,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變得溫柔感性起來。輕輕地說著話兒,靜靜地抱在一起,給你寫一封長信,或者默默看著不言一語,情濃深處淡如菊……
美人境界
古人說:“美人有態(tài),有神,有趣,有情,有心,神麗如艷花,神爽如秋日,神頓如軟玉,神飄蕩輕揚(yáng)如茶香如煙縷,數(shù)者皆美人境界?!笨芍^見解獨(dú)到。
美人未必不俗,然欲免俗,必借讀書以成,此理古今相同矣。有內(nèi)涵的女子總會恰到好處地表達(dá)自己。朱淑真是,柳如是是,薛濤是,李清照也是……我們咂著文字中的味道,總是令人慨嘆唏噓,扼腕不止,仿佛一個個人物又從那些文字的背后走出來,與你對視一般,徐徐生輝?;ǖ纳阄丢q有衰時,人壽亦有盡時,但文字中的才I青趣味卻是流風(fēng)余韻,永存世間。正是她們高山仰止的文學(xué)素養(yǎng),成就了一代代才媛淑女的風(fēng)神艷雅。
秋日里,讀《秋燈瑣憶》,記住了里面一個有趣味、懂雅致的女子——秋芙。她看桃花為風(fēng)雨所摧,零落池上,遂撿拾花瓣將其砌成詩句,這樣溫婉的情致哪里還有呢?秋芙以金盆搗戎葵葉汁,雜于云母之粉,用紙拖染,自制綠色的箋紙,真是細(xì)膩又香艷。其色蔚綠,雖澄心之制,無以過之。
說到蘭心蕙質(zhì),自然想到桃花箋的鼻祖薛濤。薛濤用胭脂木來浸泡搗拌成漿,加上云母粉,滲入玉津井的水,制成色若桃花的粉紅紙張。從此這種箋被稱作薛濤箋,最適宜用來書寫相思。更有人奇思妙想,將詩詞書于紅葉上,以紅箋小字訴盡相思,放逐流水,愿有緣人讀之。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如詩如畫,天然有風(fēng)致的。
喜歡《沈復(fù)六記》里的蕓娘,和秋芙一樣,是個在平淡生活里亦能發(fā)掘出無限睛趣之人!她用黃芽菜與炭作盆景,頗有意思;荷花開時,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次日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蕓娘還試著用扁豆和竹籬笆做了一扇活的屏風(fēng),使綠蔭滿窗,即使深秋,也春意盎然。若將屏風(fēng)擺于院中,則仿佛身處碧綠的原野,真是妙不可言。以此類推,悠趣無窮,難以枚舉……正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那種自然的閑情流露,那種淡泊之中對美的追求與發(fā)現(xiàn),每每讀來,心向往之。
閑逸之美
古人書話往往入禪,散淡、脫俗、嫻靜、自然。除一份行云流水的閑適與隨意外,更有海闊天空的豪放。
讀張潮的《幽夢影》,如聽高山流水,又似閑庭漫步。處處融和著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淡泊,讓人在閑逸中領(lǐng)略到一種曠世絕塵的美妙。
他談情趣,閑云漫卷,清麗雅致;他論對風(fēng)雅友,如讀名人詩文;他論讀書,論花月,論山水,論人生,如清風(fēng)拂面,使人耳目一新;即使于鳥、蟬、蟲、雪、風(fēng)、水等自然之聲,也能聽出一片詩意。自然之美,貴在天然。只要是來自大自然的妙音,無一不是警人清醒的天籟。若我們能時時逃出樊籬,融入自然,與大自然合其節(jié)奏,靜賞其美,更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了。
沉靜、閑逸,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必需的氣質(zhì),但更是一種心境。凡雅致和有情趣的事,往往都來自一份閑情。為文者更需有一份閑情逸致,淡泊之心。
張潮說: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云可贈人。多么灑脫,單是那云的飄逸就足以讓人生出這樣的詩意與豪情來。興起處,采下一縷白云贈與友人,把美景當(dāng)成一道豐盛的視覺大餐,實(shí)在是一種愜意的享受。大詩人蘇東坡更曾以詩下酒,飲至酣處,急呼童子取詩來,遂將佳句讀一遍,連酒一同飲下。而李白弄影,濁酒邀月又是何等的詩意灑脫。
由于超脫,必然樸素。一切的真愛都超脫于纏綿之上,蘊(yùn)藉于真情之中,而不必在乎外表的雕琢修飾。就如好的文章,都自真情出發(fā),絕無一絲的造作之感。而生命里不時出現(xiàn)的悲哀、蒼涼、失意,不過是更加增進(jìn)了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恬靜的愛意罷了。
(方愛華,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文章散見于《散文選刊》《散文百家》《山東文學(xué)》等刊物。)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