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風起云涌 無人售貨機現(xiàn)投資黃金機會……”
“無人面館亮相西安,一分鐘做出熱面……”
“北京首家24小時無人智慧書店開業(yè)……”
“南京首家‘無人超市’開張買東西全靠‘刷臉’,看一眼自動扣款……”
“構建無人值守的“熄燈”數(shù)據(jù)中心……”
“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將讓人類大面積失業(yè)……”
好了,夠多了,看著這一個個醒目的標題,洪科長有些茫然,要不是接到集團新財年的工作部署,有一個是要評估“無人”模式在本集團業(yè)務中的應用可行性,自己一個管信息化部門的純技術專家,怎么也不會關心這些不確定“未來”的事情,還是喜歡“0/1”分明的事情來得實在。
可事實是,“無人”模式確實成了一個熱詞,在各個領域都不斷有人在投入、嘗試,說不定哪天就“革命”到自己的頭上來,都怪一些名人張口閉口“顛覆”鬧的。
看來是要深究一下幾個基本問題:
一是為什么要“無人”模式?
從商業(yè)領域的演進歷史軌跡可以看出,任何有生命力的模式一定是在成本、質量、服務等方面有突出優(yōu)勢和特色,才能“顛覆”傳統(tǒng),引領變革。那么,這些個“無人”模式是在哪些方面體現(xiàn)出獨特優(yōu)勢了呢?仔細分析,運營成本的降低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由于商務過程的一切都是消費者自助實現(xiàn)的,只用少量系統(tǒng)維護人員,幾乎不用傳統(tǒng)的面對面服務人員(如接待員、服務員、收銀員、管理人員等);其次是保證了服務質量的恒定,由于沒有面對面的服務過程,就減少了服務人員個體差異對服務質量的影響,用最低的成本保證了一定的SLA;最后是便捷性,由于“無人”可以做到7*24提供服務,而且支持各種支付手段,消費者可以就近、及時、自助享受服務,非常符合“佛系”和“宅族”的習性趨勢。當然,在IT運維領域,一直在完善的“自動化運維”就是“無人”模式在這一領域的具體應用,同時,也將支撐這些無人自助場景背后的IT運維環(huán)境。畢竟,離了IT基礎設施的強有力支撐,這些“無人”模式將喪失上述優(yōu)點,而根本無法成立。
二是如何面對“無人”模式?
在面對不可預知結果的新事務時,無怪乎三種應對策略,第一種是“鴕鳥”策略;第二種是“小白鼠”策略;第三種是“順勢而為”策略。選擇第一種,就是選擇逃避,不參與,也不受其影響,繼續(xù)做好自己的模式,好處是不擔風險,壞處是可能有一天發(fā)現(xiàn)真被顛覆了,調整或轉型已經來不及了。選擇第二種,就是選擇做第一批嘗試者,好處是可能占得先機,壞處是較大概率成為失敗者。選擇第三種,就是選擇隨大流,好處是風險小,壞處是收益也不大,始終處于新模式的追隨位置。
具體選擇哪種策略,可根據(jù)自身所在商業(yè)環(huán)境、變革能力、風險承受力綜合評定,并定期評估,盡可能提高“賭”的成功率。君不見,有人賭成了新的獨角獸,也有人賭成了先烈。這考驗的其實是每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學習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
三是如何規(guī)避“無人”模式的陷阱?
任何模式創(chuàng)新都不是十拿九穩(wěn)的,但成功的一定是確實解決了傳統(tǒng)模式的痛點,并給整個社會帶來收益的。
從這個角度審視,要防止偽“無人”模式陷阱,比如以創(chuàng)新、顛覆的名義,僅靠概念或資本運作推動,其實是擾亂市場,破壞公平,最后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或新式“龐式騙局”,那就是不可持續(xù)的。
還要防“唯技術論”陷阱,畢竟商業(yè)的本質是滿足需求,如果沒有需求,只是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即便是拿一些時下時髦的技術應用與包裝,如果不在本質需求和體驗上有突破,依然會成為不得不破的“泡沫”。
綜上,認識深了,才能從容面對“無人”模式的挑戰(zhàn)。
——IT語錄:滿足需求是因,利益的重新分配是果!
“爸爸,我要喝可樂!”
“好吧,給你錢”
看著兒子在自助售賣機前,投入紙幣,按飲料下的按鈕,只聽“咕咚”一聲,再聽“當啷”一聲,所購飲料和所找零錢都落在底部,兒子歡快地拿起可樂喝起來。
“爸爸,你為啥不用手機掃碼?找這些個硬幣拿著多麻煩!”
“哦,忘看了,也支持掃碼了,下回吧!”
……。
下期預告:又是舊瓶裝新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