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荷
在河南省新鄉(xiāng)輝縣市城區(qū)西北60公里的太行山深處,有一個以峽谷絕壁公路聞名于世的古村落,它就是輝縣市沙窯鄉(xiāng)郭亮村。
坐落在千仞壁立山崖上的郭亮村,海拔1700米,全村80多戶、300多人。這里地勢險絕,峰巒疊嶂,山清水秀,景色優(yōu)美。上世紀70年代,郭亮村村民用鋼釬鐵錘,經過5年多艱苦卓絕奮戰(zhàn),在峽谷絕壁中鑿出一條長達1250米的石洞,打開了與外界的通道。從此,郭亮村藏在深山的自然奇景,開始展露于世。如今,村民鑿壁開路創(chuàng)造出的景觀奇跡和艱苦奮斗的精神,使郭亮村成為太行山中的一處紅色旅游勝地,郭亮村也被人們譽為“太行明珠”。
通往郭亮村的天梯古道
在開出絕壁公路之前,自古要抵達郭亮村,必須要穿行一條太行山大峽谷。峽谷絕壁的巖石呈紅色,到郭亮村要從沙窯鄉(xiāng)漢寨壩順一條天梯古道登上崖頂。天梯有的路段是由一塊塊不整齊的崖石壘成,有的路段是直接在90度角的崖壁上鑿出石坑。這條絕壁小道,曾是大山中唯一通往中原的古道,困擾著一代代山民,阻礙著他們與外界的交流。直到上世紀70年代,郭亮村村民打通了郭亮洞,人們才逐漸廢棄了這條幾百年來的古道。
至今,有的游人為了體驗郭亮村先人出行的艱辛,特意從天梯古道登頂去郭亮村。紅巖絕壁約有200米高,聳直陡峭,像利斧劈過一樣,令人生畏。走在天梯上仰望山體,險峰壁縫填滿雙眼。向上只能看到上一層石梯的底面,向下只見峽谷中水浪翻滾,濤聲回蕩。由于許多游客不是專業(yè)攀巖者,在許多極險崖段,全憑手腳并用攀登。崖壁石縫里的許多小樹和勁草,也成了很好的“拉繩”。許多人磨破了雙手,小心翼翼攀登了半天,才到達山頂?,F在,這條天梯古道,也成了郭亮村的一個景點。
絕壁公路郭亮洞
人工開鑿的郭亮洞,又稱郭亮洞掛壁公路、郭亮村絕壁公路。1972年年初,為了讓鄉(xiāng)親們能走出大山,郭亮村的村民在申明信的帶領下,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釬鐵錘等工具,開始鑿山開路。在無電力、無機械的情況下,村民們全憑人力,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一條寬6米、高4米,全長1250米的石洞——郭亮洞。
從1972年二月初二開工,到1977年5月1日通車,郭亮村村民5年多累計投工3萬余個,投入資金8萬多元,共清理石渣2.4萬立方米,消耗鋼釬12噸、鐵錘2000余個。王懷堂等村民為打通郭亮洞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001年,郭亮村又投入了40萬元進行擴修。這條絕壁長廊,洞頂是嶙峋的巖石,開鑿時留下支撐廊頂的天然石柱,形成巖壁上的一個個“照明窗口”,成為太行山深處的奇觀。
一條絕壁公路,改變了一個村莊的命運。40年來,這條絕壁公路促進了郭亮村的經濟發(fā)展和村民生活改善,使一個原本極端貧困的山村,成為脫貧致富的小康村。自從有了這條絕壁公路,當地山清水秀、用石板建成的村落,谷幽崖高、絕壁峽谷的自然風景,吸引著藝術家們前來創(chuàng)作,郭亮村成為全國影視、繪畫創(chuàng)作基地。多年來,先后有《清涼寺鐘聲》 《走出地平線》《戰(zhàn)爭角落》《舉起手來》 《天高地厚》等40多部電影、電視劇在此拍攝外景。當年,著名導演謝晉為拍攝《清涼寺鐘聲》,曾三上郭亮村,在村里住了百天之久。
郭亮村的歷史回聲
相傳在東漢末年,因連年災荒,加上封建官府的剝削壓迫,民不聊生。太行山區(qū)的農民兒子——郭亮,率部分饑民揭桿而起,反抗壓迫。農民紛紛響應,跟隨郭亮起義,很快形成了一支強大的農民武裝隊伍。當時封建王朝慌了手腳,屢次派兵鎮(zhèn)壓,因山高路險,官軍皆遭失敗。后來,官府改用封官許愿招安,郭亮手下的一名將領周軍經不起利誘,叛變投降了官府,被朝廷封為“平西大將軍”。周軍率領官兵前來鎮(zhèn)壓,郭亮因寡不敵眾,只得退守深山絕壁,后因敵軍圍困,糧草斷絕。郭亮急中生智,讓士兵將戰(zhàn)鼓與山羊懸掛在樹上,山羊四蹄亂蹬,鼓聲咚咚日夜不停。同時,郭亮令士兵從山背后利用繩索降下絕壁,安全轉移到另一懸崖上的自然村。后來人們?yōu)榧o念郭亮,便將村名叫“郭亮”。
郭亮村人多姓申。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將申氏家族發(fā)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族人從山西逃離。全族幾百口人砸掉大鐵鍋,一戶分一塊鍋鐵,各奔東西,但愿來年拼回原鍋,全族團圓,故稱“大鍋申”。當年一小部分申族人進入河南,輾轉躲進太行山中隱居于郭亮村。整個郭亮村建在懸崖上,每逢夏季,村民總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襲。房屋倒塌了村民又建起新家,代代相傳固守祖先開辟的家園。
因為地形險要,郭亮村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是輝縣抗日人民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區(qū)司令員皮定鈞和輝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王云清,曾在這里住過一段時間??箲?zhàn)電影《李向陽》主人公李向陽的原型、傳奇抗戰(zhàn)英雄郭興,當年曾在這里培訓、接受任務,那些老房子至今仍完整保存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