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五喜,董 博,張立功,蘇忠太
(1.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莊浪 744699;2.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旱地農(nóng)業(yè)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莊浪縣地處六盤山西麓,海拔1 400~2 857 m,年均降雨量498 mm,年均氣溫8.1℃,屬雨養(yǎng)農(nóng)業(yè)區(qū)。馬鈴薯是莊浪縣第二大作物,也是特色優(yōu)勢作物。近年來,隨著旱作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馬鈴薯全膜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常年播種面積2萬hm2以上[1]。然而馬鈴薯的栽培模式比較單一,且產(chǎn)量不穩(wěn)定。為此,在總結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的基礎上,提出了馬鈴薯全膜雙壟壟播和全膜壟作側播栽培技術,并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動了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進入全覆蓋時代。然而,在馬鈴薯全膜覆蓋栽培大田應用中,農(nóng)戶施用有機肥不足,導致莊浪縣耕地地力下降,玉米秸稈資源的浪費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等問題。因此,馬鈴薯全膜覆蓋栽培技術亟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近年來,國內(nèi)對旱地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模式研究較多[2-5],但對馬鈴薯秸稈覆蓋研究報道較少,為了進一步提高莊浪縣耕地質(zhì)量,實現(xiàn)秸稈資源化利用,減輕廢舊地膜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探索馬鈴薯秸稈帶狀覆蓋技術代替地膜覆蓋技術的可行性,于2015年進行了馬鈴薯不同栽培模式試驗研究,探討半干旱地區(qū)馬鈴薯的最佳栽培模式,以達到對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試驗設于2015年莊浪縣南湖鎮(zhèn)寺門村,E 105°58'44.8'',N 35°22'38.9'',海拔 1 800 m,年均氣溫7.9℃,無霜期145 d,≥0℃的積溫3 310℃,≥10℃活動積溫2 690℃,年均降雨量498 mm,其中<10 mm的降雨占總降雨量的47.73%,平均蒸發(fā)量為1 289.1 mm,空氣相對濕度67%,干燥度1.55。試驗地土壤為黑壚土,容重1.30 g/cm3,有機質(zhì)15.26 g/kg,速效氮54.8 mg/kg,速效磷18.14 mg/kg,速效鉀186.3 mg/kg,pH 8.56。試驗地肥力中等、均勻,地塊平坦。
供試氮肥為尿素(N 46.4%,甘肅劉家峽化工總廠),磷肥為普鈣(P2O516%,云南祿豐勤攀磷化工有限公司),鉀肥為硫酸鉀(K2O 33%,山東魯豐鉀肥有限公司);地膜為天水天寶塑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的黑色地膜,幅寬120cm;秸稈為已收獲的半風干玉米秸稈,馬鈴薯采用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生產(chǎn)的‘莊薯3號’品種的脫毒一級種薯。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共設6個處理。
T1:通用全膜壟溝栽培壟上播種,壟底寬33 cm,壟面寬20 cm,壟高15 cm,采用120 cm黑色地膜覆蓋,一幅地膜覆蓋3壟2溝,每隔20 cm打滲水孔,壟溝組合為“3壟-2溝”,馬鈴薯播于壟面上,平均行距33cm,密度52500穴/hm2。
T2:全膜雙壟壟播,壟型呈“凹”型,在壟底寬70 cm,壟面寬50 cm,壟高15 cm的大壟上,縱向沿中線開挖一條微溝,即成“凹”型雙壟,微溝寬20cm,深10cm。壟溝組合為“凹型壟-大溝”,大溝寬40 cm,深15 cm,用120 cm黑色地膜全覆蓋,兩幅地膜接于大溝處,并用土壓住地膜。凹槽內(nèi)覆少量土,并每隔20 cm打滲水孔,寬行距70 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馬鈴薯播于壟面上。
T3:黑色全膜壟作側播種植,壟成“弓”型,壟底寬70 cm,壟面寬50 cm,壟高15 cm,壟溝組合“弓型壟-溝”,溝寬40cm,溝深10cm,采用120cm黑色地膜覆蓋,一幅地膜覆蓋1壟1溝,寬行距70 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一壟播雙行,馬鈴薯播于壟側。
T4:起壟單溝秸稈覆蓋,壟底寬70 cm,壟面寬50 cm,壟高15 cm的大壟,其他規(guī)格同T2,形成大小雙溝,在小溝內(nèi)均勻覆秸稈與壟面高度持平,并用土壓住秸稈,壟溝組合為“凹型壟-單溝秸稈”,馬鈴薯播于壟面上。寬行距70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
T5:起壟雙溝秸稈覆蓋,壟底寬70 cm,壟面寬50cm,壟高15cm的大壟,其他規(guī)格同T2,在大、小溝內(nèi)均勻覆秸稈與壟面高度持平,并用土壓住秸稈,壟溝組合為“凹型壟-雙溝秸稈”,寬行距70 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馬鈴薯播于壟面上。
T6:露地栽培(CK),寬行距70 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馬鈴薯平地播種,現(xiàn)蕾前施肥培土成壟。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4.8 m×6 m)28.8 m2,試驗走道及小區(qū)間距50cm,設置保護行。
試驗于2014年11月上旬覆膜,按試驗要求整株覆蓋玉米秸稈,覆蓋量為8 250 kg/hm2。試驗于2015年4月13日統(tǒng)一播種,采用簡易馬鈴薯穴播器播種;結合播前整地,各處理施腐熟雞糞4.5t/hm2,施純 N 90 kg/hm2,P2O590 kg/hm2,K2O 45 kg/hm2。于6月10日用點播器打孔追施純N 90 kg/hm2,深度15 cm。其他管理措施同當?shù)卮筇?,?0月12日統(tǒng)一收獲。
1.4.1 生育期記載
試驗期間觀察記載出苗期、現(xiàn)蕾期、開花期、成熟期以及生育期。
1.4.2 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用烘干法測定土壤含水量。播種前、收獲后測0~20, 20~40,40~60, 60~80, 80~100, 100~120,120~140,140~160,160~180和 180~200 cm 土壤含水量,出苗期、現(xiàn)蕾期、開花期、成熟期測0~20,20~40,40~60,60~80 和 80~100 cm 土壤含水量。所取土樣在105~110℃烘箱中烘6~8h至恒重后稱重。
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濕重-土壤干重)/土壤干重×100
土壤貯水量(mm)=土壤重量含水量(%)×容重(g/cm3)×土層厚度(cm)×10
耗水量(mm)=播前貯水量(mm)-收后貯水量(mm)+生育期降水(mm)
水分利用效率(kg/hm2·mm)=經(jīng)濟產(chǎn)量(kg/hm2)/耗水量(mm)
1.4.3 土壤溫度的測定
用曲管溫度計測定土壤溫度。分別在馬鈴薯出苗期、現(xiàn)蕾期、開花期、成熟期,選擇晴朗的天氣,于上午11點,測定小區(qū)中心位置的馬鈴薯播種帶相鄰2株之間5,10,15,20和25cm的地溫。
1.4.4 產(chǎn)量和經(jīng)濟性狀的測定
試驗收獲前,每小區(qū)中間行按5點取樣法,取30株考種樣考查株高、結薯數(shù)量和薯塊鮮重,按小區(qū)收獲計實產(chǎn)。薯塊大小按小薯(<75 g)、中薯(75~150g)、大薯(>150g)標準統(tǒng)計。
試驗用Excel 2007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用DPS 7.05處理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地膜和秸稈覆蓋對馬鈴薯的生育期有明顯影響(表1),地膜覆蓋(T1、T2、T3)較T6(CK)各個生育期提前,出苗期提前4 d,現(xiàn)蕾期、開花期、成熟期提前7 d,生育期提前3 d。秸稈覆蓋(T4、T5)較T6(CK)生育期略有推遲,開花期、成熟期推遲1d,生育期延長1d。
不同模式對馬鈴薯的性狀有明顯的影響(表2),T1、T2、T3、T4和T5單株結薯數(shù)分別較T6(CK)增加1.5,1.5,1.2,0.8和0.9個,大中薯數(shù)分別較T6(CK)增加1.4,1.2,1.1,1.0和0.8個,單株結薯數(shù)T1、T2、T3間差異不顯著,T3、T4、T5間差異不顯著,其余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1、T2、T3、T4和T5單株薯重分別較 T6(CK)增加 180,240,80,40和70 g;大中薯重分別較T6(CK)增加200,230,90,60和70 g,單株薯重T3、T4、T5間差異不顯著,其余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1、T2、T3、T4和T5大中薯重量比分別較T6(CK)增加4.6,2.2,2.4,3.1和1.1個百分點,地膜覆蓋、秸稈還田較露地栽培顯著提高了單株結薯數(shù)和單株薯重,大中薯率也明顯增加。
表1 各處理生育期Table 1 Growth stage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2 各處理經(jīng)濟性狀Table 2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3 0~25 cm土壤溫度(℃)Table 3 Soil temperature in 0-25 cm
馬鈴薯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溫度變化明顯(表3),地膜覆蓋處理(T1、T2、T3)土壤平均溫度17.9~19.1℃,較T6(CK)提高0.4~1.6℃;秸稈覆蓋處理(T4、T5)土壤溫度16.5℃左右,較T6(CK)降低1℃左右。
馬鈴薯全生育期地膜覆蓋處理(T1、T2、T3)土壤含水量平均為21.5%~22.3%,較T6(CK)高1.6~2.4個百分點;秸稈覆蓋處理(T4、T5)土壤含水量平均為20.6%~20.8%,較T6(CK)高0.7~0.9個百分點(表4);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蓋處理(T1、T2、T3)為78.8~93.3 kg/hm2·mm,較T6(CK)高11.6~26.1 kg/hm2·mm;
秸稈覆蓋處理(T4、T5)73.2~76.9 kg/hm2·mm,較T6(CK)高6.0~9.7 kg/hm2·mm(表5)。不同栽培及覆蓋方式對馬鈴薯水分利用效率影響十分明顯,水分利用效率T1、T2間差異不顯著,T3、T4、T5間差異不顯著,T4、T6間差異不顯著,其余處理間差異均顯著。
表4 0~100 cm土壤含水量(%)Table 4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0-100 cm
表5 水分利用效率Table 5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表6 產(chǎn)量及經(jīng)濟效益Table 6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從表6可以看出,全膜雙壟壟播栽培產(chǎn)量和純收入最高,即T2處理產(chǎn)量和純收入分別為52 989 kg/hm2、34 495.2元/hm2,較T6(CK)產(chǎn)量和純收入增加12 675 kg/hm2、8 556元/hm2;其次為T1處理,產(chǎn)量和純收入分別為50 837 kg/hm2、32 773.2元/hm2,較T6(CK)分別增加10523kg/hm2、6834元/hm2,第3位的是T3處理,產(chǎn)量和純收入分別為45 246 kg/hm2、28 300.8 元/hm2,較 T6(CK)分別增加 4 932 kg/hm2、2 361.6元/hm2,T5處理產(chǎn)量和純收入排第4位,分別為45 072 kg/hm2、28 185.6元/hm2,較T6(CK)分別增加4 758 kg/hm2、2 246.4元/hm2,T4處理產(chǎn)量和純收入分別為43 406 kg/hm2、26 882.4元/hm2,分別較T6(CK)增加 3 092 kg/hm2、943.2 元/hm2,T6(CK)產(chǎn)量和純收入最低,分別僅為40 314 kg/hm2、25 939.2元/hm2。對產(chǎn)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區(qū)組間未達到顯著水平,T1、T2間差異不顯著,T3、T4、T5間差異不顯著,其余處理間差異均顯著。
馬鈴薯全膜雙壟壟播栽培可達到節(jié)水、增產(chǎn),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試驗結果表明,全膜雙壟壟播栽培(T2)較露地(CK)種植增產(chǎn)12 675 kg/hm2,增幅3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1kg/hm2·mm,大中薯重量比提高了2.2個百分點。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10]。
馬鈴薯全膜雙壟壟播栽培技術用黑色地膜全地面覆蓋,馬鈴薯播于小壟上,溝內(nèi)覆土打滲水孔集雨的栽培技術,該技術集蓄水保墑、增溫于一體,并有效地調(diào)節(jié)壟內(nèi)土壤水分,干旱年不旱,豐水年不澇,其增產(chǎn)增收效果十分顯著,且技術流程簡單,簡便易行,是馬鈴薯全膜覆蓋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和豐富,采用黑色地膜覆蓋可以抑制雜草和減少綠頭薯[11,12]。
秸稈覆蓋能抑制土壤水分蒸發(fā),改善作物生長的水環(huán)境,促進馬鈴薯對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進而提高馬鈴薯產(chǎn)量和大中薯率。秸稈覆蓋(T4、T5)種植較露地(CK)種植增產(chǎn)3 092~4 758 kg/hm2,增幅7.7%~11.8%,大中薯重量比提高了1.1~3.1個百分點。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3]。
[1] 張立功,馬淑珍.黃土丘陵區(qū)(莊浪)旱作馬鈴薯全膜覆蓋關鍵技術集成研究[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4,32(5):84-92.
[2] 劉曉偉,何寶林,康恩祥.半干旱地區(qū)馬鈴薯不同覆膜方式的研究[J].作物雜志,2012(1):115-117.
[3] 石有太,陳玉梁,劉世海,等.半干旱區(qū)不同覆膜方式對土壤水分溫度及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13,27(1):19-24.
[4] 買自珍,佘萍,買娟,等.半干旱區(qū)不同覆膜時期、方式與膜色對土壤水分及馬鈴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4,32(1):99-106.
[5] 李繼明.安定區(qū)地膜馬鈴薯不同覆膜方式集雨保墑增產(chǎn)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1,25(5):275-278.
[6] 晉小軍,李國琴,潘榮輝.甘肅高寒陰濕地區(qū)地膜覆蓋對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04,18(4):207-210.
[7] 鄭元紅,王嵩,何開祥,等.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產(chǎn)量影響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8(3):12-14.
[8] 鄭有才,楊祁峰.不同覆蓋模式對旱作馬鈴薯生育期及土壤含水量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20):8462-8464.
[9] 藏寧.覆蓋方式對旱地馬鈴薯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0(9):22-24.
[10] 陳永興.氮磷鉀配施對馬鈴薯產(chǎn)量和效益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08,22(4):213-215.
[11] 李國斌,劉五喜.馬鈴薯全膜雙壟壟播栽培技術[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4(2):63-64.
[12] 石玉章.黑色地膜覆蓋方式對旱地馬鈴薯的影響[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2(7):41-42.
[13] 韓凡香,常磊,柴守璽,等.半干旱雨養(yǎng)區(qū)秸稈帶狀覆蓋種植對土壤水分及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6,24(7):874-882.